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65章 数字铸典!东方文脉的全球共享之库

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前,晨光穿透银杏叶的缝隙,洒在镌刻着“文脉永续”的青石牌坊上。今天,这里举行“蓝星华国历史文化数字库”上线仪式,馆内的百年银杏树下,陈列着《三国》的铠甲复刻、《红楼》的绢本插画、《唐诗》的书法拓片、《元曲》的戏曲脸谱,每一件展品都与数字库的核心内容遥相呼应。当苏澈与国家图书馆馆长林文轩共同按下启动按钮时,巨大的电子屏上,无数古籍书页、数字代码与水墨光影交织,“蓝星华国历史文化数字库”的字样缓缓浮现,标志着全球最大的东方文化数字库正式向世界免费开放。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用数字技术为东方文脉铸魂。”林文轩握着苏澈的手,语气满是感慨。作为深耕古籍保护数十年的学者,他见证了太多珍贵文献因保存困难、传播受限而被遗忘,“之前我们想把馆藏的《永乐大典》残卷数字化,但技术和资金都有限。与澈心文娱合作后,你们的技术团队不仅完成了高精度扫描,还开发了智能检索和场景还原功能,让古籍‘活’了起来。”

苏澈望着电子屏上滚动的数字资源目录,眼中满是坚定:“文化的传承,既要守护根脉,更要打破壁垒。这个数字库,就是要让全球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免费接触到最核心的华国历史文化资源。”他抬手示意,工作人员操作终端,数字库的首页清晰呈现——分为“经典Ip专区”“古籍文献专区”“历史场景专区”“非遗技艺专区”四大板块,界面支持45种语言切换,操作简洁直观。

“经典Ip专区是核心亮点。”林墨走上前,演示着专区内容,“这里收录了《三国》《红楼》《唐诗》《元曲》四大Ip的完整资源,包括剧本手稿、人物设定集、历史考据报告、特效制作解析。比如《三国》专区,不仅有影视剧本的逐字注释,还有赤壁之战的战术还原动画、汉代铠甲的结构拆解图,甚至能看到演员的台词打磨笔记和历史学者的审核意见。”她点击《唐诗风云》的设定集,屏幕上立刻弹出李白的襦衫材质分析、长安街景的考据来源,“这些资源都是我们团队十年积累的精华,之前只用于内部创作,现在全部免费开放,就是希望能为全球创作者、学者、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

赵凯补充道,技术支撑是数字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用‘历史场景特效系统’的底层技术,开发了‘古籍数字化引擎’,能实现古籍的高精度扫描、智能修复和3d还原。比如《永乐大典》中的天文图,不仅能清晰查看原图,还能通过AR技术在现实场景中投射,让用户直观理解古代的天文认知;‘国风引擎’则为历史场景专区提供支持,用户可以360度查看1:1还原的盛唐长安、宋代汴京等场景,还能自主切换昼夜、季节,甚至与虚拟的历史人物互动。”他顿了顿,笑着说,“我们还加入了‘创作赋能工具’,创作者可以直接调用数字库中的场景、服饰、器物模型,用于影视、动漫、游戏创作,所有资源都提供商用授权,只需要注明来源即可。”

古籍文献专区的内容同样震撼。国家图书馆提供的3万部珍贵古籍,包括宋刻本《唐诗三百首》、元抄本《元曲选》、明清善本《红楼梦》等,都经过了数字化修复和校注。“之前这些古籍只能在图书馆的特藏部借阅,普通人很难接触到。”林文轩感慨道,“现在,任何人都能在线查看高清扫描件,还能使用智能校注功能,对比不同版本的差异,甚至听古籍专家的讲解音频。比如宋刻本《唐诗三百首》中的批注,我们邀请了汉学专家逐字解读,让用户了解宋代文人对唐诗的理解。”

非遗技艺专区则收录了200项非遗技艺的完整资料,包括苏绣的针法视频、青瓷的烧制流程、昆曲的唱腔乐谱。“这些资源是我们联合文化复兴基金的非遗传承人共同整理的。”苏澈介绍道,“比如苏绣专区,不仅有针法教学视频,还有传承人录制的创作过程,用户可以跟着学习基础针法;青瓷专区则详细记录了从选料、制坯到上釉、烧制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提供了原料配比的参考数据。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非遗技艺不再依赖口传心授,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永久传承。”

上线仪式的现场,来自全球的学者、创作者、学生代表纷纷体验数字库,反响热烈。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戴维·怀特握着鼠标,反复查看《元曲选》的元抄本数字化资源,语气激动:“这太珍贵了!之前我为了研究关汉卿的《窦娥冤》,特意飞到华国查阅古籍,现在足不出户就能看到高清版本,还有详细的校注,这将极大推动全球汉学研究的发展。”他计划将数字库纳入自己的课程,让学生通过数字资源深入了解华国古典文学。

来自美国的年轻导演莉莉安,正在“经典Ip专区”查看《三国》的赤壁之战战术还原动画:“我计划拍一部关于三国的短片,之前一直苦于找不到权威的历史资料。现在数字库提供了详细的战术分析、场景还原,还有特效制作解析,这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所有资源都能免费商用,对我们独立创作者来说太友好了。”

国内的学生群体也表现出浓厚兴趣。来自江城某中学的学生陈宇,正在用数字库的AR功能查看唐代的科举制度:“历史课上老师讲过唐代科举,但一直很难想象考场的场景。现在通过AR技术,能‘走进’唐代的贡院,看到考生答题的样子,还有科举流程的动画演示,比课本生动多了。”他表示,以后学习古典文学和历史,都会来数字库查找资料。

全球文化Ip联盟的海外成员也第一时间发来祝贺。华纳兄弟cEo艾伦·沃克表示:“数字库的开放,为全球跨文化创作提供了权威参考。我们计划在《三国》好莱坞续集的创作中,充分利用数字库的历史资料,确保影片的历史真实性。同时,我们会在北美推广数字库,让更多创作者和学生受益。”

宝莱坞的马尼什·夏尔马则说:“印度观众对《红楼》《唐诗》的兴趣越来越浓,数字库的多语言支持,让印度的学者和创作者能轻松获取资源。我们计划与澈心文娱合作,基于数字库的资料,开发‘中印古典文学对比’项目,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上线仪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的提问聚焦于数字库的运营与未来规划。有记者问:“数字库免费开放,后续的维护和更新如何保障?”

苏澈回应道:“数字库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主要来自文化复兴基金和澈心文娱的持续投入,同时我们也接受社会捐赠,但所有捐赠都将用于资源扩充和技术升级,不会影响免费开放的核心原则。未来,我们计划每年更新1万部古籍文献、50个历史场景、20项非遗技艺,逐步完善‘唐宋元明清’完整文化资源矩阵。”

林文轩补充道:“国家图书馆将负责资源的学术审核,确保所有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们还将联合全球20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数字库学术委员会’,共同参与资源的整理、校注和研究,让数字库成为全球东方文化研究的核心平台。”

张岚介绍了全球推广计划:“我们已经与全球100家文化机构、500家教育平台达成合作,将数字库纳入他们的资源推荐列表;在海外社交平台发起‘#东方文化数字之旅#’活动,邀请全球用户分享自己使用数字库的体验;还将开发数字库的移动端App,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阅资源。目前,数字库的全球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00万,其中海外用户占比达40%。”

赵凯则提到了技术升级的规划:“接下来,我们将加入AI智能问答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提问,获取古籍解读、历史背景介绍等答案;开发‘数字库共创平台’,邀请全球用户参与资源的补充和完善,比如海外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收藏的华国文化相关资料,经学术委员会审核后纳入数字库;还将优化VR体验,让用户能‘走进’古籍中的场景,与历史人物进行虚拟对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