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29章 高校邀请!当客座教授

江城大学的金秋,梧桐叶铺满文学院的青砖小径,却挡不住教学楼前涌动的人流。今天是苏澈第一次以“影视文学客座教授”身份开课的日子,原定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不到开课半小时就挤满了人——前排坐着文学院的教授们,手里捧着苏澈的《三国:风起乱世》和《红楼:金陵十二钗》手稿;中间是抢不到座位的学生,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有人干脆垫着课本坐在台阶上;后排甚至站了不少外院的学生,手里举着“苏老师加油”的手写牌,牌面还贴着瓷坊老师傅推出的“迷你红楼瓷偶”贴纸。

这场邀请的缘起,要追溯到三个月前。江城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教授在一次“传统文化创新论坛”上,听苏澈分享《三国》如何用文物细节还原历史、《红楼》如何填补古典文学空白,当场就提出了邀约:“现在高校的影视文学课,多是讲理论、析经典,却少了‘如何用作品落地文化’的实践。你用《青花瓷》带火瓷器文化,用《生命的价签》推动社会改变,这些经历,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教学生‘何为文化传播’。”

苏澈当时犹豫过——手头还有《红楼》的连载、《生命的价签》的海外发行,时间本就紧张。但陈教授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你改变了文娱圈,或许也能改变想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最终,他答应每周三下午来上一节课,课程名就叫“如何用文娱作品传递文化”。

下午两点,苏澈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走进教室,包里没装复杂的讲义,只放了三样东西:一本翻得卷边的《三国志》(拍《三国》时用的参考本)、一片汉代甲片复制品(道具组送的纪念物)、还有一张老周孙子画的“药瓶超人”(《生命的价签》的灵感缩影)。他走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举起手里的甲片:“今天我们不从理论讲起,就从这片甲片聊起——拍《三国》时,为了确认它的纹路,我们跑了三趟西安文物局,请教了两位考古专家,最终确定‘鱼鳞甲’的每一片甲片都要对应汉代沂南汉墓画像石的形制。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因为文化不是口号,是藏在这些细节里的温度。”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苏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把“文化传递”拆成了三个最实在的问题:“怎么发现文化?怎么用作品承载文化?怎么让文化被看见?”

讲“发现文化”时,他举了《青花瓷》的例子:“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我写《青花瓷》前,去瓷坊待了半个月,看老师傅怎么调‘天青色’釉料,听他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典故——这些不是书本里的死知识,是活在匠人手里的文化。后来歌词里‘天青色等烟雨’火了,有年轻人专门去瓷坊学制瓷,这就是文化被唤醒的样子。”他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瓷坊老师傅教学生拉坯的视频,画面里,年轻人笨拙却认真的动作,让教室里响起一阵温柔的笑声。

讲“承载文化”时,他翻到《三国》实体书里的“桃园结义”章节:“很多人拍三国,只拍‘兄弟情’,却忽略了汉代的礼仪——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时,行的不是后世的拱手礼,而是‘再拜稽首’,双手交叠于胸前,俯身至地。我们在短剧中还原了这个细节,后来有中学生写信说,他在历史课上指出了教材插图的礼仪错误,老师还表扬了他。这就是作品承载文化的力量——它能让读者、观众主动去了解背后的历史。”

最让学生们动容的,是讲“让文化被看见”时,他提到了《生命的价签》:“有人说,现实题材和文化没关系,但我觉得,‘关注人的困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共情’的传递。老周的用药笔记、小宇的抗癌经历,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比任何宏大的文化符号都更能打动人。电影上映后,有药企调整了药价,有医保政策做了优化,这就是文化落地的最好证明:它不只是供人欣赏的作品,更是能推动改变的力量。”

课程进行到一半,互动环节的提问声此起彼伏。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手里攥着《红楼》的连载打印稿:“苏老师,您写《红楼》时,怎么平衡古典韵味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黛玉进府的礼仪,既不晦涩,又能让我们感受到贾府的规矩。”

苏澈笑着拿起帆布包里的《红楼梦》简版大纲:“这要感谢系统给的细节解析,但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我会想,如果我是第一次读古典文学的读者,什么细节能让我共情?不是复杂的礼仪名词,而是黛玉攥衣角的紧张、宝玉摔玉的冲动。文化的传递,从来不是‘灌输’,是‘共鸣’。就像我写黛玉葬花,不只会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还会写她把落花埋进土里时,手指被花枝划破的小细节——这些真实的小痛,能让读者和几百年前的黛玉产生连接。”

另一个男生的问题更尖锐:“现在很多人做文娱,只想着赚钱,您怎么坚持‘传递文化’的初心?会不会担心不被市场接受?”

苏澈没有回避,而是举了《生命的价签》找投资的经历:“10家影视公司拒绝我,说现实题材不赚钱。但我相信,好的文化作品,从来不会被市场抛弃。《三国》票房50亿,《生命的价签》破8亿,《红楼》首章评论10万——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观众不是只喜欢甜宠、特效,他们也渴望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坚持初心,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相信‘真诚’本身就有市场。”

课程结束时,原本两小时的课,因为学生们的追问,延长了近一个小时。走下讲台时,苏澈被学生们围了起来——有人递上《三国》实体书求签名,有人拿着自己的短篇习作希望得到指点,还有几个学生成立了“文化创作小组”,想邀请苏澈当指导老师,计划用短视频记录江城的非遗文化。

文学院的陈教授站在教室后门,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欣慰地对身边的同事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课堂——不是教学生怎么写一篇满分作文,是教他们怎么用作品传递温度、承载文化。苏澈带进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当天晚上,苏澈的课在校园里刷爆了社交平台。学生们的朋友圈里,满是课堂笔记和感悟:“听苏老师讲课像看爽文!以前觉得‘文化传播’是高大上的词,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也能通过一篇短文、一个短视频,让文化活起来!”“苏老师说‘文化的传递是共鸣’,这句话点醒了我!之前写古风小说,总想着堆砌辞藻,现在才明白,真实的情感才是最打动人的!”

更意外的是,其他高校也纷纷发来邀请——京市电影学院希望他开设“现实题材创作”选修课,沪市大学想请他做“文化Ip开发”的讲座。瓷坊老师傅听说后,特意烧了一套“讲课纪念瓷偶”,每个瓷偶都对应苏澈的一部作品:拿着青花瓷的音乐人、捧着《三国》的编剧、握着药瓶的创作者,底座刻着“传道授业,文化薪传”。

就在苏澈整理学生们的习作时,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他眼前悄然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教育传承”的厚重感:

【检测到宿主以客座教授身份传递“文娱承载文化”理念,引发高校学生文化创作热情,达成“文化薪传”里程碑,触发“教育赋能”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跨界破圈,影视崛起”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高校教育资源对接”核心权限:可联合江城大学、京市电影学院等高校,设立“文化创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影视、文学、文创的实践机会;

2. 触发“非遗文化联动”效应:江城非遗保护中心主动联系,希望合作开发“非遗主题文娱项目”(如非遗技艺纪录片、传统故事改编小说),助力非遗传承;

3. 获得“蓝星教育协会”颁发的“文化教育推动者”证书,课程“如何用文娱作品传递文化”将被纳入高校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案例库”。】

苏澈关掉光膜,看着桌上学生们的“文化创作计划”——有想拍江城剪纸的短视频,有想写秦淮花灯的小说,还有人想做“红楼主题”的非遗手作。他想起第一次走进江城大学时,陈教授说的“你或许能改变想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现在看来,这句话正在慢慢实现。

窗外的月光洒进书房,落在那片汉代甲片复制品上,泛着柔和的光。苏澈拿起笔,在一个学生的习作上写下评语:“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我们笔下、镜头里、手心里的温度。继续加油,未来的文化传递者。”

他知道,当客座教授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课要讲,还有很多学生要引导。但他更清楚,每一次站在讲台上,每一次和学生们交流,都是在为文化的传承播下一颗种子——或许有一天,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长出比《青花瓷》《三国》《红楼》更茂盛的文化大树。

这一晚,江城大学的校园里,还有不少学生在讨论苏澈的课。有人在宿舍里修改自己的小说,有人在策划非遗探访的路线,还有人在重读《红楼梦》,试图从黛玉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而这一切,都是苏澈当初答应当客座教授时,最想看到的画面——文化的传递,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