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的谢尔登剧院,穹顶的彩色玻璃在晨光中折射出斑斓的光影,古老的橡木长椅上,坐满了来自全球100所高校的校长、教育学者与学生代表。舞台背景没有繁复的装饰,只悬挂着一幅简约的水墨长卷,上面用中英文交替书写着“三国”“唐诗”“元曲”三个核心Ip,下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标语,在柔和的灯光下格外醒目。今天,“文化Ip进校园”全球启动仪式在此举行,苏澈身着浅灰色西装,搭配印有竹纹的衬衫,站在舞台中央,手中捧着一本烫金封面的《文化Ip校园教育指南》,目光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期许。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脉,而青少年是文明永续的希望。”苏澈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剧院,沉稳而恳切,“过去十年,我们用影视、动漫、舞台让华国文化Ip走向全球,但我们深知,真正的文化认同,始于年少时的浸润。今天,我们联合全球100所高校推出‘文化Ip进校园’计划,不是要灌输知识,而是要搭建一座桥梁——让青少年通过他们喜爱的影视、动漫、书籍,主动走进《三国》的忠义世界,读懂唐诗的豪情婉约,感受元曲的市井真情,在兴趣中建立对不同文明的理解与尊重。”
话音刚落,舞台两侧的大屏幕同步亮起,展示出计划的三大核心模块:“课程融合”“实践工坊”“全球共享平台”。苏澈抬手示意,牛津大学东方学教授戴维·威廉姆斯走上台,手中拿着一份详细的课程方案:“‘课程融合’不是简单地把Ip搬进课堂,而是将文化内核与现有学科深度结合。比如历史课,我们可以用《三国》的‘赤壁之战’解析古代战争战术与政治格局;文学课,通过《唐诗》《元曲》的原作与影视改编对比,探讨‘文字与影像的文化表达’;艺术课,分析水墨动画的美学特征,让学生理解东方‘写意’艺术的精髓。”
戴维教授翻出一份教学案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已经在牛津大学试点开设了‘华国文化Ip与文明对话’选修课,第一堂课就吸引了200多名学生。我们让学生对比《三国》中的‘桃园结义’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盟约’,讨论‘忠义’价值观的跨文化表达;用《唐诗风云》中的‘安史之乱’片段,结合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分析战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种对比式教学,让学生不再把华国文化看作‘异域奇观’,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印度德里大学的校长玛尼莎·乔希接过话头,分享了实践工坊的规划:“印度青少年对故事和艺术有着天然的热情,我们的‘实践工坊’将聚焦‘Ip再创作’。比如组织学生用宝莱坞的歌舞形式改编《西厢记》,用印度传统绘画风格绘制《三国》人物;邀请澈心文娱的动画师线上授课,教学生制作简易的水墨动画片段,让他们在创作中理解东方美学。”她笑着补充,“我们已经收到了500多名学生的报名,他们都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华国Ip’充满期待。”
“全球共享平台”则是计划的技术核心。赵凯通过视频连线,演示了平台的功能:“这个平台整合了《三国》《唐诗》《元曲》等Ip的高清影视片段、动漫全集、电子书籍、历史考据资料,支持45种语言切换。老师可以直接下载教学素材,自定义课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VR模块‘走进’长安街景、赤壁古战场,与虚拟的李白、关羽互动;平台还设置了‘跨校协作区’,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组队完成Ip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创作任务。”
启动仪式上,苏澈与100所高校的代表共同按下启动按钮,大屏幕上,100所高校的校徽与华国文化Ip的标志性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文化教育网络。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代表莉莉安,身着印着李白诗句的t恤,激动地分享了自己的期待:“我在高中时就通过《唐诗风云》动漫爱上了唐诗,现在终于能在大学里系统学习相关课程了。我计划加入‘唐诗吟唱社团’,用英文翻唱唐诗改编的歌曲,让更多同学感受到东方诗歌的魅力。”
仪式后的圆桌论坛上,各国教育学者围绕“如何让文化Ip真正融入校园”展开深入讨论。有学者提出担忧:“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如何避免Ip进校园变成‘形式化推广’?”
苏澈笑着回应:“这个问题我们在筹备阶段就反复思考过。答案是‘尊重差异,灵活适配’。比如在欧美高校,我们侧重‘文明对话’,让华国Ip与本土文化形成对比研究;在印度、东南亚等文化相近的地区,强调‘创作融合’,鼓励学生用本土艺术形式改编Ip;在非洲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我们优先提供数字资源和简易工坊,让学生通过低成本方式接触文化。”他举了个例子,“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实践工坊,我们没有要求他们深入研究历史,而是让学生用《三国》的‘团结’‘勇气’等核心价值观,创作反映本土社区生活的短视频。这种适配性,才能让文化Ip真正扎根校园。”
论坛结束后,苏澈走进牛津大学的一间教室,观摩“文化Ip进校园”的试点课堂。授课老师正在用《元曲故事》动漫片段讲解元代社会风貌,屏幕上播放着“窦娥冤”的市井场景,老师适时暂停,提问:“大家注意到窦娥的服饰和街边小贩的货郎担了吗?结合我们之前学的元代经济史,谁能分析一下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差异?”
教室里立刻举起一片手,一位金发碧眼的男生站起来回答:“窦娥穿的是粗布襦裙,没有任何装饰,说明她属于底层平民;而货郎担上的商品种类丰富,有笔墨纸砚也有小玩具,说明元代市井贸易很发达,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集市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老师赞许地点头,补充道:“大家说得很好,这部动漫的细节考据非常严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视觉化的内容,更直观地理解历史,这就是文化Ip的教育价值。”
苏澈在课后与学生们交流,一位名叫托马斯的男生兴奋地说:“我以前觉得历史很枯燥,但通过《三国》的影视片段和游戏,我记住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现在我还加入了学校的‘三国战术研究小组’,我们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战术,讨论其中的逻辑与智慧,这比死记硬背课本有趣多了!”
另一位女生艾米丽则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我根据《唐诗》中的《相思》,画了一组水墨动画短片,讲述现代情侣的异地恋故事。老师说我的作品很好地传承了唐诗的‘写意’美学,现在这部短片已经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展出了。”苏澈看着她手机里的动画,画面中红豆与现代都市的夜景交织,水墨韵味十足,不禁点头称赞:“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让文化Ip成为灵感的源泉,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
“文化Ip进校园”计划的推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让高校教师们找到了新的教学思路。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伊丽莎白·琼斯说:“以前教东方历史,只能靠文字和图片,学生很难产生共鸣。现在有了《唐诗风云》《三国》等Ip,我们可以通过影视片段让学生‘看到’历史,通过动漫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书籍深入解读文化内涵。这种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德里大学的艺术系教授拉吉夫·梅农则表示:“我们的学生在改编《西厢记》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华国的爱情故事,还融入了印度传统歌舞的元素,创作了一部全新的舞台剧。这种跨文化创作,让学生既了解了外来文化,又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随着计划的落地,全球校园里涌现出越来越多与华国文化Ip相关的活动:牛津大学的“三国战术辩论赛”、哈佛大学的“唐诗吟唱大赛”、德里大学的“水墨动画工坊”、内罗毕大学的“Ip公益创作营”……不同国家的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主动走进华国文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传播着东方文明的魅力。
苏澈在走访非洲某所大学时,看到一群学生正在用简易的绘画工具创作《三国》主题的漫画。他们的画风带着非洲传统艺术的粗犷与灵动,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被绘上了部落图腾,赤壁之战的战船变成了非洲独木舟的模样。学生们围上来,兴奋地向苏澈介绍自己的作品:“我们想让《三国》的故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更多非洲孩子喜欢上这些勇敢、忠义的英雄。”
苏澈看着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启动仪式上自己说过的话:“文化传承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点燃兴趣的火种。”现在,这颗火种已经在全球校园里生根发芽,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青少年们,正通过华国文化Ip,跨越国界,建立起心灵的连接。
张岚在后续的工作汇报中,提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申请加入计划,目前已经有超过200所高校提交了合作意向。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后,自发成立了华国文化社团,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影视赏析、文创创作等活动,形成了可持续的文化传播生态。”
苏澈站在牛津大学的校园里,望着远处草坪上正在讨论《唐诗》的学生们,心中清晰地知道,“文化Ip进校园”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让学生了解几个Ip、记住几首诗。它是在培养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与尊重,让青少年们明白,不同文明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之美;它是在搭建一座世代相传的桥梁,让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忠义、智慧、包容、坚守,通过年轻一代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