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破坏事件的侦破,如同一次深入骨髓的检疫,让独立一团清除了一个隐患,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暗处斗争的严峻与长期性。它迫使团领导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应对明枪暗箭,还是实现宏大的发展蓝图,最根本的依靠,还是人,是那一代代接续奋斗、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薪火相传,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教育的深化与拓展
秦湘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具使命感。在宋书羽和团里的全力支持下,她对学校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更系统、更具前瞻性的规划。
· 基础教育夯实: 坚决保证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和课时,这是所有能力的根基。她亲自编写和审定教材,确保知识准确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技术启蒙前移: 在小学高年级就引入更生动的科学技术普及课程,由宋书羽、郑教授、王振虎等技术骨干轮流担任课外辅导员,带领孩子们参观工厂,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点燃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之火。
· 职业教育试点: 针对即将毕业、不打算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部分有培养潜力的年轻战士,试办“职业技术速成班”。第一期开设了“初级机械加工”、“电工基础”、“矿山安全”等实用专业,学制半年到一年,目标是快速培养一批能立即补充到生产一线的初级技术工人。
· 师资力量加强: 宋书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再次向上级打报告,请求分配更多师范专业或有一定文化的青年来到学校任教。同时,鼓励团里有文化、有特长的干部战士到学校兼职。
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建了几间更宽敞明亮的教室(虽然依旧是土坯房,但窗户更大,采光更好)。朗朗的读书声、实习工坊里的操作声、以及操场上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呐喊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未来之歌。
实践的熔炉与传承
在生产建设的一线,“导师带徒”制度被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宋书羽亲自倡导,要求王振虎、陈刚、甚至各连队的技术尖子,每人必须带一至两名徒弟,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培养目标和责任。
王振虎将自己摸索合金钢冶炼技术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几个好学的年轻人;陈刚则在侦察分队里,手把手地教新队员如何侦察、潜伏、审讯和反侦察;老铁匠、老矿工们也纷纷将毕生积累的绝活和经验,传授给新一代。
这是一种比书本知识更鲜活、更直接的传承。它不仅在传递技能,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和忠于职守的责任感。
宋书羽的“种子计划”
着眼于更遥远的未来,宋书羽启动了一项他称之为“种子计划”的战略人才培养工程。他从学校的技术启蒙班和一线的年轻技术骨干中,挑选出十余名天赋最高、意志最坚定、背景最清白的苗子,组成一个特殊的“未来技术小组”,由他亲自指导。
这个小组不承担具体的生产任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思考和探索。宋书羽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给他们系统讲授更深入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介绍世界前沿的科技动态(基于他超越时代的认知进行筛选和解读),引导他们思考独立一团未来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他给这些“种子”定的目标是:不仅要成为技术的熟练工,更要成为技术的创新者和引领者,成为独立一团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技术脊梁!
这些年轻人如同久旱逢甘霖,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征服欲。他们,是宋书羽为这片土地播下的最宝贵的火种。
精神的灯塔
在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承的同时,精神的塑造从未被忽视。孙德胜、李铁柱等老革命,更加频繁地深入连队、学校和厂矿,讲述革命传统,讲述艾山、赵大山等烈士的英雄事迹,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
水电站那座巍峨的大坝,煤矿那深幽的井巷,钢铁厂那奔流的铁水,本身就成了最生动的教材,无声地诉说着奋斗的价值和集体的力量。
秦湘云的欣慰
傍晚,宋书羽和秦湘云再次漫步在已是绿意盎然的田埂上。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与远处灯火通明的工厂和学校构成一幅安宁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看着学校里的孩子,还有你那个‘种子小组’的年轻人,我就觉得,我们所有的辛苦和坚持,都是值得的。”秦湘云依偎着宋书羽,轻声说道,“他们就是希望,就是未来。”
宋书羽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方:“是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这一代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开荒、播种、施肥。也许我们看不到所有的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但只要火种不灭,精神不断,技术有人传承,这片土地就永远充满希望。”
灯火辉煌的基地,如同戈壁中不灭的灯塔。这光芒,不仅照亮了当下的道路,更映照着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在他们身上,承载着独立一团的明天,也承载着这片古老边疆更加繁荣、更加稳固的未来。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