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三国路 > 第210章 贤才汇聚

汉末三国路 第210章 贤才汇聚

作者:长乐墨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5:35

建安元年十月初三(公元196年),长安城秋意已深,龙首原上的林木染尽金黄。骠骑将军府后园,招贤馆所在的聚英堂庭院内,几株晚桂尚散发着幽香。王康信步其间,贾诩(字文和)落后半步相随,这位新任招贤馆主事神情沉静,手中捧着一卷新近呈报的才俊名册。

“主公,”贾诩声音平缓,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通透,“自去岁霸陵战后,招贤馆广布《求贤令》于天下州郡,尤重司隶、雍凉、河北流寓之士。今岁秋闱方过,又得数位才具不凡者,诩观其言行,察其志向,或可一用。”他展开名册,指尖点过一个个墨迹犹新的名字,简要道来:

“孟达,字子敬,扶风郿县人,生年建宁三年,年十八。其父孟佗,曾为凉州刺史。此子少通经史,尤好兵略,性情机敏,有胆识。观其论雍凉山川地势、羌胡习性,颇有见地。可入五军都督府参赞戎机,历练为将。”

“王双,字子全,陇西狄道人,生年熹平四年,年二十一。乃陇西豪族子弟,家传武艺,膂力过人,擅使大刀,弓马娴熟。狄道初定,其族率先归附,助官府安民。此人勇猛可用,然性情稍显粗直,需严加磨砺。可授校尉,入都督府听用。”

“韩德,字公义,天水冀县人,生年光和元年,年十八。其家世居边塞,通晓羌语,精于骑射。陇西战起,曾率乡勇助守冀县,颇有胆略。年轻气盛,然根骨上佳,尤擅哨探、山地奔袭。可入都督府为校尉,专司斥候、山地营伍操训。”

“李辅,字伯佐,南郡襄阳县人,生年光和三年,年十六。避中原战乱,随父兄流落三辅。虽年少,然聪颖过人,于算学、器械构造有奇思,曾献‘改良连弩机括图’于工曹属吏。马德衡(马钧)观之,称其‘心思精巧,假以时日,或可承其衣钵’。可入都督府为校尉,暂隶军器监,习造军械。”

“姜叙,字伯奕,天水冀县人,生年熹平六年,年十九。与韩德同乡,乃冀县着姓姜氏子弟。沉稳有谋,通晓律令,曾协助杨阜太守安置归化羌民,调解纠纷,处事公允。杨义山(杨阜)赞其‘可造之才’。可授校尉,入都督府历练,兼习军法。”

贾诩一口气点出五位年轻武职人选,皆不过二十上下,正是可塑之时。王康微微颔首,这些扎根雍凉或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正是未来支撑深青旌旗的新血。

“文职之中,亦有良材。”贾诩话锋一转,名册翻至下页。

“梁绪,字子承,汉阳郡冀县人(与姜叙同郡),生年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年十岁。此子虽幼,然早慧闻名乡里,过目成诵。今岁蒙童试,其答策论‘安边抚民’,条理清晰,远超同侪。崇文馆祭酒郭缊亲阅其卷,叹为神童,破格录为蒙童高阶班。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可着意栽培于崇文馆。”

“赵衢,字子通,敦煌郡渊泉县人,生年光和二年,年十七。其家乃敦煌儒商,通西域商道。此子博闻强记,尤精文书案牍、钱谷筹算。入招贤馆三月,所理文卷井井有条,无有错漏。吏曹掾陈宫观其行事,称其‘心细如发,堪为良吏’。可调入吏曹为从事,佐理铨选档案。”

“赵昂,字伟章,与赵衢同郡同族,生年光和元年,年十八。性情刚直,明于律令,处事果决。曾于郡府为小吏,以不畏豪强、秉公断案知名。入招贤馆后,协助法曹处置数起陇西羌汉讼案,深得杜子绪(杜袭)赞许。可调入法曹为掾属,专司新附郡县刑狱复核。”

贾诩合上册页,总结道:“此八人,皆根骨清正,各有所长。若能量才施用,假以时日,必为栋梁。”

王康目光扫过名册上那些年轻的名字。孟达的机敏、王双的勇力、韩德的山地之能、李辅的匠思、姜叙的沉稳、梁绪的早慧、赵衢的精细、赵昂的刚直……这些人如同初砺的璞玉,亟待纳入他精心打造的军政机器中打磨成型。

“准。”王康的声音沉稳,“孟达、王双、韩德、李辅、姜叙五人,皆授校尉衔,即日入五军都督府听用。由高顺、张辽、徐晃等督其历练,授以实务,严加考课!梁绪留崇文馆深造,赵衢调入吏曹,赵昂调入法曹,各尽其才!”

“诩代诸才俊,谢主公拔擢!”贾诩躬身。正待细说后续考课章程,一名军情司的灰衣信使脚步匆匆穿过庭院,径直来到典韦身旁,低声急语数句,递上一封插着黑色水纹翎羽的密报。

典韦浓眉一拧,大步上前,将密报呈给王康:“主公,河东风陵渡急报!”

王康展开密报,目光一凝。信是内河水营副将所书,字迹略显仓促:

“建安元年十月初一,楼船将军张济,于蒲坂津水营巡阅时,忽发旧疾,呕血不止,延医不及,当夜薨逝!末将等谨遵军律,暂领营务,封锁消息,伏请主公速遣大将镇抚水营,以安军心!”

张济……王康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归顺不过一年、沉默寡言却精于水事的西凉旧将。蒲坂津扼黄河-汾水咽喉,内河水营万余人,大小战船数百,乃屏护河东、沟通并司的要害。其侄张绣已为铁骑营校尉,忠心可鉴,然水营不可一日无主。

“张济将军……去了。”王康的声音带着一丝沉凝,将密报递给贾诩,“河东风陵渡水营,乃要地。文和以为,何人可继?”

贾诩迅速览毕,略一沉吟:“内河水营诸将,皆张济旧部或新募之士。骤遣外人,恐难服众。唯横江校尉甘宁,自南阳归附以来,统领锦帆旧部操练水战,精熟舟楫,勇略过人,深得水营将士敬畏。且其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张济沉稳之风相济,或可平稳过渡,重振水营。”

甘宁……王康想起那个曾纵横长江、如今在渭水畔也如鱼得水的巴蜀豪杰。由他接手张济的班底,确是最稳妥的选择。

“传令!”王康决断极快,“擢甘宁为楼船将军,总领内河水营!即刻持节赴蒲坂津,接管营务,抚慰将士,整肃舟师!原张济所部,皆听其号令!另,追赠张济为镇北将军,厚葬,荫其一子入崇文馆就学!”

“诺!”贾诩与典韦齐声应命。甘宁的擢升令与张济的追赠文书,需即刻拟就发出。

处理完这桩突发的人事更迭,王康的目光投向招贤馆庭院外。秋日的阳光洒在长安新城初具规模的官署街巷上,各处营造的夯土号子声隐约可闻。内政的深耕,如同这秋日般,到了收获与巩固的时节。

“去工曹衙署。”王康迈步而出。

工曹衙署位于新城官署区东侧,紧邻军器监大坊。署内热火朝天,巨大的营造图样铺满厅堂。工曹掾马钧正俯身在一幅长安新城水道详图上,与几名属吏激烈地比划讨论着,见王康到来,连忙带着属官上前。

“主…主公!”马钧眼中闪着专注的光,“新…新城百司官衙主体,已…已于九月底尽数完工!八曹四监四院…皆已迁入新署理事!引水之永安、清明二渠…贯通全城,东、西市及首批徙民坊…皆得活水!第二批徙民五千户…屋舍梁柱已立,入冬前…必可封顶入住!”

属官声音洪亮地补充道:“龙首原宫阙区,未央宫前殿、石渠阁、天禄阁台基巨木已架设完毕!武库、太仓墙体砌筑已至丈五!官署区至明光门主干驰道,青石铺就,宽阔平整!新城气象,已非旧城可比!”

王康满意颔首。一座崭新的、秩序井然的巨城,正在渭水之滨崛起,这是比任何战场胜利都更直观的根基象征。

“矿监急报!”一名小吏捧着文书匆匆入内,呈给马钧。马钧览毕,眼中喜色更浓,对王康道:“主…主公大喜!太原西山新开之大铁矿脉…经数月全力采掘,月供铁料…已增至十八万斤!陇西狄道新附之三处铜矿…亦勘明储量,月可增供精铜三万斤!军器监郑监正言…有此铁料支撑,铁札重甲月产…可再增至一千五百副!强弓劲弩、破甲箭簇…产量亦将大增!”

铁与铜,便是这乱世中铸就力量的基石。源源不断的矿石,正化为甲胄兵戈,武装着深青旌旗下的雄师。

“水利!”王康的目光落回那幅巨大的水道图上,“关中新垦之地日广,旧有渠系恐难敷用。”

马钧精神一振,指向图上渭北一片广袤区域:“臣…臣正与同僚计议!欲效郑国渠旧事,自…自泾水瓠口(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开凿新渠,引泾水东注洛水!此渠若成…可溉渭北鹑觚(今陕西长武)、漆县(今陕西彬县)、栒邑(今陕西旬邑)等新垦荒地…四百万亩以上!图纸…图纸已有雏形,唯…唯工程浩大,需征发民夫十万,耗时…恐需三载!”

引泾灌渭北!王康眼中精光一闪。若能成,关中粮仓将更加稳固。“着工曹即日细勘,拟定详策,核算钱粮民力!若可行,明岁开春即动工!所需钱帛,由金曹优先支应!民夫,由各郡保甲征调,以工代赈!”

“诺…诺!”马钧激动地应下,仿佛已看到那滋养万顷良田的滔滔泾水。

步出工曹衙署,建安元年的秋阳温暖地洒在王康身上。他驻足回望,招贤馆聚英堂的方向,仿佛能看到孟达、王双等年轻校尉正摩拳擦掌;风陵渡的方向,甘宁或许已扬帆起航,接掌内河水营;龙首原上,忠烈祠的烟火依旧袅袅;更远的陇西天水,苏则、杨阜正带领着新归附的二十五万口生民,在深青色的旌旗下,艰难而坚定地开垦着新的家园。

深青色的“骠骑将军王”字大旗,在长安新城巍峨的城门楼上高高飘扬。贤才汇流如百川归海,内政深耕似老树盘根。这面旗帜之下,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生长、壮大,静待着下一个指向四方的契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