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三与“疤瘌眼”内讧的消息,像一阵带着腥气的风,迅速刮遍了县城的小圈子。曾经在码头上称王称霸的赵老三,这几天明显低调了许多,手下的人也收敛了气焰,不再像往常那样招摇过市。
而工商局那边,李长贵副局长似乎也突然“忙”了起来,连续几天称病未去单位,连原本计划对几家个体户的“突击检查”也临时取消了。
加工坊里,王大山和工人们都松了一口气,觉得笼罩在头顶的乌云似乎散去了不少。只有杨涛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他种下的猜疑裂痕已经产生,但李长贵和赵老三都不是轻易认输的人,暂时的退缩,或许只是为了酝酿更凶狠的反扑。
他必须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尽快壮大自己。
“黔山源”的加工坊比以往更加忙碌。杨涛不仅恢复了向各供销社的正常供货,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州土特产展销会的筹备中。这是“黔山源”跳出县城,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一步。
“杨哥,这是按你要求新做的包装。”王大山抱来几个崭新的纸盒。盒子设计简洁大方,土黄色的底子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黔山源”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下面是“腊味”小字,旁边还印了一个小小的、抽象化的山峦轮廓,整体透着一种质朴而又不失格调的气息。
“不错。”杨涛拿起一个盒子仔细端详,“里面的油纸也要印上咱们的logo,就是那个山峦标志。记住,咱们卖的不只是腊肉,是咱们黔东南大山的味道和信誉。”
他又检查了新设计的腊肠和腊排骨。腊肠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用肠衣灌得饱满紧实,风干后泛着诱人的油光;腊排骨选的是上好的肋排,腌制入味,熏烤得金黄,肉香混合着果木的烟气,引人垂涎。
“展销会上的试吃品准备好了吗?”杨涛问。
“都准备好了!”负责后厨的刘婶笑着答道,“按你说的,腊肉切薄片蒸熟,腊肠切小段油煎,腊排骨剁成小块用砂锅焖熟,旁边还配上解腻的山野菜。光是闻着味儿,保管让人走不动道!”
杨涛点点头。他知道,在展销会那种琳琅满目的地方,视觉和嗅觉的冲击力至关重要。
“药酒呢?”
“药酒重新过滤装瓶了,标签也贴好了。”王大山指着角落里一排排擦拭得锃亮的玻璃瓶,“人参、天麻、杜仲、枸杞,四种口味,都用的是五年以上的包谷酒做底,药材分量足,澄澈透亮。”
杨涛环视着忙碌而有序的加工坊,心中稍定。产品是根基,只要东西过硬,就不怕没有市场。
几天后,州土特产展销会的正式邀请函送到了杨涛手中,随函附带了展位图和注意事项。他们的展位不算最好,在展厅中段靠边的位置,但杨涛已经满意了。
出发前往州府凯里的前一天晚上,杨涛特意回了趟家。他把一个存折塞到母亲李秀兰手里。
“妈,这里面是这段时间赚的钱,大部分都存在里面了。密码是你生日。”杨涛语气轻松,“明天我去州里参加展销会,可能要去好几天。加工坊那边有大山盯着,你们别担心。”
李秀兰摸着那本薄薄的存折,手有些发抖:“涛子,你……你在外面千万要小心啊!我听说州府那边人多,骗子也多……”
“妈,放心吧,你儿子精着呢。”杨涛笑着安抚,又看向一旁沉默抽烟的父亲,“爸,家里就交给你们了。有什么事,就去加工坊找大山,或者去供销社找张主任。”
杨老根重重地“嗯”了一声,布满皱纹的脸上透着担忧,但更多的是对儿子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复杂欣慰:“出门在外,凡事留个心眼,别逞强。”
“我知道。”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辆租来的解放牌卡车停在了加工坊门口。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打包好的展品搬上车——腊味、药酒、宣传画、试吃用的炉灶锅具,甚至还有一小捆带着泥土气息的、用作装饰的干竹子。
杨涛只带了王大山和一个机灵点、口才好的年轻工人小陈随行。水生则被他留在县城,暗中留意李长贵和赵老三的动向。
卡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缭绕的晨雾。杨涛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充满豪情。他要让这片大山孕育的宝贝,走出深山,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抵达凯里时,已是下午。展销会在州文化宫举行,他们赶到时,里面已经人头攒动,各个县市的厂商都在紧张地布置着自己的展位。空气里混杂着各种土特产的味道——茶叶的清香、药材的苦香、腌菜的酸香,还有油漆和锯末的味道。
他们的展位果然如预料般不太起眼。但杨涛并不气馁,指挥着王大山和小陈迅速行动起来。挂上印有“黔山源”和黔东南山水风光的布幅背景板,摆上原木色的展台,将腊味礼盒堆出层次感,药酒瓶擦得晶莹剔透。他还特意在展位角落布置了一个小景:用干竹子、几块溪石和一盏小射灯,营造出山野人家的意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