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骸镇作为明面屏障有效分散了外部注意力,而阿战灵能等级的突破则为据点提供了终极武力保障。在这内外双重“安全阀”的护持下,镜泉主据点的地下扩建工程,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保密级别,向着地壳深处和生态自洽的方向狂飙突进。这不再仅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一场旨在彻底摆脱对外部生存资源依赖、构筑绝对安全内循环的宏大实践。
第一章:向地心延伸——多层地下王国的精密构筑
在工程蟑螂这支不知疲倦的“生物工程军团”主导下,镜泉主据点地下空间的开拓,早已超越了简单挖洞的范畴,进入了系统化、功能化、分层化的新阶段。
层级一:核心指挥与生活区(原洞穴层及向上拓展)
此层作为据点的大脑和心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和优化。能源核心被转移至更中心、防护更严密的位置,周围布设了多重灵能屏蔽和物理隔绝层。指挥中心升级了基于蟑螂网络和灵能感应的全息沙盘,可以更直观地监控内外动态。核心成员的居所也进行了扩建和舒适化改造,虽然依旧简朴,但保证了基本的私密性和休息质量。此层还增设了高级别的医疗室、会议室和灵能静修室。
层级二:科研、精工与能源层(地下负一层)
这是技术力的集中体现。小迪的科技复兴小组、超能应用小组,火锤的精密工匠坊,青囊的生化实验室均集中于此。通道采用气密性设计,内部空气经过多层过滤。利用能源核心的稳定电力,建立了小范围的洁净工作区,用于进行精密零件加工、药剂提纯和灵能相关的高敏感度实验。此层也是能源核心主要能量输出的分配中心,复杂的线缆和能量导管如同血管般延伸至其他各层。
层级三:战略农业与生态循环层(地下负二层)
这是解决食物问题的关键所在。工程蟑螂开拓出了数个巨大的、高度超过十米的穹顶式空间。穹顶内壁覆盖着特制的反光材料,将来自上层、通过光导管引入的仿日照LED光源最大化利用。在这里,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 无土栽培区的扩张: 层层叠起的金属架子上,铺设着由消毒沙石、矿物纤维和有机肥混合的培养基。改良后的“速生薯”和“丰薯一号”灰薯在这里实现了全年无休、立体化轮作,生长周期进一步缩短,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地面种植的五倍以上。此外,还成功培育出了几种耐弱光、快生长的叶菜和根茎类作物,如“地窟莴苣”和“岩壁萝卜”,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种类。
· 真菌养殖的规模化: “荧光菇”和“地衣果”的养殖实现了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在严格控温控湿的专用菇房里,这些菌类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茬接一茬地产出,提供了稳定的蛋白质和稀有营养素来源。
· 低辐射水培系统的建立: 利用经过多层过滤和沉淀的据点内部水源(结合了物理过滤、草药净化和青囊发现的某种吸附性苔藓),建立了封闭循环的水培系统,成功种植出了一种几乎零辐射的“水晶藻”和几种水生蕨类,作为高级营养补充和药用原料。
层级四:畜牧养殖与蛋白工厂层(地下负三层)
这是最具开创性的一层,标志着镜泉在食物来源上迈出了从“采集种植”到“自主生产”的关键一步。
· 辐射蚯蚓与昆虫养殖: 这里是畜牧业的基础。专门划定的区域,利用农业层的植物废料和部分有机垃圾,大规模养殖着经过多代选育、体型增大、繁殖速度极快的“肥硕辐射蚯蚓” 和一种甲壳富含钙质、蛋白质含量高的“黑甲蟋蟀”。它们本身是高效的有机质转化者,其个体则是高级肉食的重要蛋白来源。
· “洞穴豚鼠”的驯化成功: 这是青囊和农业小组最引以为傲的成果。他们从捕获的少数几种相对温顺、体型适中、繁殖力强的地下啮齿类变异生物中,经过数代的人工选育、驯化,成功培育出一种新的家畜——“洞穴豚鼠”。这种豚鼠体型如小型犬,性格温顺,主要以农业废料、真菌培养基残渣和部分昆虫为食,生长速度快,产肉率高,且因其长期生活于低辐射环境,肉质中的辐射残留远低于野外变异生物。
· 闭环生态初现: 养殖层与上方的农业层形成了初步的生态循环。农业废料供给昆虫和蚯蚓,昆虫和蚯蚓喂养豚鼠,豚鼠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后成为农业层的有机肥料。整个系统在人为调控下,朝着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高效转化的方向稳步运行。
层级五:战略储备与终极避难层(地下负四层及以下)
此层位于最深处,岩层厚重,结构经过工程蟑螂的反复加固和灵能者的初步稳定。这里修建了庞大的仓库群,分类储存着足以支撑据点全体居民生存三年以上的压缩干粮、纯净水、药品、武器弹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最深处,则是按照抵御高强度核打击、生化攻击标准设计的终极避难所,拥有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和应急能源,是镜泉据点最后的堡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