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 > 第179章 无声的战场与有形的裂痕

第一百七十九章 无声的战场与有形的裂痕

算学比试的胜利,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迅速吹遍了帝国的学术疆域。国子监算科率先改组,年轻的面孔开始捧着写满“怪异符号”的《太子算经》注解,在古老的庑廊下激烈讨论。各州府县学也接到了邸报,要求择优选派学子至长安或行省首府,学习新算体系。一股革新的气息,在知识的土壤里悄然萌发。

太子李昊在东宫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往那些带着审视或仅仅是礼貌性尊重的目光里,开始掺杂了真正的敬畏与钦佩。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聪慧的孩童,更是一种全新力量的象征。这种变化让他更加沉静,那双酷似其母的眼睛里,思索的光芒日益深沉。

然而,帝国的治理,远非一场学术胜利所能涵盖。来自江南和北境的压力,并未因长安城内的知识更迭而有丝毫减缓,反而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提醒着最高决策者现实的残酷。

御书房内,灯烛彻夜未熄。李瑾、林薇,以及几位核心的宰相、枢密使,围在巨大的沙盘和地图前。沙盘模拟的是北境地形,而地图上,则用朱笔标注着江南几个民变风险最高的州府。

“郭猛的最新密报,”李瑾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锐利,“黑狼部的兀术,已经成功试制出了可用于抛石机的火药包。虽然威力远不及我军改进后的‘轰天雷’,但其进展速度,超乎预期。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枢密使沉声道:“陛下,北境防线绵长,全面换装新式火器,所需火药量巨大,工匠亦不足。当务之急,是优先保障几处关键隘口,尤其是扼守黑狼部南下要道的‘铁山关’和‘狼嚎隘’。郭都督建议,组建一支精锐的‘火器营’,集中使用,以期在关键战役中一锤定音。”

“准。”李瑾毫不犹豫,“所需一切资源,兵部、工部、格物分院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告诉郭猛,朕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半年之内,朕要看到一支能战的‘火器营’出现在北境!”

北境的军备竞赛,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无声战场。每一份火药配方、每一件火器图样,都可能决定着未来成千上万将士的生死,乃至国门的安危。

与此同时,江南的局势则更加错综复杂,那是一场关乎人心向背的无形之战。

林薇亲自召见了刚刚从江南巡察归来的钦差副使,一位心思缜密的年轻御史。这位御史带回的,不仅仅是官面上的报告,更有他微服私访所见的民间实情。

“皇后娘娘,”年轻御史言辞恳切,“《工坊疏导策》本身并无问题,若能切实执行,确可缓解民困。然则……地方执行,偏差极大。豪强兼并之势未止,反而借朝廷整合工坊之机,变本加厉。许多织户名义上被招募入工坊,实则工钱被层层克扣,劳作时间极长,生活境遇比之以往自家织造,并未改善,甚至更为困苦。怨气并非消散,只是被压抑了下去。”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地方官员,或因被豪强拉拢,或因政绩考核压力,对此现象……选择了默许,甚至暗中支持。朝廷良法,在地方已渐成苛政之藉口。”

林薇静静地听着,指尖在案几上无意识地划过。她推广新技术,兴办匠作学堂,本意是提升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并惠及百姓。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技术提升了,财富创造了,但分配环节出了问题,贪婪的人性利用制度的空隙,将进步的红利吞噬殆尽,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这比北境的火药威胁,更让她感到一种深沉的无力。敌人不在明处,而在制度的缝隙里,在人心的算计中。

“本宫知道了。”林薇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冷意,“你下去吧,今日所言,勿对外人道。”

御史退下后,林薇独自在殿中坐了许久。她知道,必须对江南的政策进行修正和补充,必须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遏制豪强,保障底层织工的基本权益。但这意味着,要将改革的触角,更深地刺入地方势力的肌体,必然会引来更激烈的反弹。

几天后,一份由林薇主导拟定,经李瑾朱批的《江南织造新政补充条例》以明发上谕的形式颁行天下。条例明确规定了工坊雇工的最低工钱、最长劳作时辰,禁止任何形式的抵工、包身,并要求各州府设立“工曹”,专门负责监察工坊用工情况,受理织工申诉。同时,严厉申饬兼并之举,要求地方官清查田亩,抑制豪强。

这道谕旨,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江南水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

长安的许多官员,尤其是与江南豪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朝臣,虽然表面上不敢反对皇帝和皇后的联合旨意,但私下里,不满的情绪却在滋长。他们认为皇后过于“理想化”,干涉地方过甚,损害了“士绅”这一帝国统治的根基。一种无形的隔阂,开始在林薇与部分传统官僚集团之间产生。

这一日,李瑾在批阅奏章时,看到了一份来自江南某刺史的密奏。奏章中并未直接反对新政,而是旁敲侧击,大谈地方稳定之重要,士绅支持之必要,并隐晦地提到,若操之过急,恐再生变乱,有负圣恩。

李瑾将奏章递给林薇,叹道:“看到了吗?这便是阻力。我们每向前一步,都如同逆水行舟。”

林薇看完,沉默片刻,抬头看向李瑾,目光清澈而坚定:“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这舟只能由少数士绅豪强来承载,而置万千织工于水深火热之中,这舟,终有一日会倾覆。北境之敌,其锋可见;江南之患,其心难测。两者皆不可纵容。”

李瑾握住她的手,用力紧了紧:“朕知道。这条路,朕与你同行。”

就在帝后二人为南北局势殚精竭虑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从遥远的鹰栖岛传来。

风暴过后,唐军与“大秦”舰队的联合搜救持续了数月,终于有了结果——那艘失踪的“扬威”号战舰,并未沉没,而是被洋流带至了一座从未被海图标注的巨大岛屿附近,被岛上的土着所救。大部分船员幸存,并在与土着的接触中,发现那岛屿面积广阔,物产丰饶,尤其是一种轻便坚韧、极适合造船的巨木,储量惊人。

更重要的是,幸存的船员带回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们在岛上发现了并非土着所留的、风格迥异的建筑遗迹,以及一些刻着陌生文字的残碑。经过随船格物博士的初步辨认,那些文字的风格,与“大秦”人使用的字母系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却又更为古老。

“大秦”使团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和关注,其舰队统帅甚至提出,要亲自前往那座“新岛”进行“考察”。

消息传到长安,李瑾和林薇都陷入了沉思。

一座位于帝国新航线附近的富饶岛屿,一个可能与西方文明古老源头相关的遗迹,以及“大秦”人过于积极的态度……这一切,似乎预示着西边的海洋上,即将掀起新的、更为复杂的波澜。

北境的火药,江南的人心,西边的未知岛屿……帝国的巨舰,正同时驶向多个充满迷雾与暗礁的水域。而掌舵者手中的罗盘,在技术的阴影与利益的漩涡中,指针正微微颤抖,寻找着那唯一正确的航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