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02章 苏澈获“全球文娱影响力人物”!登顶巅峰

江城的初冬总带着点湿润的凉意,澈心文娱工作室的落地窗外,临江的步道上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室内却暖得很,长木桌上摆着刚从纽约寄来的《福布斯》(蓝星版)奖杯——通体用磨砂玻璃制成,正面刻着“全球文娱影响力人物·榜首”的银色字样,底座垫着一块深红色的绒布,绒布边缘绣着细小的“回纹”,是王桂英特意让徒弟赶制的,说是“给荣誉添点中国的温度”。

苏澈刚结束和纽约颁奖现场的视频连线,手机还攥在手里,屏幕上还停留在和好莱坞导演迈克尔的合影界面。张岚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看到他盯着奖杯发呆,笑着把一杯刚泡好的绿茶放在桌上:“发什么愣?全球第一的荣誉,不值得多瞅两眼?”

“不是瞅荣誉。”苏澈指尖轻轻碰了碰奖杯上的刻字,目光落在桌角的青瓷笔筒上——那是瓷坊老师傅半年前送的,笔筒上绘着“大观园全景图”,连潇湘馆的竹影都清晰可见,“刚才迈克尔在视频里说,现在好莱坞的制片方都在研究‘非遗 Ip’的模式,想找中国的非遗传承人合作。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咱们第一次去青山村拍乡村电影,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些老手艺能走到海外?”

张岚把文件摊开,是这三年来的项目汇总表:《红楼》舞台剧全球巡演20国、《三国》好莱坞合拍电影杀青、《红楼VR体验馆》签约海外3家分店、乡村影视计划带动10个村落增收……每一项后面都贴着一张小照片,有侗族合唱团在《歌手》舞台上的合影,有青山村孩子们捧着新书的笑脸,还有海外观众在VR体验馆里体验青瓷拉坯的场景。

“那时候你说‘文娱要先有根,才能走得远’,我们还担心商业上不划算。”张岚指着“乡村影视计划”那一页,“你看,《大山里的孩子》不仅票房破3亿,还让青山村的旅游收入翻了五倍,现在其他省份都在争着要落地乡村影视项目——这哪是不划算,是把文化价值和民生价值都做透了。”

正说着,苏澈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老周”。他赶紧接起,听筒里传来老周熟悉的笑声,还带着点咳嗽的尾音:“苏小子,我在电视上看到你拿奖了!病友群里的老伙计们都在给你点赞,你之前拍的那个乡村电影,我让我儿子给村里的老人都放了一遍,他们都说‘这才是咱们的日子’!”

“多亏了您当初给乡村电影提的建议。”苏澈想起老周之前帮着联系退休历史教师,给《三国》项目做考据,“等您身体好点,我带您去《红楼VR体验馆》体验,让您跟虚拟的黛玉聊聊天。”

“好!好!”老周的声音透着期待,“我还想再看看侗族大歌的表演,上次在《歌手》上没看够,那歌声听得人心里敞亮。”

挂了老周的电话,苏澈打开电脑,调出《福布斯》的颁奖词视频。屏幕上,主持人拿着话筒念道:“他从蓝星华国走向世界,用《红楼》的非遗美学打动海外观众,用《三国》的历史厚重连接东西文化,更用乡村影视计划让‘小人物的故事’拥有全球共鸣——苏澈的厉害之处,从不是创造了多少商业奇迹,而是重塑了文娱行业的逻辑:让文化有根,让故事有温度,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透过作品读懂彼此。”

视频里还放了一段海外观众的采访:纽约的艾米丽举着《红楼》十二钗瓷偶,说“通过VR体验馆,我第一次知道苏绣的针法有这么多讲究”;伦敦的历史爱好者托马斯拿着《三国:互动版》的剧本,说“互动剧情里的汉代兵器考据,比我读的历史书还详细”;东京的中学生山田手里攥着剪纸书签,说“我现在跟着网上的教程学剪纸,想剪一个黛玉葬花的图案”。

“这些才是真正的‘影响力’吧。”苏澈关掉视频,转头看到李然抱着一台VR设备走进来,设备上还连着调试线,“又在折腾什么?”

“《红楼VR体验馆》的海外版调试。”李然把设备放在桌上,戴上眼镜演示了一下,“你看,我们在海外版里加了‘文化注解’功能,外国观众点击虚拟场景里的苏绣服饰,就能看到英文的针法讲解,还有传承人录制的教学视频。刚才收到伦敦分店的反馈,预约已经排到下个月了。”

苏澈也戴上眼镜,眼前立刻出现了伦敦VR体验馆的虚拟场景——保留了潇湘馆、蘅芜苑的核心设计,却在细节里加了“跨文化彩蛋”:比如虚拟黛玉的书桌旁,放着一本中英双语的《红楼梦》节选,翻开就能看到“葬花词”的英文翻译;栊翠庵的茶桌上,摆着青瓷茶具和英文的“中国茶道简史”卡片。

“这个好。”苏澈摘下眼镜,“不是把中国文化硬塞给观众,而是让他们在体验里主动去了解。”

“对了,文旅部刚才发来消息,想邀请你担任‘全球非遗文娱推广大使’。”李然递过一份邀请函,“他们还计划明年举办‘全球非遗文娱论坛’,让你做主旨演讲,邀请海外的制片方、非遗传承人一起交流。”

苏澈接过邀请函,指尖划过上面的“非遗传承·文娱互通”字样,突然想起去年在赤壁古战场和迈克尔的对话。那时候迈克尔还在纠结“如何让西方观众理解三国的谋略”,苏澈带他看了赤壁遗址的考古现场,给他讲“官渡之战”里的民生细节——现在想来,正是这些“尊重文化本质”的坚持,才让作品能跨越国界。

傍晚时分,王桂英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她手里举着一张刚剪好的“奖杯”剪纸,旁边站着几个年轻徒弟:“苏总,我们听说你拿奖了,剪了这个送给你!徒弟们都说,以后要剪出更多红楼故事,跟着你的项目走到海外去!”

“这荣誉也有你们的份。”苏澈笑着说,“下次海外巡演,我还请你们去现场剪剪纸,让外国观众看看咱们的手艺。”

挂了电话,苏澈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江城夜景——临江的路灯亮了,像一串珍珠沿着江岸铺开;远处的《红楼VR体验馆》外,还有游客在拍照,手里举着剪纸书签和青瓷小摆件。他想起三年前刚启动“非遗 影视”项目时,有人说“这些老东西没人看”,有人说“做文化赚不到钱”,但现在,那些曾经被质疑的“老东西”,成了连接世界的桥梁;那些坚持“做有温度的文化”的选择,成了最珍贵的收获。

张岚走过来,递给他一份新的项目方案:“这是明年的计划,想把‘乡村影视计划’推广到海外,和东南亚的村落合作,拍他们的乡村故事,再融入中国的非遗元素——比如用苏绣做服饰,用青瓷做道具,搞一次‘跨文化乡村影视合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