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134章 生财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134章 生财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唐家在重庆地界只有一处钱庄,主要做的自家生意网络上的熟人生意。就钱庄行业来说,他们跟吴家相比,完全没有竞争力。

杨凡给唐文卓好好介绍了一番银行业的美好前景,以及自己的宏伟计划。然而跨时代的信息量太过庞大,唐文卓听得半懂非懂、云里雾里。

对方犹豫再三,又去信在外奔波的父亲唐其瀚。如此耗费了几日,唐其瀚那边回了信。

意思大概是说,唐家钱庄业务不多,几乎只作相熟之人。但既然杨凡有这个计划,他也愿意尝试一番,但不可用唐家名号,必须两方合资共开一个新商号。

杨凡仔细想过,如此也行,他开钱庄想拉上唐家,主要是看上对方的本地资源和人脉关系。

担心自己一个无亲无故之人,就算开了钱庄要给他人利银,可毕竟金额如此大,又有几个人愿意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火中取栗?

两方几经商议,最后取名两江钱庄,选址在繁华的朝天门闹市一带开新店,杨凡出资七成,唐家出资三成。

杨凡派出的管事人便是谢如烟,要求一切以装潢必须富丽堂皇。一楼必须时刻有年轻貌美的迎宾姑娘充当门面,里边的钱庄服务人员也必须穿统一修身制服,二楼再展开一个大海报,将存银有利钱的事情提前公布。

提前安排好谢如烟和装修和改造,杨凡转头又在长江时报上用了七八日的版面广告,大肆吹嘘钱庄即将开业的消息。

忙完了这头,杨凡又将注意力集中在涂山军营的管辖地区。

重庆地界,营兵只有两江守备营一支,兵额三千二百。

之前全是空饷,营房也只有十余间。

这些日子杨凡在营区大修土木,营房新修了足够上千人的。两处校场也是找了人清除野草,又清退了原本囤积的货物,此时营区焕然一新,已是真正足够三千人的营盘。

至于沿江商铺的承包商,大多背后有大商大官的背景,杨凡也不好硬来,趁着背后有朱燮元王维章的影子,也算是狐假虎威了一把,恩威并施,又花了一点儿银子,现下已统统清退收回。

如此一番折腾,杨凡已经得到了涂山脚下营地占地的全额一百二十亩,外加涂山朝长江这一片的斜坡滩涂的二百四十六亩,共计三百六十六亩。

深受认知内的屯田养兵理念影响,正所谓广积粮,这手上有了军权和土地,杨凡自然也想要试下屯田。

但第一步却不是种,而是算。

然而当杨凡找来涂山军营附近的村民,拉上谢如烟一同,算了一个晚上,得出的结论却让杨凡十分沮丧。

明朝崇祯年间处于小冰期,气候异常。四川虽然受气候影响不多,但涂山军营附近土地多山地又是丘陵。

根据涂山村民推测,正常年景下,水稻亩产量约在二至三石(稻谷)左右。三百六十六亩地按亩均二点五石计算,总产量约为九百一十五石稻谷。去壳后出米率约为六成。

若以每人每天食用一斤大米计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需消耗三百六十五斤大米。这些稻谷折算成大米后约为五百四十九石,总重量为五万四千九百斤,大致能养活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人左右。

若遇灾年,产量降至亩均一石半稻谷,折算大米后养活人数也会减至百人以下。

而耕种这片田地约需六十个劳力。正常年景下,江南米价每石(大米)约在一两至一两五钱银子之间。若留下六十人一年的口粮,剩余约三百六十九石大米拿出去售卖,按每石一两五钱计算,总收入约为五百五十五两银子。

五百多两银子。

听到这个数字杨凡心情跌落谷底,一副甲胄就得十几二十两银子,合着辛苦种一年地,最多也就挣五十副甲胄?就这还得老天保佑,别是灾年。

一时间杨凡也是有些纳闷,就他认知里,为什么都说仅靠种田就可以拉起一支强军。

但细细想来,种田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算是暴利行业,最多最多,也仅仅只能让自己军队吃饱而已。

就算杨凡有了充足的土地,这个产量和卖价,也最多是一些微薄收入。

其实不管曹操的军屯还是本朝朱元璋的卫所,几乎都是以士兵屯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其部的产出也仅仅只够本部队日常消耗。

但不管军屯还是卫所这种屯田部队,无一例外,都算不得精兵。

哪怕到了现代,给你上千亩土地,仅靠种田、养殖,吃饭倒是够了。但要说铁甲、火器,那是肯定换不来的。

还是必须得有工业支撑,换言之,还是得靠商业。

还有一个方面,是屯田面积不够,营兵管辖土地本就不多。

卫所倒是多,但两百年过去,卫所土地几乎都被豪强侵占,要想屯田就得开荒。

但开荒说着容易,投入的人力物力可不是小数。更何况就算你直接空降成了整个卫所最大的指挥使,卫所里边已没有上官,说一不二,但开荒后也要面临其他势力的摘桃子。

宗室亲王、勋贵、宦官、地方文官、三司官员、督抚监军、营兵总兵参将等等……

在这些人眼里,你没开荒之前那是荒地,费力开荒之后就成了他的应有之地。

田地又不像其他,每年播种收获固定,又是妥妥的跑不掉的不动产……

杨凡想到此处,顿时打消了屯田养兵的想法。

钱庄还在装修和宣传,屯田没了下文。银子虽然没有进账,但是该花的还得花。

经过一系列经历,杨凡觉眼下得首当其冲的便成了军械盔甲。

关于军械盔甲,杨凡自然想到了重庆本地的军器制造局。

杨凡现在是一地守备官,但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的自己制造铁甲和兵器。

明朝兵器制造主要由中央的工部和兵部下属的兵仗局、军器局统筹,但后面又从官营独占转变成多元参与。

明初《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兵器制造属于国家专营,私人包括武官严禁私自铸造。铠甲的形制、材质和兵器规格也均有严格标准,需报朝廷批准后统一生产。

但因为匠户被编入匠籍,子孙必须世代为匠,不得脱籍或从事其他职业。

这种制度导致工匠逃亡严重,技术传承断层,世袭工匠缺乏后力,传统工艺逐渐失传。匠户又被视为“贱籍”,与士农工商体系脱节。

所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军器工匠制度改革,针对明初以来匠户制度僵化、军器生产低效等问题,打破了官营垄断和改革世袭体制。

开始允许民间作坊参与生产,推行“官督民造”模式。但官营体系仍占主导,民间参与多限于紧急战事需求。

------------

注释1:据《大明会典》《明实录》记载,营兵将领无权擅自制造武器盔甲。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军器造于工部而散则兵部掌行,禁卫营操、内外官军,莫不有定数。”

------------

注释2:

卫所开荒田地被侵占的例子:

权贵:福王朱常洵就藩河南时,曾强占“庄田二万顷”,其中不乏军屯开垦地(《明史·食货志》)。勋贵则凭借世袭爵位,通过“钦赐”“典买”等名义,将卫所熟地或新开垦土地纳入私产,甚至直接以“军屯荒废”为由,奏请朝廷将土地划归自己管辖。

宦官;崇祯八年(1635年)镇守陕西太监高起潜借口“边军开垦不足”,将榆林卫所新垦的三千亩良田“收归己有,役军耕种”(《怀陵流寇始终录》)。

督抚、巡按御史等:崇祯十五年(1642年),南直隶巡抚徐标以“军屯荒废”为由,将扬州卫所新垦的五千亩土地“改归民田”,实则卖予当地士绅(《南疆逸史》)。

三司官员(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河南布政使司曾对卫所垦田“每亩加征银三分”,远超民田赋税,逼得卫所官不得不将土地卖给布政使亲信(《豫变纪略》)。

浙江都司指挥使曾以“卫所军额不足”为由,将宁波卫所新垦地“划拨”给自己的“屯田标兵”,实则变为私产(《罪惟录》)。

边镇督抚:崇祯年间,宣大总督卢象升曾奏报:“边镇卫所开垦地,十之七八已为镇将所占,名为军屯,实为私田”(《卢象升疏牍》)。

总兵参将等:左良玉在湖广时,将武昌卫所新垦地“尽括为亲兵屯田”,卫所官敢怒不敢言(《南明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