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97章 《红楼:金陵十二钗》入选教材!文化传承落地

初秋的北京,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摊开的《红楼:金陵十二钗》样书上。封面是山西剪纸传承人王桂英手工剪刻的“金陵十二钗群像”,黛玉的蹙额、宝钗的浅笑在红纸金纹间鲜活如生,书脊则用青瓷釉色烫印着书名,指尖划过能摸到细微的釉面质感——这本由苏澈团队创作、融入大量非遗元素的红楼衍生小说,正接受最后一轮教材入选评审。

“我们最初筛选课外阅读教材时,就注意到这本书的特殊性。”审定委员会的王教授指着书中“黛玉葬花”的章节,页面侧边印着浅青色的批注栏,用小字标注着“黛玉所穿‘掐牙背心’为苏州缂丝工艺,以桑蚕丝为原料,采用‘虚实针’技法织就,现存最早的汉代缂丝文物藏于新疆尼雅遗址”,“一般的红楼衍生小说只重情节,而这本书把文学故事和非遗技艺、历史文化绑在了一起,学生读的时候,不仅能懂‘葬花’的情感,还能知道背后的文化细节——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文化传承型读物’。”

苏澈坐在会议桌的另一侧,面前放着一本泛黄的修改笔记,上面满是他和团队的批注。“当初写这本书时,我们就特意在关键情节里埋了‘文化彩蛋’。”他翻到“元妃省亲”章节,指着描写大观园建筑的段落,“这里提到的‘沁芳闸’,我们参考了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设计,还在文中暗写了‘闸栏雕刻采用徽州木雕技法’,就是希望读者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古典建筑里的非遗美学。”为了让教材更适配高中教学,苏澈团队还配合教育部,补充了20篇“文化解读附录”,从“红楼服饰中的苏绣纹样”到“大观园建筑与《园冶》的关联”,每一篇都由非遗传承人、历史学者共同审定,确保信息准确。

审定通过的消息传来时,苏澈正在瓷坊拜访老师傅。老师傅刚烧好一批“红楼十二钗”迷你瓷偶,正准备送给附近的中学当教具,听说小说入选教材,当即从窑里取出一个刚出窑的青瓷笔洗,笔洗内壁刻着“金陵十二钗”字样:“苏小子,这笔洗送给学校,让孩子们写字的时候,也能想着红楼里的文化,想着咱们的老手艺。”

教材正式发行那天,北京四中的李老师第一时间拿到了新书。她的语文课上,讲台一侧摆着苏绣传承人陈阿姨送来的“黛玉葬花”绣品小样,另一侧放着瓷坊的迷你青瓷茶具——这些都是苏澈团队协调非遗传承人提供的“教学辅助教具”。“以前讲《红楼梦》节选,学生们总问‘黛玉穿的衣服到底是什么样’‘大观园真的有这么美吗’,现在有了这本教材,这些问题都有了具象的答案。”李老师翻开教材,给学生们展示“宝钗扑蝶”章节的插图,图中宝钗的“滴翠嵌宝金抹额”旁,用小字标注着“抹额上的翡翠采用‘透水绿’品种,镶嵌工艺参考明代定陵出土的首饰”,“大家看,作者不是凭空想象,这些细节都有历史依据。”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的热情远超预期。高二(3)班的周子墨举着教材,兴奋地说:“我昨天按教材附录里的‘剪纸教程’,剪了一个黛玉葬花的图案,才发现剪纸里的‘阴刻’‘阳刻’技法,和书里描写的‘落花疏密有致’特别像!”另一个学生王萌则对青瓷感兴趣:“教材里说‘妙玉泡茶用的茶具是宋代汝窑’,我查了资料,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和书里写的‘淡青色釉面’一模一样,原来文学里藏着这么多文化知识!”李老师趁机布置了课后作业:“大家可以任选一个红楼角色,为他设计一件非遗元素的服饰,下周我们举办‘红楼非遗手作展’。”

消息传到老周的病友群里,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王阿姨特意托人买了十本教材,分发给群里的老伙计。“我教了三十年语文,总觉得古典文化离孩子们越来越远,现在好了,有了这本教材,孩子们能边读小说边学非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王阿姨还组织群里的退休教师,成立了“红楼文化辅导小组”,每周去社区学校给学生们讲“红楼里的非遗故事”,有时候还会带着自己做的剪纸、刺绣,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一个月后,苏澈应李老师的邀请,来到北京四中参加“红楼非遗手作展”。展厅里,学生们的作品摆满了展台:周子墨的剪纸“黛玉葬花”旁,放着她写的短文《剪纸里的红楼意境》;王萌用黏土捏的“妙玉汝窑茶具”,虽然稚嫩,却准确还原了汝窑的“开片”纹理;还有学生用彩笔绘制了“大观园非遗地图”,在沁芳闸、潇湘馆等位置标注出对应的建筑非遗技艺。

“苏老师,您看我这个!”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青瓷笔筒,笔筒上刻着“枉凝眉”的歌词,“这是我跟着瓷坊的老师傅学做的,虽然釉色没烧好,但我知道了青瓷要烧1300度才能成型!”苏澈接过笔筒,指尖触到微微粗糙的釉面,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瓷坊老师傅第一次教他烧制青瓷的场景——那时候他还没想到,有一天,这些老手艺能通过一本小说,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李老师递过来一本学生的作业本,上面是一篇读后感:“以前我觉得《红楼梦》是老掉牙的故事,读了《金陵十二钗》才知道,里面藏着这么多好玩的手艺。我以后想当一名非遗设计师,把红楼里的美,用剪纸、青瓷的方式做给更多人看。”苏澈翻着作业本,一页页稚嫩的文字里,满是孩子们对古典文化的好奇与热爱,他突然明白,入选教材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新起点——当孩子们在阅读中触摸到苏绣的丝线、青瓷的釉面,当他们因为一本小说而对老手艺产生兴趣,那些沉睡的文化基因,就已经在他们心里悄悄发芽。

离开学校时,夕阳正洒在教学楼的玻璃窗上,映出展厅里孩子们的笑脸。苏澈回头望了一眼,仿佛能看到多年后,这些孩子里有人成了苏绣传承人,有人开了青瓷工作室,有人用新媒体传播红楼文化——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是高中课堂上,那本印着剪纸封面、藏着文化密码的《红楼:金陵十二钗》。他掏出手机,给王教授发了一条消息:“教材里的文化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