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305章 灰瓶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305章 灰瓶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一旁的李大伟听得连连点头。

事实上,来东方之前,李大伟便早已见过燧发铳,只是当时此物在欧洲尚未推广开来。

其未能普及的主要原因,便是在于其发火率不高。直至枪械师马林·勒布尔热改进了击发机构,采用弹簧驱动的独立击锤,方使燧石撞击力度提升三倍,发火成功率才从四成跃升至七成五。

李大伟附声赞同:“要是燧发铳可以列装,射速也将增加许多,而且不需要火绳,队列就可以排布得更为密集。”

虞承文凝神思索片刻,旋即转向杨凡,躬身请命:“大人,三年前大人便命下官研制燧发铳,然经多次试造,发火率始终不高,难达大人期望。

下官思忖,若欲得此自生火铳之秘,卑职愿亲往南京一行!凭家族故旧之情面求见毕大人,陈说利害,恳请其允准将此技传于川中。纵使毕大人碍于规制,下官也定要设法窥得关键,携图样、样品而归,以供量产!”

杨凡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虞承文有这层关系,自然需善加利用,此亦是他麾下有世家子弟的一大便利。

于是他当即抚掌,称赞道:“好!虞大使,此事若成,你当记首功!我予你手书一封,并拨付所需银两,由你自行择日出发南京,沿途务必谨慎行事。”

“下官领命!定不负将军所托!”

火炮事宜议定,又见虞承文拍了拍手,军器局人员随即抬来一口厚重木箱,小心翼翼置于不远处地上。

李大伟与杨凡皆感好奇,不知虞承文又有什么新奇玩意。

只见虞承文过去从箱中取出一外表瓷面的圆柱体,随后献宝似的向杨凡躬身道:

“禀大人,前日军议,大人言及欲北上击建奴。赞画房诸位同僚剖析得十分明白,建奴与流寇迥异,甲坚兵悍,怕是难对付数倍。”

“属下下来后便一直独自苦思冥想,思索除铳炮、白杆枪及锤斧、斩马剑外,尚有何种武器适宜破建奴重甲。苦思数日,自觉此物最为恰当。”

说罢,杨凡也来了兴致,好奇地打量他手中物件,连李大伟也伸长脖子来看。

虞承文手中乃一瓷瓶,不大,刚好一掌可握,仅靠外表杨凡与李大伟都并未觉出稀奇。

虞承文见状,呼喊几声,令人捉来几只鸡置于二十步外栅栏中,随后奋力将手中瓷瓶掷出。

瓷瓶砸在栅栏内,瓶体应声而碎,腾起一团白烟。

只见栏中鸡起初只是被碎裂声惊得乱跳,旋即似恢复常态,然未多久,便纷纷扑腾翅膀,发狂般在栏中乱窜,不多时便倒地抽搐。

虞承文回身恭敬向杨凡介绍道:“此乃灰瓶,可装填生石灰粉末一斤有余。瓶口以浸油棉纸密封,外缠麻绳以增抗摔。”

“投掷时,容器破裂,生石灰遇湿气迅即弥漫,形成粉尘烟云。经实验,此尘可透甲缝侵入眼鼻,致沾染者双目灼痛、呼吸艰难、胸口抽搐。”

两人顿时恍然大悟。

此灰瓶并非新奇之物,多用于守城之战,当敌军云梯逼近时,守军居高临下投掷灰瓶,配合滚木礌石形成立体打击,堪称“灰瓶如雨,攀城者皆坠”。

亦可用于巷战。城门失守后,守将可借此制造视线盲区,为己方争取调整之机。

然其亦有弊端,那就是灰瓶在潮湿气候下易石灰结块,掷地不扬,故而东南沿海卫所多改用“毒火瓶”替代。

而且灰瓶制造标准混乱,崇祯七年山西巡抚吴甡就曾奏报,地方卫所“灰瓶烧制偷工减料,瓶体薄脆,未掷先裂者十之三四”,反而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

同时,各部明军缺乏与灰瓶配合的战术协同,常因投掷过早,反为敌用。

杨凡取过一灰瓶在手中掂量,约重不足两斤。他奋力向前投去,灰瓶划出抛物线砸落在地,腾起一团白烟,估摸能掷四十余步。

虞承文继续介绍:“此灰瓶并非原本灰瓶,属下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改良,加装导火索,可实现落地即爆,然成本稍高。”

“另已将容器轻量化,采用薄胎瓷瓶,重量从两斤减至一斤二两,投掷距离从三十步增至五十步;再于石灰中混入皂角粉,可令沾染敌兵于眨眼间丧失行动能力。”

见杨凡点头,虞承文大受鼓舞,续道:“原灰瓶核心弊病在于生石灰易受潮结块、刺激范围有限。经军器局背部实验,属下将填充物改为七成生石灰,混合二成干燥草木灰及一成木炭粉。

二成草木灰可吸附潮气,避免生石灰提前结块;而木炭粉质轻,能使石灰粉尘在空中滞留更久、扩散范围倍增。原石灰烟尘腾起十步内有效,改良后可达二十步。”

听完虞承文讲解,一旁的李大伟连连点头,转向杨凡道:“大人,依虞大使说的来看,这个灰瓶看来大有用处,特别适合阻止大股敌军蜂拥而至时,投掷此物,可成一道死亡区域。”

杨凡颔首。此种武器在他所期盼的手投掷手雷问世之前,确可暂为过渡,然他仍有顾虑:“虞大人所言有理。然此灰瓶以陶瓷盛装,若大规模列装部队,终有碰撞自爆之风险……”

--------------

注释1:

毕懋康《军器图说》成于崇祯八年,其中详述了燧发枪,称之为“自生火铳”。

自生火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火器技术与欧洲同步迈入燧发时代。其设计原理与法国人马汉1547年发明的燧发枪相似,但毕懋康的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冶铸工艺,使枪械结构更显简洁实用。

然明末内忧外患,朝廷财政匮乏,无力支持新技术量产;加之官僚体系对火器革新多有抵触,致使自生火铳未能大规模列装,错失了军事变革之机。

一说毕懋康的设计完全自主,《军器图说》未提及西方技术来源,且命名“自生火铳”颇具本土特征;另一说指出,明末传教士活动频繁,毕懋康或通过徐光启等人接触过欧洲火器理论,然缺乏直接证据。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是在17世纪中叶,与毕懋康的发明时间几乎同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