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96章 《三国》电视剧的拍摄进展

长江赤壁段的清晨,雾气还没散尽,江风裹着水汽掠过片场,把“汉”字大旗吹得猎猎作响。临时搭建的曹军水寨里,数十艘仿制汉代楼船泊在江边,船身的木纹是工匠用古法打磨的,桅杆上的麻绳浸过桐油,连船舷上的铜钉都按《汉代船舰图谱》复刻,泛着青绿色的包浆——这里是《三国》“赤壁之战”的核心拍摄地,也是陈舟导演今天要发布的片场花絮的主角。

“顾老师,再试一次,注意缰绳的力度,刘备此时的状态是‘忧而不慌’,骑马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陈舟举着对讲机,站在江边的监视器旁,镜头里,顾琛穿着厚重的汉代曲裾,外罩镶着铜片的皮甲,正骑着一匹棕红色的战马在片场小道上练习。皮甲是西安文物局提供的复制品,重达15斤,顾琛刚穿上时连走路都费劲,现在却能骑着马完成“勒马驻足”“缓行巡视”的动作,马鞍上还挂着一把仿制的汉代环首刀,刀鞘上的缠绳是他自己按照史料缠的,说“这样握起来更真实”。

花絮镜头悄悄对准顾琛——他的额角渗着汗,鬓边的发丝被风吹乱,却没喊停,反而跟马术指导沟通:“刚才转弯时马的步子有点乱,是不是我重心太靠后了?再再来一遍。”这已经是他今天练的第二十遍,为了还原“刘备携百姓渡江”的戏份,他提前半个月进组练骑马,连吃饭都穿着轻甲,就为了适应重量,避免拍摄时出现“穿重甲却像穿便服”的违和感。

“卡!这条过了!”陈舟喊停时,顾琛才松了口气,从马背上下来,助手赶紧递上水,他却先摸了摸马的脖子:“辛苦你了,老伙计。”这段花絮被摄影师悄悄录了下来,陈舟看了一眼监视器,笑着说:“就把这段剪进去,让观众看看,咱们的‘刘备’不是靠抠图的。”

片场另一侧,老戏骨张国立饰演的曹操正拍“横槊赋诗”的戏份。他穿着一身玄色札甲,甲片是青铜材质,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冷光,手里的长槊是按照邺城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兵器复刻的,重达8斤。拍摄时,背景是真实的江景,没有用绿幕,张国立站在楼船甲板上,迎着江风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声音里满是枭雄的豪情,连风吹动他胡须的弧度,都和他提前研究的“汉代士人仪态”吻合。

“张老师,要不要用替身拍远景?这槊太重了,怕您累着。”场务小声提议。张国立却摆了摆手,把槊握得更紧:“曹操横槊赋诗,靠的就是这股劲,替身拍不出这手感。再说,苏澈老师为了oSt都能熬夜改编钟旋律,咱们演戏的,还能怕累?”这段对话也被花絮收录,镜头里,张国立拍完一条后,胳膊都在微微发抖,却还在跟陈舟讨论“下一条怎么把‘志在千里’的壮志演得更透”。

花絮里还有更细致的服化道镜头——道具组的工作人员正在给群演穿札甲,每片甲片都要用皮绳固定,一个人穿完需要20分钟,工作人员说:“这甲看着沉,但按照汉代工艺做的,防护性和灵活性都兼顾,比之前那些塑料甲真实多了,演员穿上也有代入感。”镜头扫过兵器架,上面的环首刀、长矛、弓箭,都是按照西安文物局提供的文物数据复刻的,刀刃是钝的,但材质用的是锰钢,阳光下能映出人影,道具组组长笑着说:“咱们不用特效做兵器反光,实拍更有质感,观众能看出用心。”

当天下午,苏澈特意从江城赶来探班,还带了瓷坊老师傅新烧的“赤壁之战”瓷盘,盘面上画着楼船对峙的场景。他刚到片场,就被陈舟拉到监视器前,看刚拍的“火烧赤壁”片段——江面上的火是真火(经过安全处理),浓烟是用古法松烟制作的,没有用后期合成,画面里,曹军战船着火的场景,搭配着远处的夕阳,像一幅动态的古画。

“你听这音效,”陈舟指着音响,“咱们没用合成的爆炸声,是用真实的木材燃烧声和鼓声混的,后面配你的编钟和大鼓,绝对能出气势。”苏澈点头,拿出手机播放刚改好的《赤壁赋》oSt片段,编钟的清脆混着大鼓的厚重,和画面里的火烧场景完美契合,顾琛在一旁听了,忍不住说:“有这音乐,演的时候更有代入感了,感觉真的站在赤壁的战场上。”

傍晚六点,陈舟把剪辑好的3分钟花絮发布到社交平台,标题是“《三国》片场:骑马实拍,打戏不抠图,我们只想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花絮里,没有流量明星的噱头,只有演员们的汗水、服化道的细节和片场的真实场景——顾琛练骑马的坚持、张国立不用替身的认真、道具组打磨兵器的专注,还有赤壁江景的壮阔。

花絮发布10分钟,转发量破10万;半小时后,#三国片场拒绝抠图# 冲上热搜第三,评论区里炸了锅:

- “终于不用看演员骑假马、靠抠图演战争戏了!顾琛这骑马的姿势,一看就是练过的,甲胄的重量都能看出来,太真实了!”

- “张国立老师演曹操那段,手里的槊看着就沉,换那些流量明星早喊累了,这才是老戏骨的敬业!”

- “注意到道具组了吗?兵器架上的环首刀,跟我在西安博物馆看的文物一模一样,这细节绝了!”

- “之前还担心《三国》会戏说,现在看花絮,服化道、演技、拍摄都在线,预约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影视平台的预约数据——花絮发布前,《三国》的预约量是380万,发布后1小时,直接突破500万,后台数据显示,新增预约用户里,有30%是之前关注历史纪录片的观众,还有15%是海外华人,留言里满是“等开播”“求快点更花絮”。

《蓝星日报》第一时间跟进报道,标题是《〈三国〉片场花絮走红:拒绝抠图,尊重历史,这才是国产历史剧该有的样子》,文中写道:“从选角坚持演技优先,到服化道对接文物局复刻,再到拍摄拒绝特效抠图,《三国》的每一步都在诠释‘良心制作’。当其他剧组还在靠流量明星、后期合成吸引眼球时,陈舟导演和苏澈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尊重历史、打磨细节,才能拍出真正打动观众的作品。”

海外平台也有了反应——亚马逊prime Video的负责人发来邮件,希望能提前看到更多拍摄素材,用于海外宣发;英国的“华语文化协会”甚至联系工作室,想在伦敦演唱会期间同步播放《三国》的花絮,吸引更多海外观众关注。

陈舟在片场收到消息时,正和顾琛讨论“长坂坡救主”的戏份。他笑着对苏澈说:“你看,观众不是不喜欢历史剧,是不喜欢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咱们只要把细节做足,把故事讲好,自然有人买账。”顾琛也点头:“昨天有个群演跟我说,他爷爷是三国迷,听说咱们拍得真实,特意让他多拍点片场照片,这就是咱们拍这部剧的意义。”

苏澈看着片场忙碌的身影——道具组在调整楼船的帆绳,服装组在给群演补甲片的铜钉,顾琛在跟年轻演员讲汉代礼仪,张国立在研究曹操的台词语气,心里满是踏实。他想起之前解锁的“历史经典全库”,里面的《汉代船舰图谱》《三国兵器考》,正是这次拍摄的重要参考,而这些努力,都在花絮里、在预约量里得到了回应。

当天晚上,苏澈在社交平台转发了花絮,配文:“从纸面上的三国,到镜头里的赤壁,感谢陈舟导演,感谢每一位敬业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是你们让历史‘活’了起来。《三国》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起等开播。”

转发后,周明远会长留言:“协会收到了很多历史学者的反馈,都在期待《三国》开播,说这是普及三国文化的好机会。”久石让也发来消息:“花絮里的赤壁场景太震撼了,已经开始期待你的oSt了,希望能在伦敦听到现场版。”

片场的夜色渐浓,江风依旧吹着“汉”字大旗,灯光下,工作人员还在为明天的拍摄做准备。陈舟导演站在监视器前,看着白天拍的素材,对苏澈说:“接下来要拍‘空城计’,诸葛亮的羽扇已经让非遗传承人做好了,咱们争取再拍一段花絮,让观众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空城计’场景。”

苏澈点头,目光望向江面——远处的灯火映在水里,像星星落在江上,和片场的灯光交织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