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36章 行当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36章 行当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可话是如此说,陈时忠却没法子能让幼娘再多吃些好东西,他每月饷银只有六钱,还有折食银二钱,拢共八钱银,按理来说供应一家两口的米粮没有难度。

还有幼娘自己在家做一些零工手工,挣的些许银子就能用于贴补一些油、盐、布等基本的生活物资开销。

可是朝廷常常不发或者拖欠军饷,去年整年陈时忠一共也才拿到手里五两八钱银子,其他要么是拖欠,要么就是被周守备以各种由头给扣掉了。

幼娘瞧着发呆的陈时忠,想着对方刚才的话,知道他是想让自己多吃些好的,怎么可能有人喜欢吃粟米,不喜欢吃鸡蛋呢。

她展开双臂将陈时忠抱在怀中,然后问:“饿了吧?我这就做饭。”

说罢,她便将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却被陈时忠一把拉住,看着对方满脸的笑意,幼娘满脸疑惑:“相公何事?”

却见陈时忠将一直放在身后的手拿出来,幼娘瞧见米袋子,满眼放光,惊呼道:“哇!这么多米诶,你买的?”

陈时忠摇摇头道:“不是,是今日那新千总发的。”

“真好。”幼娘颠了颠米袋子,又将手伸进去掏了掏,感觉到里头米粒颗颗分明,她欢喜道:“看起来至少得有六七升呢!”

陈时忠笑道:“哪有,发米的老总说是四升,每人都是四升。”

“那也很不错了,我再加些野菜粗糠,够咱们吃个十天半个月啦。”

幼娘接过米袋走到门边,提了提他们家的存粮口袋,里面只剩了不到一碗碎粟米,幼娘舀出一半后又停住了,似乎下了一定决心,才又咬咬牙将所有碎粟米拿出来,看样子打算今日多吃些。

陈时忠默默看着自己妻子满脸菜色,提着几升米就能高兴成这副模样,忽然觉得鼻子有点儿发酸。

“幼娘。”他又呼唤道。

“诶,我做饭,相公还有何事?”幼娘一边说话一边将四升大米小心翼翼倒进米袋,放得严严实实。

陈时忠将另一只手从背后伸出来,晃了晃手中草绳串起来的猪五花肉,笑道:“你瞧瞧这是什么…”

“呀!”

幼娘呆住,犹豫道:“怎会还有肉,这……莫非也是发的!?”

……

两大碗粟米粥,一碟萝卜咸菜,粟米粥里还掺杂了少许白米。这就是陈时忠和妻子幼娘今日的晚饭。

一盏油灯似熄不熄地在灶台上摇晃着,屋子里弥漫着一股烟火味儿。

幼娘时不时下桌去看看屋外的烟熏猪肉,她刚才出门拾了些木柴,将猪肉烟熏起来,这样可以稍微多放些时日,之后那几两猪肉每日就可以割一小块来做肉粥,如此两人每日都能有油水吃。

陈时忠不由暗暗一叹,看着这个根本就是个小女孩儿的幼娘兴高采烈地又坐回来,十分香甜地将一碗粟米粥喝得精光,还用小舌头舔着碗。

陈时忠见幼娘放下了碗,便将自己喝剩下的半碗粟米粥推了过去,温声说:“还没吃饱吧?来,把这些也喝了吧”。

幼娘肚子已经很饱了,瞧见自己男人如此温柔地看着自己,不禁有些羞赧,她垂下了眼帘,轻轻地说:“相公,你明日还要去营里,应该多吃些东西才是。”

陈时忠摇头撒谎道:“那新千总说了以后要带着我们吃饱穿暖,我今日在营里还吃了他些蒸饼,吃不下太多东西,你若不吃这粥我也吃不下,也就浪费了。”

幼娘想了想,向他腼腆地笑了笑,接过碗来低声道:“多谢官人。”

她将剩下半碗粟米粥喝完,抬头打了个饱嗝,引得两人相视而笑。

“你那千总人真好。”

陈时忠点点头,全然已经忘记了上午跑十圈时,自己对其满肚子的抱怨。

随之他又想到了什么,犹豫道:“可是其他人说,这千总得罪了周守备,一定当不久。”

幼娘闻言一怔,虽然她不懂行伍之事,但是依稀记得还是守备比千总官大些。顿时有些害怕地捏了捏衣角。

半晌后朝天菩萨祈祷道:“希望这千总能当得长久些。”

……

“已经算出来了,粮米共计二石四斗,花费二两一钱,猪肉共计五十斤,花费六两银子。”

石望带着书手写的报告呈给杨凡,杨凡点点头。这四川乃天府之国,不像大灾大难的陕西,粮食肉类本就不贵。

再加上他们又在西南最大的中转江运码头重庆,这些基础物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石望失笑道:“咱们一共发了九十七人,听说好些人原本跟着吴广余去偷懒,后边听说咱们这发粮,又偷偷折返了回来。”

杨凡道:“不过今日之事可一不可二,这等事一旦形成日常,士卒便不会感恩戴德,反而容易变得升米恩斗米仇。况且必然会让吴广余的人混杂其中。”

“那日后咱们就不发粮了?”石望问道。

“发,还得发。咱们的软硬兼施,只是不能像今日这般发了。”杨凡回道。

杨凡又对石望说:“明日还得买些粮食,你得联系好商家,看能否给我们便宜一二。”

“好,明日我去重庆城内找找。”石望回应道。

杨凡想了想,又道:“还得取些银子,明日咱们去守备官署再走走,营里一套甲都没有,得想办法让周大焦把存进武库的甲拨下来些。”

石望闻言连连点头,铁甲的威力他是体会过的,当初客栈一战,那圆脸仅仅凭借一套札甲,就能打得人多势众的几人狼狈不堪,一度险象环生。

哪怕到了最后,要不是杨凡一发弩贯穿了札甲,那圆脸甚至能凭着札甲以一敌三,力挽狂澜。

又想了下,杨凡叹了口气道:“咱们银两怕是所剩无几,我去趟涂山镇问问谢小妹,谢三儿你跟我去。”

几人道了声是,杨凡带着谢三爽就出了门。

离开威州卫以后,杨凡就和石望将所有剩下的银取了出来,剩下不多,一千多两银子。谢小妹能写会算,聪明伶俐,现在充当了杨凡的财务主管,支取核算都是她在管着。

杨凡在重庆城内给她租了个小院子,也算是几人在军营外的另一处据点。

两人离开军营一路疾驰,进了城回到宅子,谢小妹刚吃了饭,这会儿无事正在看书练字。

瞧见杨凡带着自己哥哥回来,谢如烟喜上眉梢,急忙招呼两人就坐,又是倒茶又是忙前忙后。

谢三爽也有好几日没见到自己妹妹了,三人互相闲聊几句,谢小妹拿了跌打药处理谢三爽身上的伤口,一番忙活过后,两兄妹才坐下来。

杨凡将今日校场的前因后果告知了谢小妹,随后询问她自己还剩下多少钱。

谢如烟回自己里屋拿出一本账册,带着两人围坐一团,烛火照耀下,她查阅后说道:“杨大哥,咱们还剩下一千四百六十三两银子。”

杨凡喝了口刚沏的茶水,感觉压力愈发大了。他的千总饷银是四两五钱银子,加上折食银也不过五两五钱银子。

如今虽还有一千四百多两银子存余,可他的仕途前路危机四伏,此时重新募兵是不可能的,莫说周大焦那关过不了,就连银子也不够。

如今只能尽可能笼络手底下那两百多号人,收部分为亲随家丁。但要想整兵备战,光靠嘴皮子可不成,得有银子支撑,杨凡自从拿到这八千九百两银子,就一直在坐吃山空,危机感越来越强。

谢小妹在谢三儿的述说下一通核算,算盘打得啪啪响,不多时她抬头对杨凡汇报道:“按今日犒军花费,粮米加猪肉共计八两一钱,日后必定还有更多人从吴广余处脱离加入队伍,我先估算适量银子,咱们现在的存银,还可支持四个月左右这种持续犒军,如果十日一次……”

谢如烟瞧见杨凡摆手制止,她瞬间知道杨凡无意持续犒军,也无意想知道能用这些银子坚持多久。

杨凡道:“僵持此处,就算通过给予这些小恩小惠拿住了这一百两百人的忠心又如何,最后是要上战场的,咱们人数不多,得走精兵路线,需为他们购置盔甲、武器、火铳……”

谢如烟低头想了想,还是抬头道:“杨大哥做了将军,小妹这些日子也看了些兵书军备册,这武器和火铳好办,差点的三眼铳也就一杆七钱银子,精密些的鸟铳可就贵了,得四五两银子才能拿到,工部的重庆军器局就能拿到货,就是这盔甲有些难办,一副十几二十两不说,还管控得严。”

如果一副盔甲二十两,那杨凡最多也就能买个七十多付,这还是能买到的情况,也不考虑成色的情况下。那个工部控制的重庆军器局到底工艺用料如何,杨凡并不清楚。

如果买了七十多副盔甲杨凡也就没钱了,成了穷光蛋,那么后续的军饷、武器、火铳也就都没了着落。

其实火铳倒是不贵,而且作为后世人杨凡深知以后是枪械的时代。所以也就先入为主希望能进行火铳的改革,只是这火铳实战用起来如何,杨凡也是毫无头绪,怕是还是得去求求那个周大焦,看他能否拨下一些火铳。

打定了主意,杨凡觉得无论那个周大焦如何不待见自己,自己也只有硬着头皮再找找他,成与不成另说。

至于盔甲,怎么搞到手,只有看过火铳效果后,再从长计议。

有了盔甲和武器之后,杨凡的想法是先组建一支家丁,但他没有乡党同年、亲朋故友,只能计划从麾下现有部队中挑选,诱惑笼络,将其转换成可信赖的家丁。

而且现在最好是低调的暗蓄家丁,作为千总有个几十人就足够,让家丁形成亲丁小队,直接由石头和自己指挥。

那个云南普名声的叛乱,感觉重庆行伍里少有人议论,看样子调集川军援剿暂时概率不大,杨凡还有一段时间时间整合内部,笼络士卒。

想到此处,杨凡揉揉太阳穴道:“现在迫在眉睫要解决的还是银子问题,必须得想些挣钱的法子。”

现在最为要紧的便是银子,他已经有些想法,如今只需要有银子他就能找机会升更大的官,招募更多的兵,装备最好的武器火铳还有盔甲。

“还是得有银子,这重庆可有什么挣钱的行当?”杨凡接着道。

说到此事,前些日子进重庆打探消息的谢三爽最有发言权,他张口回答道:“要说这重庆,本是山城,平地不多,产粮不多,作为支柱的行业便是江运和商业。”

紧接着他说了下他前些日的所见所闻。

在明代,重庆水运对于西南几省极为重要。重庆城内有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江,这些大江为水运提供了天然的航道。长江连接东西的水运通道,嘉陵江则沟通了重庆与四川北部等地。通过这些大江,重庆与周边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水运联系,形成了密密麻麻的运输网络。

四川各地的大米、山货、土产、药材等通过重庆才能销往下江(长江中下游的湖广江浙等地),下江来的棉花、土布、手工业品也要通过重庆才能销往四川、云南、贵州。

以此衍生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频繁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本地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和市场资源。

同时凭借水运的便利,重庆成为了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重庆的磁器口镇,就因得嘉陵江水运之便,成为了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各地的货物通过水运汇聚于此,再进行集散和贸易。故而城内的市场繁荣,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

水运发达,码头也多。如朝天门码头,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汇流处,是重庆的水运总枢纽,也是重庆水路的起点,有圣旨传来,都是经长江到达朝天门,因此得名。此外,还有东水门码头、太平门码头、储奇门码头、金紫门码头等,这些码头不仅是货物装卸的场所,也充斥了不少纤夫和连带产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

听完谢三爽讲述,杨凡却是摇头,道:“水运和码头,包括行商所要本钱都太高了,咱们不熟悉门路,也没有好的进货地、销货地,怕是十做九亏,不妥。”

谢如烟闻言点头赞同,谢三爽犹豫了半刻,又抬头说道:“投资不大又能利润高的,那只能是那些偏门的行当了。”

“哪些行当?”杨凡问。

“投入小利润大最要紧的就四项,一是赌档,另是典当行,还有牙行、青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