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 > 第97章 砥柱中流,新政序章

第九十七章 砥柱中流,新政序章

皇帝那短暂而微弱的苏醒,如同在迷雾笼罩的海面上点亮了一座灯塔,虽然光芒尚显微弱,却足以指明方向,稳定人心。消息被严格控制,但其带来的无形影响,却迅速在帝国权力核心圈扩散开来。那些关于林薇“巫蛊弑君”的恶毒流言,在皇帝苏醒并认出李瑾、林薇的事实面前,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再也掀不起风浪。

朝堂之上,氛围悄然转变。秦王李瑾的监国地位愈发稳固,他展现出的果决、沉稳以及对局面的掌控力,赢得了越来越多官员的认可甚至敬畏。以往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开始主动向枢密院和银枢司靠拢,帝国的行政机器在李瑾的主持下,重新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 \\* \\***

然而,李瑾与林薇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帝国的巨轮刚刚驶过最危险的暗礁,前方仍有无数风浪。

首要之事,便是皇帝的病情与朝局的平稳过渡。

皇帝虽然偶尔能短暂苏醒,认出亲近之人,但大多时间仍处于昏睡或极度虚弱的状态,无法处理任何政务。御医私下禀报,陛下龙体受损太过严重,即便精心调养,恐怕也……难以恢复如初,未来可能需要长期静养。

这意味着,李瑾的“监国”身份,很可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演变为实质上的摄政。如何名正言顺、平稳地将权力过渡到自己手中,同时安抚宗室、平衡朝野各方势力,是对他政治智慧的极大考验。

“父皇既已苏醒,虽不能理政,但名分大义仍在。”李瑾在枢密院与几位心腹重臣商议,“一切政务,仍需以父皇名义发出,由本王与三省共商裁决。待父皇病情进一步稳定,再行请示重大事宜。”

这是最稳妥的策略,既维护了皇帝的尊严,也确保了政令的合法性。同时,李瑾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提拔一批年轻干练、认同新政的官员进入三省及各部司关键岗位,逐步替换掉那些因福王倒台而空缺或因循守旧的职位,悄无声息地完成着权力核心的迭代。

**\\* \\* \\***

与此同时,林薇面临的则是另一场无声的战役。

尽管“巫蛊”谣言已破,但她那惊世骇俗的救治方法,依旧被许多秉持传统观念的士大夫所诟病,视其为“非圣无法”、“诡诈之术”。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

林薇对此心知肚明,她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将精力重新投入到银枢司的日常运作和她所构画的蓝图中。她知道,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的政绩,才能最终扭转这些偏见。

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此次应对皇帝病危和福王叛乱过程中,银枢司在稳定经济、保障漕运、调配物资方面展现出的高效作用,整理成详实的报告,通过正式渠道奏报(以皇帝名义),并巧妙地使其内容在朝臣中流传。这无异于一次无声的宣告:银枢司并非奇技淫巧的玩具,而是维系帝国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其次,她开始着手推动几项酝酿已久,但此前因阻力过大而搁置的改革试点。

其一,在江南漕运枢纽,试行“漕粮证券化”。即允许漕运商号以其未来运抵的漕粮作为抵押,向银枢司控制下的钱庄借贷周转资金,以此解决漕运商队资金占用大、周转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漕运效率。这堪称这个时代最早的“金融衍生品”雏形,风险与机遇并存。

其二,在剑南道等矿业发达地区,试行“矿课承包制”。改变以往完全由官府垄断开采、效率低下的模式,在保证朝廷税收和资源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民间资本(主要是“大唐商盟”成员)竞标特定矿区的开采权,自负盈亏。此举旨在利用民间活力,提高矿产产量,同时为朝廷开辟新的稳定税源。

这两项改革,涉及金融和资源两大核心领域,触动利益极深。林薇深知其敏感性,故仅以“试点”之名,在相对偏远或掌控力较强的地区小范围推行,并且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程序,与相关衙门“协同”办理,不给任何人留下“专权跋扈”的口实。

**\\* \\* \\***

就在林薇与李瑾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稳步推进,试图为帝国开辟新局之时,来自边境的一份紧急军报,再次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军报来自北庭都护府:突厥残部与回纥一部勾结,趁大唐帝位更迭未稳之机,屡犯边境,劫掠商队,围攻戍堡,气焰嚣张!北庭都护请求朝廷速发援兵,增派粮草!

消息传回,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主张立刻调集重兵,予以迎头痛击,彰显国威者;也有认为皇帝病重,新君未立,不宜大动干戈,应以安抚防守为主者。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监国秦王李瑾的身上。

这是李瑾监国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外部危机考验。他的决策,将直接关系到边境安宁,也关系到朝野内外对他能力的最终评判。

李瑾拿着军报,面色沉静。他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先详细询问了北庭周边的军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突厥、回纥各部的具体情况。随后,他下令枢密院立刻召集兵部、户部及相关边镇将领,进行紧急军议。

在军议上,李瑾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老练与果决。他否定了单纯防守或盲目出击的策略,而是制定了一套“以战促和、分化瓦解”的方略:命北庭、安西驻军坚守要点,挫敌锋芒;同时派遣精锐骑兵,深入草原,对参与寇边的部落进行精准打击;另一方面,则利用突厥与回纥、以及回纥内部各部的矛盾,派遣使者进行分化拉拢,许以贸易之利,孤立首恶。

“此战,不仅要打退敌人,更要打出三十年的和平!”李瑾指着地图,声音铿锵,“要让这些豺狼知道,即便陛下静养,我大唐的刀锋,依旧锋利!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

他雷厉风行,调兵遣将,安排粮草,一道道命令如同水银泻地,高效而精准。朝臣们看着这位年轻的监国,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昔日太宗皇帝纵横捭阖的影子,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渐渐消散。

**\\* \\* \\***

边境的烽火,并未影响长安城内另一项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进程。

在皇帝偶尔清醒的短暂时刻,李瑾和林薇会一同入宫觐见,轻声禀报重要政务。皇帝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听着,偶尔会用眼神或极其简短的字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一日,当李瑾禀报完对北庭用兵的方略后,皇帝浑浊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许久,又缓缓移向静立一旁的林薇,嘴唇翕动良久,终于吐出了几个模糊却清晰的音节:

“……好……依……汝等……”

随即,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李瑾与林薇对视一眼,心中激荡难平。这简单的几个字,代表着皇帝对他们能力的最终认可,也代表着权力交接最关键的合法性,已然确立。

退出寝宫,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薇儿,”李瑾停下脚步,望向身边这个与他共同历经生死、一路走来的女子,目光深沉而坚定,“这大唐的江山,这副重担,以后……就要你我共同扛起来了。”

林薇迎着他的目光,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担当:“殿下,江山非一人之江山。你我同行,何惧之有?”

宫阙巍峨,暮色四合。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正伴随着边境隐约传来的战鼓声,以及这座古老帝都深处悄然发生的变革,缓缓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