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317章 北上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317章 北上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午后,郧阳地区的山峦。

七省总督卢象升的大营设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平坝上,旌旗招展,刁斗森严。

帐内,卢象升正与诸将紧急商议如何尽快清剿山区流寇,气氛凝重。

自北方紧急塘报传来,营中便弥漫着紧张情绪。

先是建奴汗皇太极于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后又闻皇太极派大军再次绕道蒙古,破关而入。蓟镇、宣府一带烽烟再起,虏骑如潮水般涌入北直隶,兵锋所向,州县告急,京师震动。

大帐内一片压抑,皆言建奴每每在流寇势衰之时入关,迫使明军首尾难顾。

散会后,杨凡并没有跟着其他人马上走 ,而是可以留下,单独求见了卢象升。

中军帐内,卢象升眉头紧锁,正对着舆图沉思,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灼。

“建奴僭越称帝,旋即破关入犯,北地生灵涂炭,京师危殆!末将请命,愿率我川东营精锐,即刻北上勤王,以御虏骑!”

卢象升抬起头,注视着眼前这位锐气十足年轻参将,对方眼神中没有其他武将那种死气沉沉。

卢象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何尝不想立刻提兵北上,与那猖獗的建奴决一死战?但他身负七省剿寇重任,岂能擅自离开?

不知不觉之间,他已与前年的陈奇瑜一样,陷入前后失据的困境。

他叹了口气,声音沙哑:“杨参将,你的忠勇之心,本官深知。然,朝廷至今未有明旨令本官北上勤王。陛下与兵部诸公,或冀望于本督能尽快肃清流寇余孽,再图北援。所以本官职责所在,眼下只能继续督师剿寇,稳定中原。”

他神情复杂,独步走到舆图前,手指点着郧阳山区:“高迎祥及其他数部流寇虽溃,然其部散入山林的皆是老贼,若不彻底清剿,稍有不慎便又能立刻死灰复燃,再度裹挟百姓。此刻若大军北调,则前功尽弃……”

杨凡急切道:“总理!流寇癣疥之疾,建奴方是心腹大患!末将岂能坐视虏骑在畿辅之地烧杀抢掠?!岂能坐视圣天子居于危城之下?!”

杨凡今日是有备而来,去年被杨圣朝逼迫之际,他便存了心思要打建奴一仗,为此全军上下准备了整年,就是要在这北直隶天子脚下,打给天下人看看。

此时他语气激动,充满了“忠愤”:“末将每每思及北地百姓惨遭蹂躏,便心如刀绞,恨不能插翅飞往北地,与虏决一死战!此乃武人之耻,国朝之辱!”

“大人身负全局,自然需等待朝廷明令,统筹安排。但末将愿为前锋!请总理允准末将先率本部兵马北上!

中原流寇,有总理神威坐镇,有诸多官军协力,定可逐步扫清。而北地之急,刻不容缓啊!末将哪怕只能截杀虏骑一路,亦能为国分忧,稍解京师之围!”

卢象升听着杨凡这番“慷慨激昂”的请战,心中波澜起伏。

他何尝不痛恨建奴屡次入寇,屡次打乱中原剿寇部署?这种流寇与建奴仿佛存在“默契”般,让明军疲于奔命。

每次眼见流寇即将被扑灭,建奴就准时叩关,迫使朝廷抽调精锐北上,导致剿寇功亏一篑,以此往复,恶性循环。

他看着杨凡,对方口中的忠君爱国、迫不及待为国雪耻的姿态极为真诚。

重要的是,杨凡的话将他置于无法反驳的境地,他卢象升作为臣子,难道能说不要优先去救京师、救皇上吗?

卢象升沉吟良久,内心经历着激烈权衡。最终他还是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杨参将,你所言俱是忠义之言!本督若再阻拦,倒显得不顾君父之危了。”

他走到案前,提起笔:“也罢!本督便先行下令,允你率川东营本部,即刻准备北上勤王!本督会即刻上奏朝廷,陈明情况。你部可为先遣,探明虏情,择机歼敌,但万不可浪战!”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地继续嘱咐:“本督需留在此地,继续清剿残寇,并等待朝廷旨意。若朝廷严令本督北上,本督部署好中原防务马上率天雄军及大部北上与你会合。在此期间,北边……就先行拜托你部了!”

杨凡心中大喜,面上却依旧是沉痛而坚定的表情,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末将得令!定不负总理重托!必竭尽全力,阻遏虏锋,以报国恩!”

卢象升上前扶起他,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七省之内,我当与你牌票,沿途粮草优先供应,本官所制直隶亦是,然……到了北地建奴肆掠之地,后勤恐难,杨凡你还需早些做准备。”

“末将谨听总理教诲。”

礼后卢象升又嘱咐了几句,随后杨凡告退下去准备,卢象升望着杨凡领命而去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他希望杨凡的锐气能真的在北地有所作为,又担忧其轻敌冒进,而且他也已看出,杨凡此番北上,固然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其中肯定也有借此战功更进一步的渴望。

然而,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只要能杀敌报国,有些许私心,又何妨呢?

中军帐内,卢象升重新将目光投向郧阳的山地舆图,北方的烽火与中原的残寇,如同两副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和整个朝廷喘不过气。

片刻后,他长叹一口气,缓缓回到座位上,开始落笔:

「七省总理臣卢象升谨奏为麾将忠勇自请勤王,恳乞天恩并敕北直知行事。

卢象升奏闻圣主陛下:

臣以重寄,总理七省军务,剿除流寇,日夜惕厉,未敢少懈。方今郧襄之寇稍戢,余孽窜伏山林,正待廓清之际,忽闻虏酋僭号,狂逞逆天,复率豕突之众,溃我边墙,叩我长城,蹂躏畿辅。闻此凶讯,臣五内如焚,恨不即刻提兵,北向歼虏,以纾圣主北顾之忧。

然臣麾下川东参将杨凡,忠勇性成,血诚一心。闻北地之惨怛,念京师之危殆,愤懑填膺,泣血请缨。率其川东营六千劲卒,皆愿自效,誓死北上,欲以血肉之躯,阻虏骑于国门之外。其言曰天子蒙尘,岂臣子安枕之时?虏骑横行,实武夫捐躯之所!虽无明诏,义当赴难;纵碎身骨,不令虏逞。

臣闻其言,感其忠义,亦不禁涕下。虽以臣职守所在,未奉明旨,不敢全师轻动,然揆之以人臣大义,实不能遏其报国之心。故臣已权宜允其部先行北上,星驰勤王。该部皆百战精锐,火器极利,或可于路击虏,稍遏其锋,亦可与北直诸军互为声援。

臣虽暂留中原,弹压残寇,然心神已驰骛北疆。伏乞陛下速颁明诏,指示方略。臣一面敦促杨凡慎战持重,听候北直督抚调遣;一面整饬本部,旦夕待命。但得旨意,臣即亲率各镇兵马,兼程北进,誓与虏决生死于燕蓟之地!

恳乞陛下敕下兵部,移黄河等处督抚衙门,知悉川东营勤王之事,一体接应粮草,互通声息,勿生疑虑。

臣无任惶恐待命之至!谨奏。」

----------

注释1:

据《清太宗实录》明确记载:“崇德元年五月戊辰,命武英郡王阿济格、饶余贝勒阿巴泰等率师伐明,谕以‘克城勿妄杀,降者编为奴’”。

《清史稿·阿济格传》描述为“分道并进,以缀明军兵力”。

《清实录》记载此次出征兵力为“八旗精锐六万,蒙古二万”,再加数千汉军,总计约8万人。

注释2:

据《明季北略》称卢象升“七月初七出兵”,但根据《卢象升年谱》,其实际出发勤王的时间为七月二十日。这一差异源于明朝驿传系统的延误及兵部的推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