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199章 马祥麟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199章 马祥麟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杨凡并不是个玻璃心的人,他也并未觉得若有人说自己打仗菜便是在攻击他,况且这的确是事实。

这毕竟是他第一次独立领军、自主作战。他并不认为大多数没军事经验的人骤然投入战事,便能如军事天才般无师自通,瞬间成为能征善战的军事家。

他回想起曾读过的拿破仑传记。那位后期横扫欧洲的统帅,早期军事生涯同样始于青涩。

拿破仑也曾率领一支由志愿者和少量正规军组成的小部队,进攻由保利支持者与保王党控制的阿雅克肖城堡,但因他的指挥失当,进攻时被守军轻松击退,导致部队溃散,其家人更是被迫连夜逃离科西嘉,流亡至法国本土的土伦港。

相较之下,杨凡的首战被石砫势力及时兜住,未遭败绩,已属不易。

马祥麟眼中精光一闪。

方才杨凡大度让出数千首级,已令他颇有好感;此刻见其如此谦逊,更是心生欣赏。

他朝秦良玉望去,见其不置可否,当即拱手客气道:“杨守备谦虚了。能领两千兵力战数万流寇,便非碌碌无为之辈。纵使战略指挥欠佳,这练兵之能,堪称再世韩信。”

对方此言,正点中自己指挥不当之处。于是杨凡便出言虚心求教。

马祥麟见其诚心询问,便道:“方才扎营,我已详细看过周围地形,心头有些见解,杨守备权当听个趣便是。”

“马指挥使但说无妨。”

“若我是你,最上策自然是不可浪战,坚守大宁待援方为上计。若执意野战,也必须据守战略要点,切不可直接正面应对。

流寇数万,一旦包裹我方军阵,再精锐的士兵也会被人海消磨殆尽,此实乃下下之策。”

杨凡感同身受,这两年他看了许多兵书,但打仗是从无到有的自学成才。

兵书看进脑子,能记得住的只有七八成,到了战场能活灵活用便只剩下三成了。说到底,他还是没经验。

当下虚心求教道:“那马将军会占据哪些战略要点?”

马祥麟挥手,几个石砫亲兵拿来一张地图摊开在桌上。他沉吟片刻,指着大宁东北方向说道:“若想拦住流寇北去之路,野战战略要点有两处。一处是大宁东北方向的双城村。吾观杨守备营中多火铳,依托村落防守,无论如何也比野外无依无靠的强。”

他的手指再次移动到大宁河:“还有一处便是依托城北大宁河,结半圆阵列,亦可防止流寇背冲、包围。”

周围众将纷纷点头称是,显是共识。

其实杨凡赞画房的乙计划中,就指出过这两处,但顾虑流寇可能攻城,最终守备营全军仍驻守大宁城内。

待流寇真至,发觉无法快速超越流寇到这两处结阵,导致无奈在麦地野战。

沙场之事,赞画房几人和杨凡都是新人,许多事情想得不够周全,面对突发状况,战略上确显笨拙。众人皆非天才,成长需时间。

“末将谢过马将军指点。”杨凡再次拱手道。

马祥麟哈哈一笑:“我军将在此地耽搁两日。杨守备若有兴趣,这两日我们亦可拿这大宁战事复盘推演。”

对方愿与自己复盘模拟,杨凡没有理由拒绝,回应道:“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秦良玉见年轻一辈的马祥麟和杨凡私交渐洽,心头亦是高兴。

想到战死罗平州的秦拱明和张凤仪所写绝笔信,秦良玉心里不好受。

石砫兵马虽作战敢当人先,然石砫仅一隅之地。作为世袭土司,马、秦两家辖境东至湖北利川,南接黔江,西界丰都,北邻忠州,地盘不大。

幸赖土司“寓兵于民”传统,兵丁占人口两成。十余万人口,养兵两三万,堪称穷兵黩武。如此方能勉强应对连年战事。

但在征播州杨应龙、平奢安之乱、两度千里援辽、平普名声作乱……乃至此番夔州迎击流寇后。

秦良玉也察觉明军战力日衰,她其实一直对明军来援不抱期望,始终谋划独力击退张、高二贼,故夔州城下伏击亦未等待明军。

然出乎她和石砫诸将意料的是,此前籍籍无名的重庆兵此番求战**极度强烈,竟敢兵行险招,野战迎击十余倍于己之敌。

不论指挥、经验,单看甲坚兵利与作战意志,便算得上一支能战之师。上次见此等军队,还是浑河血战的戚家军余部。

因此她也乐见年轻一辈与这等能战友军深入结交。若能与此部重庆兵马建立协同关系,往后石砫白杆兵在川东地界,也就亦非孤掌难鸣了。

思虑及此,秦良玉态度更加温和:“杨守备此番用心杀贼,于国于川内父老皆是大功一件。今日我便亲书一封,上表朝廷,为杨守备证功。”

石砫势力作为土司自成一派,不受京师文官派别拉扯,而且秦良玉在崇祯眼中更属于独一份存在。

若有秦良玉这等人物出面作保,升迁有望,杨凡心头喜悦,连忙行礼:“末将……谢过秦将军提携!”

---------

注释1:

据记载,马祥麟的一生与明末抗清、平叛紧密相连,其家族三代战死十二人,满门忠烈。

他继承了秦良玉的军事才能与忠义精神,不仅延续了石砫土司的统治,更以「独目将军」的传奇形象激励后世。正如《石砫厅志》所载:“祥麟公之勇,震烁川楚,虽古之名将弗及也。”

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襄阳面对张献忠重兵围困,城破在即,他写下绝笔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最终壮烈殉国。其妻张凤仪亦战死沙场,夫妻双双载入《南明史》忠义列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