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金色大厅里,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而温暖的气息。“全球公益领袖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穹顶悬挂的巨幅吊灯折射出柔和的光芒,舞台背景板上“责任、包容、共建”六个大字格外醒目,两侧陈列着全球公益项目的纪实照片——有蓝星华国乡村的文化书屋、非洲儿童手中的中文绘本、非遗工坊里年轻人专注的身影,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公益的力量。当主持人用流利的双语念出“本年度全球公益领袖奖得主——苏澈”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闪光灯如星河般闪烁,将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苏澈映照得愈发沉稳。
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文娱领域从业者。颁奖嘉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手持奖杯,缓步走到苏澈面前,语气满是敬意:“苏澈先生,您用文娱的力量重构了公益的边界。从文化公益守护传统根脉,到乡村振兴点亮基层希望,再到教育扶持培育未来力量,您证明了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可以完美共生,也让全球看到了文化公益的独特价值。”
奖杯由回收金属与可再生玻璃打造,杯身镌刻着“以行动践行责任,以温度传递希望”的字样,顶端镶嵌的蓝色宝石,象征着跨越国界的善意。苏澈接过奖杯时,指尖触及冰凉的材质,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对所有坚守公益初心的团队成员、合作伙伴,以及每一位受助者的认可。
施泰纳在致辞中详细阐述了苏澈的公益贡献:“苏澈先生发起的文化复兴基金,累计投入150亿元,其中60%用于文化公益项目——扶持500个非遗工坊升级改造,让200项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新生;在全球建设3000座‘文化公益书屋’,其中1800座位于欠发达地区,让超过1000万孩子通过书籍接触华国文化与世界文明;推动‘非遗进校园’项目,覆盖2万所中小学,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
“在乡村振兴领域,他的‘乡村文化赋能计划’成效显着。”施泰纳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愈发郑重,“通过建设乡村影院、文化体验中心,开发本土文化Ip,带动100个欠发达县实现文旅增收,直接创造就业岗位8万个;‘乡村影视计划’培养了3000名乡村本土创作者,他们拍摄的纪录片、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美与潜力,也为乡村吸引了更多资源。”
“而在教育扶持方面,他设立的‘文化传承奖学金’,已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深造,其中5000人专注于文化相关专业;‘全球青少年文化研学计划’,让20万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华国,体验非遗技艺、学习古典文化,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台下,来自蓝星华国乡村的教师代表王丽红眼眶泛红。她手中紧紧攥着一张照片,那是她所在的青山村文化书屋——书架上摆满了《三国儿童绘本》《唐诗故事》等书籍,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阅读的模样格外动人。“如果不是苏总的文化公益书屋,我们村的孩子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接触这么多优质书籍。”王丽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音带着哽咽,“以前村里的孩子放学就只能在田埂上玩耍,现在文化书屋成了他们的乐园。有个孩子看完《唐诗风云》的绘本后,立志要当一名诗人,还写了自己的第一首小诗,说要‘像李白一样,用文字赞美家乡’。”
非遗传承人周世明老先生也特意赶到现场,他身着传统长衫,手中拿着一把苏绣团扇——这是他的徒弟们用文化复兴基金资助的设备制作的。“苏总不仅给我们钱,更给我们希望。”周老先生对着镜头说,“以前非遗工坊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人觉得学手艺不赚钱。是文化复兴基金帮我们升级了设备,搭建了销售渠道,还开办了免费培训班。现在我的徒弟里有大学生、有返乡青年,他们用现代审美重新诠释传统技艺,苏绣、缂丝这些老手艺,已经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流。”
来自非洲肯尼亚的学生阿诺德,是“全球青少年文化研学计划”的受益者。他身着笔挺的西装,用流利的中文分享自己的经历:“我通过研学计划第一次来到华国,在西安看到了盛唐的遗迹,在江城体验了水墨动画制作,还学会了背诵《静夜思》。现在我在大学里学习中文和文化传播,希望以后能成为肯尼亚和华国文化交流的桥梁。感谢苏先生,是他让我们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了看世界的机会。”
苏澈走上舞台发表获奖感言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他的声音温和却坚定,透过音响传遍全场:“感谢评委的认可,感谢团队的坚守,更感谢每一位受助者——是你们让公益有了意义,让文化有了温度。”
“很多人问我,做文娱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做公益?我的答案很简单:做文娱不能只赚钱,还要有社会责任。”苏澈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受益代表,语气愈发真诚,“文娱的核心是传递价值,而公益是让这些价值落地的最好方式。我们打造《三国》《唐诗》《宋词》这些Ip,不仅是为了商业成功,更是为了让文化成为连接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纽带;我们投入乡村振兴,是因为乡村是文化的根脉,只有乡村繁荣了,文化才能真正扎根;我们扶持教育,是因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只有让他们接触优秀文化、拥有成长机会,文明才能永续传承。”
他分享了一个让自己难忘的故事:“去年我去青山村考察文化书屋,看到一个小女孩在看《红楼》的儿童绘本,她告诉我,她想成为像林黛玉一样会写诗的人,但村里没有老师教她。后来我们通过‘文化传承奖学金’,为她联系了远方的诗词老师,还送了她一套书法工具。前几天,她给我寄来了自己写的小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那一刻我明白,公益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点燃一个人的梦想,守护一份文化的希望。”
苏澈的目光转向全球公益组织的代表,语气坚定:“未来,我们将扩大文化公益的覆盖范围。文化复兴基金将新增‘全球文化公益合作计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公益机构合作,在非洲、南美等地区建设更多文化书屋,推广多语言的古典文化绘本;我们将启动‘非遗公益全球行’,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欠发达地区,开展技艺教学与文化交流;我们还将升级教育扶持计划,设立‘跨文化公益奖学金’,资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学习华国文化与技艺。”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嘉宾起身致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台下点头称赞,她之前曾与苏澈合作推动“文化交流年”项目,深知苏澈在公益领域的投入:“苏澈先生的公益实践,为全球文化公益提供了新范式。他不是简单地‘给予’,而是通过文化赋能,让受助者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授人以渔’的公益理念,值得全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