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401章 奏对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401章 奏对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次日,杨凡一直于官舍等候,整个上午并没有任何人来知会自己要做什么,杨凡也无法返回自己在通州休整的军队,只能枯坐屋中等待皇帝第二次召见。

过了午时,石望不动声色的返回了官舍,小声对杨凡说了三合会传来的最新消息。

表示今日宫中早朝波涛汹涌,杨凡昨日的“两年靖寇,三年平辽”被公开于朝堂后,在朝堂文武百官中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骂杨凡是袁崇焕第二,有人称杨凡是欺世盗名之徒,何来勇气说此等大话。

但也有人说杨凡此人,土司、流寇、建奴、南北,仗仗皆是全胜,且无一败绩。

可谓是中兴之将,更何况其于京畿西郊以劣势兵力独战建奴,还是野战,立下从未有过的惊天大功,足可证明其与只会说大话的袁崇焕截然不同。

若是真能让其**剿寇、平辽,不说五年,但十年内或许真有机会压制两者。

两伙人各为观点,吵得不可开交。

杨凡在京师官员中没有派系,如此更加混乱,中小级官员各抒己见,高官却统一默契的闭口不言。

对于高官来说,杨凡这个人突然横空出世,成为朝堂之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他到底是哪派的人,大家却是一片空白,都是试图观察自己的政治对手,想以此分辨,再得出自己的站队立场。

除此之外便是宣大总督卢象升的任命,还有本次勤王军的一系列赏罚,如原宣大总督梁廷栋的落罪,兵部尚书张凤翼的弹劾和议罪、王朴的议罪。

以及曹变蛟、虎大威、李重镇、祖宽等有功勤王军的下一步安排、封赏。

但没人提杨凡,因为杨凡是功劳最大的,最醒目之人,却也是最不能轻易定下来赏赐的主,特别是现在还有了五年同时搞定流寇和建奴的豪言,更是得看圣上态度才能定夺。

所以此时杨凡虽身处舆论漩涡中央,却反倒是最清闲的那个。

皇帝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早朝过后,下午后崇祯再度派太监来召杨凡平台觐见,杨凡收拾准备后跟着太监来到昨夜地方。

这天下午并没有内阁的人在场,除了几个太监,平台只有杨凡和崇祯两人。

在这种环境下,崇祯明显要放松许多,他没有昨日那般威严,反而与杨凡聊了很多与流寇作战的过程,随后又是聊了如何战胜的清兵的过程。

当听到清军六千骑兵集群冲锋,猛攻杨凡左翼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帝王有些紧张,好似已被杨凡带入生死搏杀的战场。

最后在听到杨凡说他派炮兵抵脸轰击清军奴酋,清军将旗折断落下,战局底定,崇祯才深深出了一口。

后面崇祯又问了通州防守事宜,听到杨凡说通州本来是一个机会,若是真能协调关宁军一同,再加上已经极力配合他的张凤翼,和其宣大部队,真能毕功于一役。

崇祯闻言沉默,他何尝不知道如此,当时他一日连发数道圣旨催促高起潜和张凤翼两伙人。

张凤翼就不说了,前面虽然表现极拉胯,但自从杨凡在京畿打了胜仗,似乎也是真的鼓励到了对方。

不仅派出勇卫营协助杨凡守住了通州,其后更是极力协调宣大部队解围通州。

虽然败多胜少,但在杨凡昨日的奏报中,称若无张凤翼协助,他怕是在通州也是城破身死,这样崇祯也觉得稍显慰籍,自己任命的兵部尚书至少也算是有心之人。

崇祯当即已经下了决定,虽现在朝堂之上对张凤翼的弹劾极多,普遍以陷地失师、误国之罪要求严惩,但崇祯想的是,张凤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革职对方,让对方归家养老便是。

其后崇祯又听到杨凡说清兵几度攻上通州城墙,杨凡亲自带着预备队将其杀退。

崇祯马上提出要看杨凡伤势,几个太监协助杨凡退去官服,崇祯瞧见杨凡身上一系列新伤旧伤,一时感触良多。

待杨凡穿回官服,崇祯又问及秦良玉如何,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秦总兵了。

杨凡表示过年时他才去拜见过秦老将军,对方身体很好,还要挟杨凡必须要带着她们石砫儿郎忠君报国,大杀四方乱臣贼子。

两人聊至夜幕,太监过来提醒崇祯该用膳了,崇祯依旧觉得意犹未尽,便赐杨凡一同用膳。

崇祯日常晚膳极为简朴,无奢华排场,通常是两荤、两素,配一碗米饭或粥,餐具多是瓷而少金银,且用餐流程也无无繁复仪轨。

似乎是因为今日杨凡也在,崇祯特意交代下去,让御膳房增加了一荤一素,凑成了三荤三素。

用完膳后两人又聊了一个时辰,杨凡见崇祯似乎渐渐敞开心扉,杨凡便提了一个小请求。

崇祯先是奇怪,询问杨凡原因后才恍然大悟,思索片刻后便允诺。

其后杨凡告退,崇祯则独自一人枯坐很久。

......

次日早朝,崇祯一语石破惊天,他想要让杨凡总兵宣大或是辽镇,替他督练边军。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

宣大、辽镇是九边重镇,距离京师很近,那些将领更是与朝廷诸公,宫廷内外保持着密切联系。

比如大同总兵王朴便是典型,本次本来因畏敌要被论罪,最后靠着朝中关系活动而平安无事。

辽镇关宁军更是如此,祖大寿集团已经牢牢把持辽镇,总兵职位掌控兵权、地盘及军饷分配,已是被本地派系内将领垄断。外来的四川将领空降,等于直接夺走当地蛋糕,与许多人利益相关。

不少文官牵头表示“川将不熟边情”、“恐激边军哗变”,又说宣大不愿外将统辖,又说边镇需久任熟手的理由。

崇祯与其争论许久,最后不了了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