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三国路 > 第293章 定鼎秦巴

汉末三国路 第293章 定鼎秦巴

作者:长乐墨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5:35

建安十四年六月初三(公元209年7月),南郑城的热浪裹挟着未散的血腥气,沉甸甸地压在残破的城垣上。天师府正堂,高悬的玄黑镶金“晋”字大纛无声地宣告着权力的更迭。王康(字承业)端坐主位,玄色常袍的领口被汗水浸透,目光沉静,扫视阶下。阶前,张鲁(字公祺)身着素服,赤足散发,昔日“师君”的威仪荡然无存,枯槁的脸上唯余惊惶与疲惫。谋士阎圃(字子茂)、李休(字子朗)紧随其后,张卫、杨昂、杨柏、杨帛四员败将则跪伏在地,不敢仰视。堂内肃杀,唯有冰鉴里太行寒冰融化的细微滴答声。

一名身着赤色礼袍、嗓音洪亮的侍中郎官趋步上前,展开一卷明黄帛书,朗声宣读,声音在空旷的大堂内回荡:

“大将军令!汉中张鲁,虽负前愆,割据称雄,抗拒王化,然终能幡然悔悟,献土归降,免南郑生灵涂炭。念其祖张道陵创教济民之初衷,特封‘汉中都功天师’,秩比两千石!赐终南山福地,许其重建道观,传道授业,导民向善。然,不得再涉军政,不得私蓄道兵,违者,国法难容!”

张鲁浑身一颤,以头抢地,涕泗横流:“罪臣张鲁,叩谢大将军再造天恩!必谨遵教诲,导民向善,以赎前愆!”

侍中郎官继续宣读:

“阎圃(字子茂),力谏归降,保全城池,活民有功!擢汉中屯田军校尉,秩千石!即日起,汰选降卒中精壮一万二千人,分编十二部,分驻汉中十二县!专司开荒垦殖,兴修水利,岁输官仓粮秣四十万石!”

阎圃深深叩首,声音带着决然:“圃领命!必使荒田复垦,流民归业,岁输之数,只多不少!”

“李休(字子朗),精研典籍,通晓律令,尤擅《春秋》微言大义。擢崇文馆博士,秩六百石!即日赴长安,佐理文教,参修典章,教化生民。”

李休眼中闪过炽热,伏地谢恩:“休,谨遵钧命!必焚膏继晷,以报知遇!”

“张卫、杨昂、杨柏、杨帛,抗拒王师,罪当不赦。然念其终战归降,未行屠戮,免其死罪。着褫夺原职,授镇军校尉虚衔,暂入长安五军都督府听用,戴罪立功!日后但有寸功,再行擢赏!若有异心,定斩不饶!”

四人如蒙大赦,额头在金砖上磕得砰砰作响:“谢大将军不杀之恩!罪将等必洗心革面,誓死效忠!”

处理完降臣,堂内气氛稍缓。王康目光转向肃立武官班列前列的几员大将。

“庞德(字令明)!”

“末将在!”庞德踏前一步,魁梧的身躯如山岳屹立,脸上新添的刀疤在斜照入堂的光线下更显彪悍。

“米仓道阻敌,阳平关血战,汝功勋卓着!擢安南将军,兼领汉中镇守使!总揽汉中全域军防,整肃关隘,震慑宵小!此地,乃西图巴蜀之阶石,不容有失!”

“末将庞德,领命!必使汉中固若金汤,为大军西进铺平道路!”庞德声如洪钟,眼中精光爆射。

“李敢(字子勇)!”

“末将在!”陷阵营校尉李敢铁塔般的身躯踏出,甲叶铿锵。

“汝起自陈留,陷阵先登,百战功高!擢扬武将军!移镇陇右,接庞德原防!总督陈仓、狄道、陇西三营镇军,扼守祁山道、散关道!此乃入蜀咽喉,国之西门,万不可失!”

“敢,领命!人在关在!万死不辞!”李敢声如闷雷,独镇一方的重担让他胸膛起伏。

“安邑营校尉李严(字正方),忠勤干练,治军有方。擢汉中郡太守,秩两千石!总揽汉中十二县民政,抚绥流亡,恢复农桑,整饬吏治!安邑营校尉一职,由降将杨任(字公直)接任,戴罪立功!”

侍立一旁的杨任猛地一震,眼中闪过复杂情绪,随即化为感激,大步出列,单膝跪地:“罪将杨任,谢大将军信重!必肝脑涂地,守土安民!”

---

三日后,南郑城外新辟的校场。骄阳似火,烤得地面腾起扭曲的热浪。新整编的三万军士——由汰选出的汉中降卒与雍、并二州征募的良家子组成——列成六个巨大的方阵,甲胄兵刃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肃杀之气弥漫。

点将台上,王康、赵云、王湛、庞德等将帅肃立。兵曹掾赵俨(字伯然)趋步上前,手中捧着一份帛卷名册,躬身道:“主公,汉中镇守六营及陷阵营新任校尉人选,兵曹已遵钧命,会同五军都督府、讲武堂,详考履历功绩,拟定名册在此,恭请主公钦定!”他将名册恭敬呈上。

王康接过名册,展开细看。帛卷之上,墨迹清晰,罗列着一个个名字及其出身、履历、兵曹评语:

1.**南郑营校尉拟任:王尚(字伯承)**,扶风茂陵良家子,生年184年(25岁)。原陇西镇军狄道营军侯,讲武堂乙科卒业。玉门烽燧之战,率一曲孤军拒羌骑数百三日,毙敌逾百,身被数创不退。兵曹评:沉毅善守,通晓羌情,可驻中枢。

2.**定军营校尉拟任:张延(字子继)**,太原晋阳人,生年185年(24岁)。原禁军翊武营屯长。河套五原血战,率本屯先登破寨,身被七创,手刃敌酋。兵曹评:剽悍敢战,长于攻坚,宜守险隘。

3.**褒中营校尉拟任:马翼(字文举)**,右扶风人,生年183年(26岁)。原凉州镇军张掖营军侯,敦煌归义豪族马氏子弟。精研河西至汉中诸道地理。兵曹评:通晓地理,谨慎周密,栈道通衢可托。

4.**成固营校尉拟任:陈策(字公略)**,颍川许昌人,生年182年(27岁)。原奋武营老卒,累功至都尉。建安三年凉州平羌,率部断敌粮道,焚其辎重,迫降三羌部。兵曹评:忠诚勤勉,老成持重,屏护东翼。

5.**沔阳骑营校尉拟任:刘潢(字子渊)**,京兆杜陵人,生年186年(23岁)。原羽林军右营队率。乌孙之战,率百骑冲阵,斩小王首级,溃其亲卫。兵曹评:勇锐机敏,骑战娴熟,巡弋汉水。

6.**西乡骑营校尉拟任:孙融(字文烈)**,河内郡人(归化匈奴),生年184年(25岁)。原突骑营军侯。雁门关外雪夜袭营,焚敌粮草,斩获无算。兵曹评:悍勇绝伦,熟悉山地,震慑巴山群蛮。

7.**陷阵营校尉拟任:暂缺**。兵曹注:陷阵营乃锋镝重器,非百战骁勇、忠贞不二者不可居之。原校尉李敢擢升,人选尚需慎择。

王康的目光在名册上缓缓移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扶手。前六人履历扎实,评语中肯,皆是可造之材。当看到“陷阵营校尉拟任:暂缺”时,他眉头微蹙。陷阵营是他起家的铁拳,陷阵先登的锋镝,主将人选关乎重大。

就在他沉吟之际,目光掠过名册末尾附录的“归降将吏名录”。这是赵俨细心附上的、在阳平关及后续归降中有特殊表现的低阶军官名单。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如同暗夜中的一点微光,骤然跳入他的眼帘:

**王平(字子均)**,賨人,生年183年(26岁)。原阳平关戍卒(板楯蛮小帅)。祁山道奇袭之夜,虽奉命守关,然见大势已去,能约束本部三百賨兵,弃械归降,免却无谓死伤。更兼通晓賨、氐、汉言语,熟悉汉中南山诸道险隘。阳平关战后,协助我军安抚賨、氐降卒,约束部众,颇见成效。兵曹附记:賨人剽悍,然重然诺。此子沉静有谋,或可一用。

“王平……”王康心中默念,穿越者的记忆碎片瞬间翻涌——那个未来蜀汉的“平安三侯”之一,以治军严谨、守御如山着称的名将胚子!他此刻竟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这份名录里!

“伯然,”王康抬起头,指向名册末尾,“这个賨人王平,现在何处?”

赵俨微感诧异,躬身答道:“回主公,此人正在台下归降賨兵队列之中。因其约束部众有功,暂领一曲归降賨兵,协助庞将军整编事务。”

“召他上前。”王康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命令层层传下。片刻,一名青年在两名虎贲引领下,登上点将台。他身材不高却异常结实,面容方正黝黑,眼神沉静如深潭,带着山地民族特有的坚韧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身着简陋的皮甲,腰间挂着一柄环首刀。正是王平(字子均)。

王平在距离王康数步外站定,依照汉礼抱拳躬身,声音浑厚:“賨人王平,参见大将军!”不卑不亢,沉稳异常。

王康的目光如同实质,在王平身上缓缓扫过。那沉静的眼神,朴拙中透出的坚韧,与记忆碎片里的形象隐隐重合。

“祁山道夜袭,汝为何不战而降?”王康突然发问,声音不高,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王平略一沉默,坦然道:“回大将军,彼时关城已破,赵将军神兵天降,抵抗徒增伤亡。平虽賨人,亦知天命。约束部众归降,可活三百性命。”

“约束賨兵,协助整编,可曾遇到阻碍?”

“回大将军,賨人重信义。既已归降,且感大将军不杀、不辱之恩,皆愿效力。平以同族之身,沟通汉吏,分田授械,诸事尚算顺畅。”

“通晓賨、氐、汉言语,熟悉南山险道?”

“是。平生于巴山,长于汉中,诸道皆曾行走。賨、氐之语,如同母言。”王平回答简洁有力。

王康不再发问,目光转向赵俨手中那份名册,提笔,饱蘸朱砂,在“陷阵营校尉拟任:暂缺”一行旁,重重写下三个铁画银钩的大字:

**王平(字子均)**

随即,他在王尚、张延等六人名字旁,也一一批下鲜红的“可”字。

王康放下朱笔,目光扫过台上台下肃立的万千将士,最终落在身姿挺拔的王平身上,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铁交鸣,响彻整个校场:

“敕令!賨人王平(字子均),原阳平关戍卒!虽为降将,然深明大义,约束部众归降,免却无谓死伤!更兼通晓地理民情,忠诚勤勉!着擢为陷阵营校尉,秩比两千石!掌五千百战锐卒,直属禁军序列!此乃孤之铁拳,陷阵之锋镝!望尔不负此名,不负此刃!”

王平身躯猛地一震!饶是他心志坚韧,此刻也如遭雷击!陷阵营!那是何等荣耀与沉重的名字!他难以置信地抬头,迎上王康深邃而期许的目光。巨大的冲击过后,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化为沉甸甸的责任与无边的战意!他猛地单膝跪地,甲叶(虽简陋)与台面碰撞出清越之音,声音因激动而微颤,却斩钉截铁,如同誓言:

“末将王平,蒙大将军拔擢于微末!此身此命,尽付大将军!陷阵营之锋锐,必在末将手中,摧城拔寨,无坚不摧!但有寸土未陷,平提头来见!”

“好!”王康长身而起,声震四野,“其余六营校尉,依兵曹所拟,王尚、张延、马翼、陈策、刘潢、孙融,即刻赴任!望尔等与庞镇守同心戮力,整军经武,使汉中固若金汤!”

“谨遵大将军令!万胜!万胜!万胜!”台上新任诸将,台下三万新军,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浪滚滚,直冲云霄,惊得远处山林间飞鸟四散。

王康立于点将台最高处,俯瞰着这片刚刚臣服的土地。阳光刺破云层,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下方钢铁与热血组成的洪流之上。汉中的血已冷,新的秩序正随着一道道任命、一面面新立的营旗,在这片焦土之上迅速生根。他的目光越过巍峨的秦岭,投向更西的方向——那里,成都平原的沃野与剑门关的险峻,已在视野的尽头若隐若现。巴蜀的门户,已然洞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