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95章 苏澈投资“乡村影视计划”!助力乡村振兴

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苏澈的车就驶进了连绵的青山里。车轮碾过坑洼的土路,惊飞了路边的山雀——这里是蓝星华国南方的“青山村”,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小村落,也是他“乡村影视计划”的第一个调研点。车停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苏澈刚推开车门,就看到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正沿着山路往上走,最小的那个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书包带磨得发亮,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馒头。

“那是小娟,五年级,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上学。”村口的王老师迎上来,手里拿着一本卷边的教案,“咱们村条件差,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之前也有记者来拍过,但都是拍了就走,没真正留下啥。”苏澈跟着王老师往村里走,路过斑驳的土坯房,看到墙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粉笔字“我想当老师”,王老师说:“这是小娟写的,她爸妈在外地打工,她总说‘等我学好了,回来教弟弟妹妹’。”

就是这个瞬间,苏澈心里的“乡村影视计划”彻底定了调。在此之前,他拍过《少年的你》关注校园霸凌,拍过《生命的价签》聚焦患者困境,却发现乡村里那些“沉默的故事”,很少被镜头真正记录。调研完青山村的当晚,苏澈在工作室召开会议,把一份《乡村影视计划方案》拍在桌上:“我计划投资1亿,用三年时间,在全国选10个像青山村这样的村落,拍10部现实题材电影、50部短剧,不搞流量明星,就拍村民的真实生活,拍孩子们的梦想——咱们不仅要让乡村故事被看见,还要让这些故事能帮到乡村。”

计划落地:1亿投资,不止是拍电影

苏澈的1亿投资,没有一股脑砸进拍摄,而是分成了“创作、基建、产业”三部分,每一分钱都花在“能让乡村真正受益”的地方:

- 创作基金(4000万):专门用于挖掘乡村故事、扶持新人导演。苏澈从原创联盟里挑了5位擅长现实题材的新人导演,每人带一个团队驻扎乡村,要求“至少住满三个月,和村民同吃同住”。导演林墨刚到青山村时,每天跟着小娟走山路,记录她早上五点起床喂猪、课间帮老师批改作业、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日常,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大山里的孩子》的核心情节。“苏总跟我们说,‘别想着编故事,村民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剧本’。”林墨在剧本研讨会时说,“有次我看到小娟把自己的铅笔分给没笔的同学,自己用树枝在地上写,这个镜头我没敢删,后来成了电影里最催泪的片段之一。”

- 基建基金(3000万):在每个村落建“乡村影视服务站”,配备简单的拍摄设备、剪辑电脑,还修了能容纳50人的“村民剧场”——既能当拍摄场地,也能在农闲时给村民放电影、办晚会。青山村的服务站建成那天,村民们都来围观,李叔摸着崭新的座椅说:“俺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剧场,以后俺家娃也能在这看电影了!”苏澈还特意从城里调了一批二手图书,在服务站旁边建了“乡村书屋”,书里夹着电影票根大小的“梦想卡片”,孩子们可以写下自己的愿望,挂在书屋的“梦想树”上。

- 产业基金(3000万):用于培训村民参与影视产业链,比如教有兴趣的村民当群演、做场务,还请了新媒体老师,教村民拍短视频、直播卖山货。青山村的李婶以前只会种山核桃,培训后开了抖音号,每天拍“电影拍摄幕后”,比如小娟拍戏间隙写作业、导演给村民讲戏,没想到账号涨了十几万粉,山核桃销量翻了三倍。“苏总说‘电影拍完不是结束,是你们日子变好的开始’,现在看来真是这样。”李婶拿着手机给苏澈看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大山里的孩子》:一部“村民演村民”的电影

首部电影《大山里的孩子》,从筹备到拍摄,全程都带着“乡村的温度”——没有专业演员,主角小娟由青山村的留守儿童本色出演,村民们要么当群演,要么帮忙搭场景,连电影里的道具都是村民家里的老物件:小娟的书包是她自己的,王老师的教案是村口小学真的教案,连电影里的山核桃,都是李叔家刚收的新货。

拍摄最难忘的是“小娟追车”那场戏:剧情里,小娟的妈妈过年回家,只待了三天就要走,小娟抱着妈妈的腿哭着不让走,妈妈最终还是狠心上车,小娟追着汽车跑了很远。拍摄那天,小娟演到“妈妈上车”时,突然想起自己爸妈去年离开的样子,眼泪止不住地流,追着道具车跑了整整一里地,直到跑不动坐在地上哭。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红了眼眶,导演林墨没喊“停”,一直拍到小娟被王老师扶起来。“后来剪片时,我想把这段剪短,苏总说‘别剪,这是最真实的东西’。”林墨说,“上映后有观众留言‘看到小娟追车,想起我小时候追我爸妈的样子’,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电影里还有很多“村民自发的细节”:李叔演“村口小卖部老板”,本来剧本里没有台词,他拍摄时看到小娟放学路过,主动递了一根冰棍,说“娃,天热,吃根冰棍再写作业”——这个即兴的镜头被保留下来,成了电影里的“温暖瞬间”;村里的老奶奶们看到剧组拍“孩子们早读”的场景,主动拿来自己织的毛衣,给穿得薄的孩子披上,说“别冻着娃”,这些毛衣后来也成了电影里的道具,老奶奶们还特意在毛衣袖口绣了“平安”二字。

“我们拍的不是电影,是我们自己的日子。”小娟在电影首映礼上说,她穿着剧组给她买的新书包,书包上印着“大山里的孩子”,“以前我觉得大山里的日子没人知道,现在知道,我们的故事也能让很多人哭、很多人笑。”

上映反响:3亿票房背后的“乡村共鸣”

《大山里的孩子》上映当天,全国排片占比只有15%,远低于同期的商业大片。但没想到,上映第三天,票房就开始逆势上涨——观众的口碑成了最好的宣发,社交平台上#大山里的孩子看哭了# 话题阅读量破8亿,有家长带着孩子去看,说“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唾手可得的幸福”;有从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看完电影后给老家的小学捐了图书,说“想为像小娟这样的孩子做点什么”。

上映10天,电影票房突破3亿,创下蓝星华国乡村题材电影的票房纪录。更难得的是,电影的观众评分高达9.2分,评论区里满是“真实”“温暖”“治愈”的关键词:

- “看到小娟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想起我小时候在农村,也是这样借着灯光看书,现在条件好了,但那些日子永远忘不了。”

- “电影里没有狗血剧情,只有小娟想当老师的梦想,王老师坚守乡村的执着,李叔对孩子的关心——这些平凡的人,才是最动人的英雄。”

- “看完电影,我查了青山村的位置,已经订了下周的车票,想去看看小娟上学的山路,去李叔的小卖部买袋山核桃,也想在乡村书屋里写一张梦想卡片。”

乡村振兴:从“故事被看见”到“日子变好”

电影的爆火,给青山村带来的变化远超预期——曾经无人问津的小村落,成了“乡村旅游打卡地”:

- 旅游带动就业:电影上映后,青山村的游客量同比增长500%,村民们开起了15家民宿,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有8个回村创业,有的开民宿,有的做导游,有的卖山货。李叔的小卖部扩建成了“乡村特产店”,每天都有游客来买他的山核桃、野蜂蜜,他还雇了两个村民帮忙,“以前一年赚两三万,现在一个月就能赚这么多”。

- 教育条件改善:爱心企业看完电影后,给青山村小学捐了新的教学楼、电脑和图书,还来了3位支教老师。小娟的班级里装上了投影仪,她再也不用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还能跟着投影仪学英语。“现在有很多老师来教我们,还有游客来给我们讲故事,我想当老师的梦想,好像离得更近了。”小娟说,她的梦想卡片还挂在乡村书屋里,上面的字迹已经被游客摸得有些模糊,但旁边多了很多新的卡片,有游客写的“愿你梦想成真”,有支教老师写的“我会陪你们一起成长”。

- 更多乡村被看见:《大山里的孩子》成功后,苏澈的“乡村影视计划”又签下了9个村落,导演们陆续驻扎进去。在西北的“黄土村”,导演正在拍“村里的老匠人教孩子做泥塑”的故事;在东北的“雪村”,剧组记录下“村民们用雪雕吸引游客”的尝试。苏澈还联合文旅部推出“乡村影视旅游线路”,游客可以跟着电影的足迹,去不同的村落体验生活,比如在青山村走小娟上学的山路,在黄土村学做泥塑,在雪村参与雪雕创作。

深秋的一天,苏澈又回到了青山村。他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小娟带着一群游客在乡村书屋里,给他们讲自己写在梦想卡片上的愿望;王老师正在给游客们讲电影拍摄时的故事,身后的黑板上写着“欢迎来到大山里的孩子的家乡”;李叔的特产店里,游客们排着队买山核桃,李叔笑着给每个人递上一张电影海报,说“这是俺们村自己的电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