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三国路 > 第82章 长社余烬

汉末三国路 第82章 长社余烬

作者:长乐墨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5:35

公元184年,东汉光和七年,六月廿九,寅时末刻,豫州颍川郡,长社城外。

破晓的微光艰难地穿透弥漫天地的厚重烟尘,将炼狱般的战场染上一层惨淡的灰白。波才大营连绵十数里的废墟仍在熊熊燃烧,浓烟翻滚升腾,遮蔽了初升的朝阳。空气中充斥着令人作呕的焦糊尸臭、草木灰烬与浓烈的血腥气。断壁残垣间,尸骸枕藉,残缺的兵刃、破碎的黄旗、燃烧的辎重散落遍地,无数乌鸦在低空盘旋,发出刺耳的聒噪。

奋武军玄赤大纛已移至原波才中军土丘附近。王康卸去面甲,露出被烟尘熏染的疲惫面庞,猩红披风上溅满黑红的血点与灰烬。他立于临时搭建的简易望台上,目光沉凝地扫视着这片由他亲手点燃并主导了最终毁灭的修罗场。陷阵营、中垒营的将士正依托尚存的营垒壁垒,警惕地清理着负隅顽抗的零星残敌;虎贲营悍卒在焦土中穿梭,收缴散落的军械;骁骑营游骑如织,追逐着溃散的败兵;虎卫营重骑则拱卫中军,铁甲在晨光与火光映照下幽光流转。整个奋武军如同一架精密而疲惫的杀戮机器,仍在高效地运转着。

“报——!”一骑斥候飞驰而来,在王康面前勒马,“禀中郎将!长社城门大开!皇甫嵩将军亲率大军出城,正向我军方向推进!其前锋骑队,打‘曹’字旗号,距此已不足三里!”

“知道了。”王康微微颔首,眼中精光一闪。该来的,终究要来。他整理了一下甲胄,沉声道:“程先生、公台随我迎接。高顺、于禁、王固、典韦,约束部众,严整军容!其余诸将,各安其位!”

“诺!”众将肃然应命。

---

王康率程昱、陈宫及数十名亲卫铁骑,策马缓行,迎向东北方向。行不多时,便见一支黑甲精骑卷着烟尘,如狂飙般驰近。当先一将,年约二十九,身量中等,面容刚毅,鼻梁高挺,双目狭长锐利如鹰隼,顾盼间自有一股睥睨之气。身披精良玄甲,猩红披风飞扬,手持丈八长槊,胯下一匹神骏非凡的黄骠马。正是骑都尉曹操,曹孟德!

两支骑队在弥漫的硝烟与尸骸间缓缓靠近,最终相隔十余步勒马停驻。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只有战马不安的响鼻声和远处火焰燃烧的噼啪声。

曹操目光如电,瞬间锁定了王康,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光芒——惊异、审视、赞叹,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他率先朗声大笑,声若洪钟,打破了沉寂:“前方可是奋武中郎将,王承业将军当面?久闻将军威名,兖州平乱,汝南荡寇,如雷贯耳!不想今日长社城下,竟得见将军天火燎原之神威,解我长社军民倒悬之危!孟德钦佩之至!”他抱拳拱手,姿态豪迈而不失礼数。

王康在马上微微欠身还礼,声音沉稳:“骑都尉曹孟德,少年英杰,国之干城。康亦久闻孟德公任洛阳北部尉时,棒杀蹇硕叔父之刚正,五色棒威震京畿!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若非孟德公四千铁骑雷霆一击,破贼东北壁垒,与康内外呼应,焉能如此速胜?此战首功,当属皇甫将军与孟德公!”他言语间将功劳推给皇甫嵩与曹操,既显谦逊,亦是对对方及时响应夹击的肯定。

曹操狭长的眼中精光更盛,哈哈一笑:“承业兄过谦了!若无将军洞察贼营依草之弊,定下这惊天火攻之策,更遣死士冒死入城传讯,孟德纵有铁骑,亦难破贼重围!将军运筹帷幄,决胜百里之外,真乃当世周亚夫、卫青之流亚!”他语带机锋,既捧又探,更暗含比较之意。

“孟德公谬赞。”王康神色平静,不为所动,“康不过适逢其会,赖将士用命,天时相助罢了。倒是孟德公,年未而立,已统精骑,纵横沙场,斩将夺旗,锋芒毕露,前途不可限量。他日必为国家柱石,安定天下!”他这话同样意有所指,“安定天下”四字更是意味深长。

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赏、警惕与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初次会面,在硝烟尸骸的背景下,虽只是短暂的寒暄交锋,却已为未来埋下了伏笔。程昱、陈宫在旁冷眼旁观,心中皆凛然。

“皇甫将军大军将至,承业兄,请随我来!”曹操不再多言,拨转马头引路。王康颔首,率众紧随其后。

---

前行里许,便见一片相对开阔、烟火稍稀之地。左中郎将皇甫嵩的大纛已高高竖起。白发苍髯、身披玄甲的老将军端坐于帅椅之上,虽面容疲惫,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不怒自威的厚重气势。朱儁、曹操及一众汉军将校肃立两侧。

王康翻身下马,步履沉稳地行至帅帐前,躬身抱拳,朗声道:“末将奋武中郎将王康,奉旨率部来援,拜见左中郎将皇甫将军!赖将军神威庇佑,将士效死,天意助顺,幸不辱命,长社之围已解,贼酋波才授首!”

皇甫嵩深邃的目光在王康身上停留片刻,缓缓抬手:“王中郎将请起。此番长社解围,破贼主力,王将军当居首功!火攻之策,神鬼莫测,内外夹击,摧枯拉朽!本将坐困愁城数十日,今日方得见天日,皆赖将军之力!老夫代长社军民,谢过将军!”他声音洪亮,带着真诚的赞许,起身微微拱手。

“将军言重!此乃末将分内之事,亦赖皇甫将军坐镇中枢,调度有方,曹骑都尉雷霆一击,朱将军鼎力相助,三军将士奋勇杀敌,方有此胜!康不敢居功。”王康姿态放得很低。

皇甫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示意王康近前:“将军不必过谦。此战详情,曹都尉已大致禀明。将军麾下奋武军,阵列森严,攻如烈火,守如磐石,尤其那支重甲铁骑(指虎卫营),当者披靡,真乃虎狼之师!朝廷得此劲旅,实乃社稷之福!”

双方又就战况细节、贼军溃散方向、追剿事宜等交换了意见。气氛看似融洽,然王康敏锐地察觉到,当话题转向俘虏与缴获处置时,皇甫嵩及朱儁等老将眼中,掠过一丝冰冷与决绝。

--

日上三竿,战场初步清理仍在继续。各路将领陆续汇集至皇甫嵩临时帅帐,禀报初步战果。

曹操率先出列:“禀将军!末将率部清剿东北溃贼,阵斩顽抗贼兵数千,俘获青壮贼众约两万五千人,老弱妇孺近万!缴获粮车三百余辆,铜钱、布帛无算!”他语速极快,带着胜利的余韵。

紧接着,奋武军方面,高顺、于禁、王固等也相继禀报。陷阵营、中垒营于西南火场外围及营内俘获约三万精壮贼兵(多为波才老营溃散者);虎贲营、骁骑营在外围追剿中俘获约一万五千人;加上零星各部俘获,奋武军总计俘获青壮贼兵约四万五千人,另有大量被裹挟的流民老弱尚在清点。缴获方面,因火势凶猛,西南核心区域物资焚毁严重,但外围营寨及溃兵丢弃的辎重仍极为庞大,粮秣、牲畜、军械、钱财堆积如山,具体数目需待详细清点。

皇甫嵩默默听着,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待众人禀报完毕,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帐下诸将,声音沉凝如铁,带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寒意:“此战,赖诸将士用命,一举摧破波才主力十五万,解长社之围,功莫大焉!然,黄巾妖贼,聚众造反,祸乱天下,攻州破府,杀戮官吏,荼毒生灵,罪孽滔天!非严惩不足以儆效尤,非重典不足以安民心!”

他猛地提高声调,斩钉截铁:“传本将军令!凡所俘黄巾贼兵,无论大小头目,抑或胁从青壮,凡手持兵刃、身披黄巾、参与攻掠者,皆属十恶不赦之叛匪!为震慑余孽,根绝后患,着各部将所俘贼兵,尽数押解至长社城西开阔之地,筑为京观!以儆天下!”

“筑京观”三字一出,帐内温度骤降!杀俘!而且是尽数坑杀!朱儁等老将面无表情,显然早有此意或习以为常。曹操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但旋即恢复平静,并未出声。帐内其他汉军将领也大多沉默。

王康心头剧震!尽管早知皇甫嵩在历史上确有杀降之举(如后来镇压凉州羌乱时),但亲耳听到这冰冷残酷的命令,尤其想到那即将被屠杀的数万乃至近十万条性命(包括奋武军俘获的部分),一股寒意直冲头顶!他深知,其中绝大多数,不过是被饥饿和“太平”理想裹挟的贫苦农民!

“将军且慢!”王康猛地踏前一步,声音因激愤而略显急促,但竭力保持着克制,“末将有言禀告!”

皇甫嵩目光如电,射向王康:“王中郎将有何异议?”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王康深吸一口气,迎着皇甫嵩冰冷的目光,沉声道:“将军!黄巾之乱,根源在于天灾**,民不聊生。波才等渠帅固是罪魁,然其麾下士卒,十之**,不过是被蛊惑、被裹挟之贫苦百姓!彼等抛家舍业,或为求一条活路,或为那虚无缥缈之‘太平’许诺,情有可原!今渠帅授首,贼军大溃,其心胆已寒,已成待宰羔羊。若尽数坑杀,恐有伤天和,更失天下民心!恐使未平之贼众,因惧而顽抗到底,徒增我军伤亡!亦恐使无辜黎庶,闻之胆寒,离心离德!”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曹操等人,继续道:“末将以为,当依律严加甄别!首恶元凶,如大小头目、血债累累之徒,自当明正典刑,枭首示众!然于普通被裹挟之青壮,可效末将在汝南旧例:择其精壮无大恶者,充入辅兵营,令其戴罪立功,以工代赈,参与转运、修缮、屯垦等务。既可补充我军劳力消耗,亦可令其有自新之路!老弱妇孺,则发放少许口粮,遣散归乡,使其感念朝廷恩德,亦能恢复地方生产!如此,既可显朝廷雷霆之威,亦彰圣天子好生之德!方为长治久安之道!请将军三思!”

王康这番话,条理清晰,情理兼备,更提出了具体的替代方案。帐内不少中下层将领面露思索或认同之色。曹操眼中更是精光连闪,若有所思地看着王康。

然而,皇甫嵩的脸色却愈发阴沉。他冷冷地注视着王康,那目光如同在看一个不识时务的稚子:“王中郎将,你宅心仁厚,本将知晓。然,治乱世当用重典!黄巾之祸,非比寻常!此等悖逆之徒,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尽数诛除,何以震慑四方蠢动之宵小?何以告慰无数死于贼手的忠良?何以彰显朝廷荡平妖氛之决心?妇人之仁,只会养痈遗患,使贼寇以为朝廷可欺,死灰复燃!”

他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本将意已决!此乃军令!凡我汉军各部所俘贼兵,一律按令处置!筑京观,以儆效尤!王将军麾下所俘贼众,”他目光锐利地盯住王康,“亦请将军,依令行事!勿使军令不行,法度不一!”

最后一句,已是**裸的警告和逼迫!

王康心中一沉,知道再劝无益,甚至可能引发更激烈的冲突。皇甫嵩杀心已定,且以其地位威望,在此刻的长社战场,无人能撼动其决定。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与寒意,指甲深深掐入掌心,面上却竭力维持平静,只是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冰冷与疏离:“将军军令如山,末将……自当遵行。然奋武军所俘贼众,亦需时间甄别首恶与胁从,依律明正典刑,以安地方。请将军允末将稍作处置,再将余下俘囚……移交将军发落。”他刻意强调了“移交发落”,将甄别后剩下的俘虏交给皇甫嵩去杀,已是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底线。

皇甫嵩深深地看了王康一眼,似在权衡。王康方才的战功和实力摆在那里,他亦不愿在此时彻底撕破脸。片刻,他缓缓颔首,语气稍缓:“可。然务必速办!三日内,所有俘囚,需尽数押至指定地点!不得延误!”

“末将领命!”王康抱拳,声音低沉。他不再多言,转身向帐外走去,猩红披风在身后划出一道沉重的弧线。程昱、陈宫紧随其后,脸色同样凝重。曹操的目光追随着王康离去的背影,狭长的眼中,闪烁着复杂难明的光芒。

---

回到奋武军中军,王康脸色铁青,帅案被他一掌拍得嗡嗡作响:“筑京观……好一个筑京观!皇甫义真,何其酷也!”

程昱捻须,眼中寒光闪烁:“将军息怒。皇甫嵩杀心已炽,非言语可动。其意一在震慑余孽,二在……恐亦有忌惮我军携大胜之威,俘获过众,尾大不掉之虑!借杀俘立威,亦是敲打。”

陈宫亦道:“宫观曹操,似有异色,然其位卑,亦不敢忤逆皇甫嵩。将军暂忍一时之气,保存实力为上。”

王康闭目深吸几口气,强行平复翻涌的心绪。再睁眼时,已是一片冰冷决然:“传令吕岱、程昱、陈宫!着你三人,即刻主持甄别事宜!范围仅限于我奋武军俘获之贼众!”

他语速极快,字字如刀:

“首要:严查!凡贼军大小头目,有血债之老营悍匪,虐杀平民、奸淫掳掠、罪证确凿者,无论何人,即刻锁拿!押送长社府衙,由皇甫嵩明正典刑!此等人,杀之不足惜!亦可堵其口实!”

“其次:凡有各类手艺者——铁匠、木匠、皮匠、船工、医者、兽医、马夫,乃至酿酒、屠宰等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年龄,即刻挑出,造册登记,全部押回我吴房大营,拨付匠作营、辎重营调用!此乃宝贵人力,断不可失!”

“最后:凡十五至二十岁之青壮,体格相对强壮,经查身家相对清白(最好能寻同乡作保),无大恶行者,亦即刻挑出,尽数补入吕岱辅兵营!严加看管操练,以为后备兵源!”

他目光扫过三人,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甄别务必从严从速!证据需确凿!宁可错放,不可错杀!三日内必须完成!三日后,将剩余之老弱病残及‘无可取用’之俘囚……移交皇甫嵩部!”他将“无可取用”四字咬得极重。

程昱、陈宫、吕岱皆心领神会。这是要在皇甫嵩的屠刀下,以“甄别首恶”、“留用人才”、“补充辅兵”的名义,尽可能多地抢下那些尚有价值或无辜的青壮性命!虽然残酷,但这已是绝境中唯一能做的。

“下官(末将)领命!”三人肃然应诺,立刻转身出帐,步履匆匆。

接下来的三日,奋武军俘虏营区成了效率与铁腕并行的修罗场。程昱坐镇,陈宫协理,吕岱带兵执行。大小头目被俘兵指认、血债悍匪被苦主控诉,一经查实,铁链加身,哭嚎叫骂着被成串押往长社城,等待他们的将是皇甫嵩的屠刀和人头堆成的京观。各类工匠被迅速筛选出来,集中看管,眼中带着劫后余生的茫然。精壮少年被辅兵营军官严格筛选,合格者被打散编入辅兵队列,开始了严酷的操练,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操练虽苦,却是一条生路。

三日期满。

长社城西那片被刻意清理出的开阔地上,一座由数万颗黄巾俘虏头颅和尸身堆砌而成的巨大金字塔形“京观”,在烈日下散发着冲天血腥与恐怖。乌鸦成群结队,盘旋聒噪。皇甫嵩亲自主持了祭旗仪式,宣布以此震慑天下不臣。

与此同时,奋武军营区。王康面无表情地看着最后一批约两万名老弱病残和实在“无可取用”的俘虏,在汉军士兵的押解下,步履蹒跚、哭声震天地走向那片死亡之地。他知道,等待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吕岱站在他身侧,低声道:“将军,按令甄别后,我辅兵营新补青壮一万三千人,匠作营、辎重营接收各类匠人、手艺人约五千。移交……移交皇甫嵩部之俘囚,共计两万。”

王康闭上眼,强忍着心头的翻腾。他救下了一万八千条性命,却不得不将另外两万人送入地狱。这就是乱世,这就是他必须面对的抉择与代价。他转身,望向北方——那里,颍川的残敌仍在,南阳的张曼成仍猖獗。烽火未熄,征途漫长。他按紧了剑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奋武军的玄赤战旗,在长社的硝烟与血腥中,猎猎作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