“活图纸”的成功应用,如同给“戈壁东风”发动机的量产装上了精准的导航。公差配合的难题被有效遏制,零件的互换性和装配效率显着提升。当第二个月的生产周期结束时,统计结果令人振奋——成功下线并通过严格测试的“戈壁东风”发动机,达到了六台!
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超额完成了系统任务的第一个苛刻条件(月产5台以上),更标志着独立一团的发动机生产线,已经从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能够稳定输出的少年。整个车间,乃至整个独立一团,都为之欢欣鼓舞。
系统界面随之更新,“初级农业机械化奠基”任务的第一项条件显示为【已完成】。同时,作为阶段性奖励,一部分关于小型轮式拖拉机底盘、传动系统和行走机构的技术资料,提前对宋书羽解锁。
真正的重头戏,终于到来——将这颗自主制造的强劲“心脏”,与结实的“身体”组合起来,创造出独立一团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拖拉机!
王团长在团党委会上激动地挥舞着拳头:“同志们!发动机我们造出来了,现在,图纸也有了!下一步,就是造出我们自己的‘铁牛’!农业连的同志们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它下地干活呢!这场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造拖拉机,其复杂程度远超单一的发动机制造。它涉及到底盘、变速箱、后桥、转向系统、悬挂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总成和零部件。
宋书羽将新的技术资料分发下去,组织王振虎、张建业、李卫东等所有技术骨干,进行攻坚前的“图纸会审”。
“困难比造发动机只多不少。”宋书羽开门见山,“底盘需要大型的槽钢和板材,我们的轧钢能力有限。变速箱的齿轮加工精度要求更高,特别是锥齿轮和变速齿轮。还有,我们没有橡胶,轮胎怎么办?”
问题一个个被摆上台面,但这一次,众人的眼中没有了之前的茫然和畏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历千锤百炼后形成的沉稳与自信。
“没有大型钢材,我们就用小型钢材拼焊!加强筋板,保证强度!”王振虎首先表态,“铸造和锻造的难题我们都闯过来了,还怕这几个铁架子?”
“齿轮加工,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再加上马师傅的‘活图纸’思路,可以尝试制作专用的齿轮范成工具。”张建业接着说道,目光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至于轮胎……”宋书羽沉吟道,“系统提供了一种备选方案——钢轮。在轮辋外缘加焊抓地齿,虽然比不上充气轮胎的减震和速度,但在松软的土地和崎岖路面上,牵引力更强,而且极其耐用,适合我们目前的条件和需求。”
“钢轮就钢轮!”王团长一锤定音,“先解决有无问题!能跑起来,能拉动犁,就是胜利!”
“铁牛”制造战役,全面打响!
车间被重新划分了区域。原有的发动机生产线继续运转,保证“心脏”的供应。新的区域则划给了底盘焊接、变速箱制造和总装。
· 底盘工段: 战士们将小型的钢轨和型材在红炉里加热,然后用人力扳弯、锻打出需要的形状,再用电焊(利用宋书羽指导下自制的小型直流弧焊机)一点点拼接成坚固的车架。焊花四溅,如同庆祝的烟火。
· 变速箱工段: 这里成为了技术和精度的焦点。李卫东小组负责攻坚。他们利用改进后的车床和自制的分度头,尝试加工更加复杂的直齿轮和锥齿轮。每一个齿形都需要反复修整,与“标准齿轮”进行啮合检查,确保传动平稳、噪音在可接受范围内。
· 行走系统: 巨大的钢制轮辋被铸造出来,工人们用气锤(以发动机废气驱动)将一块块耐磨的钢板锻打成尖锐的抓地齿,然后密密麻麻地焊接在轮辋外围。这狰狞而坚实的钢轮,充满了力量感。
宋书羽如同一个交响乐指挥,穿梭在各个工段之间,解决技术难题,协调资源。王振虎负责全局的进度和质量把控,他的吼声依然是车间里最有效的催促剂。张建业则更像一个救火队长,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凭借日益全面的技术能力和协调能力,化解一个个危机。
秦湘云组织的慰问演出队,不时来到车间,在休息间隙为工人们表演快板、唱歌鼓劲。
“同志们,加油干!自力更生谱新篇!造出铁牛力气大,戈壁滩上把家安!”
清脆的快板声和激昂的唱词,与机器的轰鸣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独特的奋斗乐章。
阿卜杜勒老人也带着古丽和几个部落青年前来参观。看着那逐渐成型的、钢铁巨兽般的骨架,老人眼中充满了敬畏。“这就是你们说的‘铁牛’?它……它真的能自己走路,还能拉着犁跑?”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喃喃道:“胡达啊……这真是……这真是改变了千百年来的规矩啊……”
古丽则对秦湘云说:“秦阿姨,我以后不仅要当医生,也要学习这些机器的知识!它们能治好土地的‘病’,比药还厉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