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62章 专辑制作:拒绝妥协

澈心工作室的会议桌两端,气氛像结了层薄冰。左边,星芒唱片的项目总监张鹏把一份修改后的专辑曲目表推到桌中央,红色马克笔圈出的“新增3首口水歌”格外刺眼,旁边标注着“目标:提升传唱度,保证电台播放量”;右边,苏澈的指尖按在曲目表上,指节微微发白,老林握着的陶杯里,菊花茶早已凉透。

“苏老师,不是我质疑您的创作,”张鹏身体前倾,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功利,“您这10首歌里,古风、摇滚、抒情跨度太大,普通听众记不住。加三首口水歌,比如《快乐节拍》《爱的小甜歌》,旋律简单,副歌重复,上线就能冲短视频bGm榜,专辑销量至少能涨30%。”

“涨的是短期销量,丢的是长期口碑。”苏澈把曲目表推回去,声音平静却坚定,“之前《将进酒》没靠口水旋律,一样破亿播放;《三国》小说没靠狗血情节,照样登顶畅销榜——听众要的是能打动人心的内容,不是听一遍就忘的‘噪音’。”

李薇立刻补充数据:“我们做过粉丝调研,87%的粉丝期待‘有细节、有温度’的作品,只有9%关注‘传唱度’。而且您看《老街瓷声》的demo,没做任何推广,粉丝自发转发量就破10万,靠的就是‘窑火声、老街风’的真实细节,不是口水歌词。”

张鹏却摇着头笑了,手指敲着桌子:“粉丝调研能当饭吃?电台要的是‘抓耳’,短视频要的是‘洗脑’,您这《稻香》《夜曲》改编得再精致,没人循环播放有什么用?去年爆火的《甜不甜》,就一句‘你甜不甜,甜到我心间’,播放量破10亿,这才是市场需要的!”

“市场需要的不是‘垃圾’,是‘值得听’的音乐。”老林终于忍不住开口,把手里的录音笔放在桌上,“您听听这个——上周我们去蓝星南部的稻田采样,清晨的稻穗摩擦声、水车的吱呀声,这才是《稻香》该有的魂。加首‘爱的小甜歌’,跟专辑‘时光’的主题搭吗?跟您说的‘传唱度’比,哪个能让听众记住五年、十年?”

张鹏没碰录音笔,只是靠回椅背:“苏老师,星芒是行业头部唱片公司,我们比您懂市场。这三首口水歌,是公司的底线——要么加,要么我们就减少宣传资源,您自己选。”

会议室陷入沉默,窗外的老街飘起细雨,瓷坊的窑火在雨雾里泛着暖光。苏澈拿起桌上的《稻香》改编初稿,指尖划过“竹笛、水车采样”的批注,突然想起上周去蓝星稻田的清晨——老农牵着牛走过田埂,牛铃轻响,稻穗上的露珠落在手背上,凉而软。他抬头看向张鹏,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我选‘每首歌都经得起听’。资源可以少,但专辑的品质不能降——我不能让等着《澈·时光》的粉丝,听到掺了水的音乐;也不能让蓝星的听众,觉得‘好音乐’只能靠口水旋律。”

张鹏愣了愣,大概没料到苏澈会这么强硬,脸色瞬间沉下来:“您会后悔的。”说完,他抓起公文包,摔门而去。

门关上的瞬间,老林立刻松了口气:“早就看他不顺眼!什么市场需要,明明是他没本事做高品质内容!”李薇却有点担心:“星芒掌握着大半电台和短视频推广渠道,少了他们的资源,专辑会不会……”

“不会。”苏澈拿起录音笔,按下播放键——稻田的风声裹着稻穗摩擦声涌出来,混着远处的水车吱呀,“我们有好作品,有粉丝的信任,还有……能把好作品做得更好的办法。”他打开系统界面,淡蓝色的光膜弹出“编曲优化”功能的深度提示,比之前的方案更细致:

【《稻香》蓝星田园风优化方案(深度版):

1. 实地采样补充:在现有“水车、稻穗”基础上,加入蓝星独有的“南方短笛”(音色比普通竹笛更轻快,贴合蓝星稻田“短稻种”特征)、“牛铃碎响”(蓝星乡村常见的黄铜牛铃,频率200-300hz,增强记忆点)、“老农吆喝声”(去人声只留气音,模拟“田埂上的烟火气”);

2. 编曲层次调整:主歌用“短笛 木吉他”双声部,短笛走高音如“稻穗上的露珠滚落”,木吉他走低音如“踩在田埂的脚步”;副歌加入“人声和声”(模拟蓝星乡村“农忙时的合唱”),和声词用蓝星乡村的“哎~哟~”,无实义却有画面感;

3. 文化适配强化:歌词“田埂是童年的城堡”后加一句“牛铃摇醒了晨雾绕”,呼应蓝星乡村“晨雾稻田”的标志性场景;间奏插入“稻穗脱粒机的轻响”(采样自蓝星老农的家用脱粒机),让“田园”不只是意象,更是蓝星听众的生活记忆。】

“系统连蓝星的短笛、黄铜牛铃都考虑到了!”李薇凑过来看光膜,眼睛瞬间亮了,“我们上周去的那片稻田,老农的牛就是挂的黄铜铃,声音特别脆!”

当天下午,苏澈和老林就带着录音笔,再次扎进蓝星南部的稻田。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他们蹲在田埂边,录下稻穗被风吹得“沙沙”响的声音;老农开水车时,他们举着录音笔凑到水车轴旁,捕捉“吱呀——吱呀——”的木质摩擦声;甚至跟着老农去脱粒房,录下稻谷落在金属筛网上的“嗒嗒”声。

“你听,这脱粒声跟木吉他的节奏特别搭!”老林戴着耳机,一边听采样一边打拍子,“等下编到《稻香》的间奏,就像在稻田里脱粒,太真实了!”

回到工作室,编曲优化立刻启动。老林找来了蓝星民乐圈少见的南方短笛,笛身比普通竹笛短三寸,吹出来的音带着股“跳脱”的劲儿——吹《稻香》主歌时,短笛的高音像稻穗上的露珠滚进水里,溅起细碎的响;苏澈则把牛铃采样切成“轻响-停顿-轻响”的节奏,裹在木吉他的和弦里,像牛群慢悠悠走过田埂;和声部分,他们找来了工作室的实习生,用蓝星乡村的“吆喝调”唱和声,没歌词,却像农忙时邻居间的招呼,暖而亲切。

三天后,星芒唱片的张鹏被“请”回了工作室。当改编后的《稻香》从音响里流出来时,他原本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了——短笛的轻音裹着稻穗响,牛铃的脆声混着水车转,木吉他的和弦软得像踩在晒过太阳的田埂上,副歌的和声一出来,他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的日子,也是这样的晨雾,这样的牛铃。

“这……这是蓝星的稻田?”张鹏摘下耳机,语气里满是惊讶。苏澈点点头,把录音笔递给他:“上周去南部录的,稻穗、水车、脱粒机,都是蓝星独有的声音。这不是‘照搬地球’,是属于蓝星的田园风——听众听到的不只是一首歌,是他们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

张鹏沉默了很久,拿起桌上的曲目表,划掉了那三首口水歌:“是我太急功近利了。”他抬头看向苏澈,语气里多了几分敬佩,“您说得对,好音乐不是‘洗脑’,是‘走心’。星芒愿意全力支持您的方案,宣传资源按最高级别配,我们还可以联合蓝星乡村文旅,把《稻香》做成‘乡村音乐推广曲’,让更多人听到这种‘有根’的音乐。”

当天晚上,苏澈把《稻香》的30秒片段发到了粉丝群。不到十分钟,群里就炸了——“这笛子声像我老家的稻田!”“牛铃响的时候,我想起外婆家的老黄牛了!”“苏老师,这就是我心里的《稻香》啊!”甚至有粉丝发来了自己老家稻田的照片,配文“求完整版!想对着稻田循环听!”

就在这时,脑海里的系统提示音缓缓响起,淡蓝色的光膜带着温暖的光晕:

【检测到宿主拒绝口水歌提议,坚持高品质创作,成功将《稻香》改编为“蓝星独有的田园风”,获得唱片公司认可与粉丝期待,触发“品质坚守”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解锁新功能:田园风音乐标准制定(中级)——可输出“蓝星田园风音乐创作规范”,包括:

1. 采样标准:明确蓝星不同地域田园元素(如南部稻田、北部麦田、东部茶园)的采样方法与适配乐器;

2. 文化融合:提供“田园音乐 地方非遗”的融合方案(如《稻香》可联动蓝星“稻作文化非遗”,制作纪录片);

3. 传播建议:针对蓝星乡村与城市受众,定制不同的推广策略(乡村侧重“在地共鸣”,城市侧重“乡愁治愈”);】

【触发支线任务:“《稻香》田园风推广”,任务要求:1个月内完成《稻香》完整版录制,联合蓝星乡村文旅拍摄mV,上线“稻田录音花絮”纪录片,任务奖励:声望值点,蓝星“年度乡村音乐创新作品”提名。】

苏澈关掉光膜,看向窗外——老街的瓷坊还亮着灯,老师傅正在烧制“《稻香》主题青花瓷”,瓷坯上画着稻田、水车、牛铃,准备作为专辑的限定周边。老林还在录音室里调试短笛,偶尔吹错一个音,自己先笑了,声音混着远处的蝉鸣,像《稻香》里的旋律,软而有力量。

他拿起桌上的专辑曲目表,指尖划过每一首歌名——《赤壁叹》的战场、《盛唐夜唱》的长安、《稻香》的稻田、《同桌的你》的课堂……每一首都是一段“经得起听”的时光。他知道,拒绝妥协不是固执,而是对音乐的敬畏,对粉丝的负责,对“文娱复兴”的坚守——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需要靠“口水”讨好市场,只需要靠“真心”打动人心。

“老林,明天再去趟稻田吧。”苏澈拿起录音笔,“我们再录点夕阳下的稻穗声,加在《稻香》的结尾,像童年的日子,慢慢沉下去,却留着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