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90章 《歌手》第三季!聚焦“非遗音乐”

《歌手》第三季开播当晚,江城的演播厅里弥漫着古朴与现代交织的气息——舞台背景是用山西剪纸工艺打造的“非遗乐器图谱”,古筝、琵琶、侗族大歌的合唱剪影在灯光下栩栩如生;两侧的装饰柱缠绕着苏绣艺人手工织就的“音律纹样”,丝线随音乐节奏微微颤动;就连观众席的桌花,都是瓷坊老师傅烧制的“青瓷乐器迷你模型”(笛、箫、编钟错落摆放)。当主持人念出“本季主题——非遗音乐焕新”时,大屏上突然弹出一段VcR:昆曲传承人沈世华在苏州园林里吊嗓,侗族大歌合唱团在黔东南的鼓楼前排练,镜头最后落在苏澈身上,他手里拿着一支瓷笛,笑着说:“这季我们不做‘元素堆砌’,要让非遗音乐‘活’在当下。”

非遗舞台:传统与现代的惊艳碰撞

本季《歌手》最打破常规的,是将“非遗音乐”从“背景板”变成“主角”,邀请的6组嘉宾中,3组为非遗传承群体或融合非遗的音乐人,每一场表演都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让观众直呼“原来非遗音乐这么潮”:

1. 昆曲传承人沈世华:让水磨调唱进年轻人心里

72岁的沈世华是国家级昆曲非遗传承人,她带来的首秀表演,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皂罗袍”选段与流行歌曲《起风了》融合——前奏用古筝弹奏昆曲的“工尺谱”旋律,沈世华身着苏绣工艺制作的传统戏服(戏服上的“杜丽娘”图案由苏州绣娘耗时3个月完成),开口便是婉转的水磨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当副歌切入《起风了》的“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时,昆曲的韵脚与流行旋律完美咬合,台下年轻观众纷纷举起手机录像,弹幕里满是“循环100遍”“第一次听懂昆曲的美”。

沈世华的后台备场画面更成了“非遗科普现场”:她向年轻歌手展示昆曲的“兰花指”手势,讲解“咬字归韵”的技巧,还拿出珍藏的清代“昆曲工尺谱”,“这谱子上的每一个符号,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音乐密码’,现在能和流行音乐结合,让孩子们喜欢,就是最好的传承。”

2. 侗族大歌合唱团:无伴奏和声震撼全场

来自黔东南黎平县的侗族大歌合唱团,由20位村民组成,最大的68岁,最小的18岁。他们的表演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仅凭人声就能唱出“蝉鸣、流水、鸟鸣”的自然音效——演唱原创歌曲《鼓楼谣》时,男声部模仿鼓楼的木鼓声(低沉浑厚),女声部模拟流水的潺潺声(清亮婉转),童声部则学蝉鸣(清脆灵动),三种声音交织成“大自然的交响乐”,舞台背景用澈心特效的“动态剪纸技术”,呈现侗族村民在鼓楼前唱歌、纺纱、插秧的生活场景,剪纸的色彩随和声节奏渐变,从青绿色(春天)过渡到金黄色(秋天),全场观众屏息凝神,表演结束后掌声持续了5分钟。

合唱团的领唱吴玉莲在采访中说:“我们以前只在村里的鼓楼唱,没想到能站上这么大的舞台。苏总说,要让全世界听到侗族大歌,现在真的做到了——海外的华人给我们发视频,说他们的外国朋友都在问‘这是什么神奇的音乐’。”

3. 非遗融合音乐人阿吉太:用传统乐器玩出世界风

阿吉太组合则将蒙古族马头琴、藏族扎念琴与非遗“呼麦”技艺结合,演唱《山河图》时,马头琴的悠扬、扎念琴的欢快与呼麦的“人声低音炮”碰撞,舞台特效同步展示“非遗乐器拆解动画”(用3d技术还原马头琴的制作工艺,从选料到蒙皮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观众能直观看到“为什么马头琴能拉出草原的辽阔感”,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孩子看完问我‘能不能学马头琴’,这比单纯说教有用多了。”

数据爆火:非遗音乐“破圈”传播

节目开播后,数据的飙升速度远超预期,印证了“非遗音乐”的市场潜力:

- 收视率与热度:全国网收视率破4.2,份额占比18.5%,创下《歌手》系列开播新高;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24小时破10亿,#昆曲版起风了# #侗族大歌无伴奏和声# 等话题霸占热搜前5,其中#非遗音乐有多美# 话题阅读量破8亿,超500万用户分享自己与非遗音乐的故事(如“爷爷教我吹瓷笛”“小时候听奶奶唱采茶戏”)。

- 搜索量与学习热潮:百度指数显示,“昆曲学习”“侗族大歌教程”“马头琴入门”等关键词搜索量暴涨10倍,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报名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3倍,其中90后、00后占比达70%;电商平台上,“非遗乐器”销量激增,瓷坊生产的“迷你瓷笛”上线即售罄,不少买家留言“跟着《歌手》学吹笛”。

- 海外传播与反响:Netflix同步播出第三季,海外播放量首周破300万,侗族大歌的片段在Youtube上播放量破500万,外国网友留言:“没有乐器却能唱出大自然的声音,太神奇了!”“想去中国的侗族村寨,亲耳听他们唱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账号转发沈世华的昆曲表演视频,评价:“这是‘活态非遗’的最佳示范,让传统音乐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非遗赋能:从舞台到现实的“帮扶闭环”

《歌手》第三季的意义,不止于“展示”非遗音乐,更在于搭建“帮扶闭环”,让非遗项目获得实实在在的支持:

1. 官方专项基金:解决传承“钱袋子”问题

文旅部趁热打铁,设立“《歌手》非遗音乐专项基金”,首期拨款5亿元,用于非遗音乐的传承与推广:

- 资助昆曲、侗族大歌等10个非遗音乐项目建立“传习基地”,为传承人提供生活补贴和教学经费;

- 支持非遗音乐“进校园”,编写《非遗音乐启蒙教材》(含《歌手》表演片段二维码),在全国200所中小学开设“非遗音乐兴趣班”;

- 推动“非遗音乐 文旅”融合,在苏州、黔东南等地打造“非遗音乐旅游线路”,游客可参与昆曲体验、侗族大歌合唱等活动。

2. 企业与民间联动:让非遗“活”在生活里

- 瓷坊老师傅:开发“非遗音乐主题文创”,除了热销的“迷你瓷笛”,还烧制“昆曲脸谱瓷盘”“侗族大歌青瓷编钟”,文创收入的30%捐赠给非遗传习基地;老师傅还带着徒弟,为侗族大歌合唱团定制“青瓷伴奏乐器”(如青瓷碗、青瓷鼓),“这些乐器声音清脆,和侗族大歌的和声特别搭,能帮他们把表演做得更好。”

- 老周的病友群:组织“非遗音乐公益听赏会”,邀请沈世华、侗族大歌合唱团到医院演出,为病友带来精神慰藉;群里的退休音乐教师还成立“非遗音乐辅导小组”,线上指导年轻人学唱昆曲、吹瓷笛,“我们虽然身体不好,但能为非遗传承出份力,心里特别开心。”

- 澈心文娱:用自研的“非遗音乐数字化引擎”,为非遗音乐建立“声音资产库”——将昆曲的水磨调、侗族大歌的和声拆解成数字样本,供音乐人免费使用;特效团队还为非遗音乐制作“VR沉浸体验”,用户戴上VR设备,就能“置身”苏州园林听昆曲、黔东南鼓楼听侗族大歌,目前体验量已突破100万次。

苏澈的初心:让非遗音乐“代代相传”

节目录制间隙,苏澈在后台与沈世华、吴玉莲聊起非遗传承的困境:“以前总有人说‘非遗音乐太小众,年轻人不爱听’,但现在看,只要用对方法,传统音乐也能打动年轻人。”他指着台下举着“昆曲加油”灯牌的00后观众,“你看,他们就是非遗音乐的未来。”

沈世华握着苏澈的手,眼眶泛红:“我唱了一辈子昆曲,以前最怕这门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现在有《歌手》这个舞台,有这么多人支持,终于放心了。”吴玉莲则兴奋地说:“村里的年轻人以前都出去打工,现在看到侗族大歌能上电视、能赚钱,都愿意回来学唱歌了,我们的合唱团又多了5个年轻成员!”

系统见证:非遗音乐的“新里程碑”

就在节目开播首周数据公布当晚,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苏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非遗活化”的厚重感:

【检测到《歌手》第三季聚焦非遗音乐,开播收视率破4,带动非遗音乐搜索量暴涨10倍,推动非遗音乐“破圈”传播与帮扶闭环形成,达成“非遗音乐活化”里程碑,触发“文化赋能”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非遗音乐开发”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全球非遗音乐合作网络”:系统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音乐数据库”,可推动中国昆曲、侗族大歌与海外非遗音乐(如非洲鼓乐、印度拉格)开展“跨文明合作”,制作融合专辑;

2. 触发“国家级非遗音乐工程”:国家广电总局计划联合澈心文娱,打造“中国非遗音乐大典”(纪录片 演唱会),将100项非遗音乐项目搬上屏幕,向全球推广;

3. 获得“国际音乐联盟认证”:《歌手》第三季被列为“全球非遗音乐推广示范案例”,苏澈受邀担任“国际非遗音乐大使”,在全球音乐论坛分享“非遗音乐活化经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