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18章 青山再启幕!续集镜头对准乡村课堂

青山村的春日总裹着泥土与花香,村小操场被收拾得格外整洁——新翻的泥土上撒了层金黄的油菜花,操场边的老槐树上,挂着王桂英徒弟剪的“劝学”剪纸,黛玉葬花的纹样旁添了背着书包的孩童剪影,风一吹,剪纸与树枝上的青瓷风铃相撞,叮当作响。今天是《大山里的孩子》续集开机的日子,没有红毯与聚光灯,只有村民们搬来的长条木凳,和孩子们手里攥着的、用彩纸折的小花。

苏澈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袖口依旧别着那枚青花瓷纽扣,正蹲在教室门口,和一位扎马尾的年轻女孩核对剧本。女孩叫林岚,是在青山村支教五年的老师,手里的剧本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页边还贴着孩子们画的课堂涂鸦。“苏导,这里写‘小雨因为家里穷想辍学’,不太准确。”林岚指着剧本某页,“现在村里有教育补贴,学费和书本费都免了,孩子们更可能因为‘觉得读书没用’或者‘想帮家里干活’放弃上学——比如去年,小宇就因为爷爷生病,偷偷逃课去山上采草药。”

苏澈立刻掏出笔,在剧本上修改:“多亏你提醒,我们要拍的是最真实的乡村教育,不能想当然。”他想起第一部电影拍摄时,正是林岚带着他走遍村里的山路,让他看到孩子们走两小时山路上学的艰辛,“续集的核心是‘让教育留住孩子’,你得多帮我们把关,比如课堂场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有不对的地方随时说。”

“放心吧!”林岚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这是我五年的支教日记,里面记着孩子们的故事:有留守儿童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发言,有调皮的男孩用恶作剧吸引老师注意,还有女孩偷偷在课本上画裙子,说‘想考去城里的美术学校’——这些都能加进剧本里,比虚构的情节更打动人。”

正说着,老周由儿子推着轮椅过来,身上盖着村民织的土布毯子,手里捧着一个青瓷笔筒,是陈老师傅特意为开机仪式烧制的,筒身刻着“书香满青山”五个字。“苏小子,我今天特意把病友群里的退休教师们都叫来视频了!”老周举起手机,屏幕里几位白发老人正对着镜头挥手,“他们说,续集要多拍老师的不容易,比如山里的老师既要教书,还要当‘临时家长’,帮孩子缝衣服、看病,甚至给留守儿童过生日。”

苏澈接过青瓷笔筒,指尖摩挲着刻痕:“您放心,这次我们不仅要拍孩子,更要拍像林老师这样的支教者——他们才是乡村教育的光。”他转头对制片人说,“把剧本里‘支教老师’的戏份再加重,加一段‘老师深夜家访’的情节,就按林老师日记里写的,冒着雨走山路,给辍学的孩子送课本。”

开机仪式简单而温暖。村支书用土话主持,说:“第一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青山村,这次拍续集,要让更多人看到村里的学校和老师,让孩子们有更好的读书条件!”话音刚落,村民们就鼓起掌来,孩子们也跟着欢呼,手里的纸花在空中挥舞。

苏澈站在人群中央,手里拿着林岚的支教日记:“今天,我要宣布两个承诺。第一,续集的剧本创作,全程由林老师和其他十位支教老师参与,确保每一个情节都真实可信;第二,这部电影的票房,我们会拿出10%捐给乡村学校,用来建图书馆、买教学设备,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能好好读书。”

话音刚落,操场边突然传来卡车的鸣笛声。三辆满载物资的卡车缓缓停下,车身上印着“《大山里的孩子》续集捐赠物资”的字样。工作人员打开车厢,搬出一摞摞图书、一台台电脑和崭新的课桌椅,还有陈老师傅烧制的青瓷文具——每个孩子都能领到一个刻着自己名字的青瓷铅笔盒,王桂英团队剪的剪纸书签则夹在每本书的扉页上。

“这是我们给全国100所乡村学校准备的首批捐赠物资!”苏澈指着卡车,“今天开机,我们先给青山村的孩子送过来,接下来半个月,这些物资会陆续送到其他山区学校,包括图书10万册、电脑500台、课桌椅2000套,还有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文具,让孩子们在读书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接过青瓷铅笔盒,抚摸着上面的刻字。小宇捧着属于自己的铅笔盒,兴奋地对林岚说:“林老师,你看!我的铅笔盒上有山的图案,还有我的名字!我以后要天天用它写作业!”林岚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眼眶有些湿润:“以前,我们的孩子连像样的文具都没有,现在有了这些,他们更有动力读书了。”

陈老师傅也从城里赶来,手里提着一个木盒,里面是给乡村学校准备的迷你青瓷教具——有地球仪模型、数学几何图形,每个教具上都刻着对应的知识点。“这些小东西,孩子们上课能用,既能学知识,又能感受青瓷的美。”陈老师傅把教具递给林岚,“我还让徒弟们教村里的手艺人做简易青瓷文具,以后村里就能自己生产,不用总等外面捐赠。”

王桂英的徒弟们则带着红纸和剪刀,在操场边搭起临时工作台,教孩子们剪“读书郎”剪纸。“剪的时候,要把书包剪得鼓鼓的,代表装了很多书。”徒弟阿玲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学得认真,不一会儿,地上就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有背着书包的小人,有敞开的书本,还有带着笑脸的太阳。

开机仪式结束后,拍摄立刻开始。第一个场景是“清晨的课堂”,林岚本色出演支教老师,站在崭新的黑板前讲课,孩子们坐在新的课桌椅上,眼里闪着光。苏澈举着摄像机,镜头扫过孩子们桌上的青瓷铅笔盒、夹着剪纸书签的课本,还有窗外老槐树上的青瓷风铃——这些细节,都是他特意要求加的,“要让观众看到,乡村教育不仅有艰辛,还有这些温暖的小美好。”

休息时,林岚拉着苏澈来到学校的旧教室。旧教室的窗户玻璃碎了好几块,用塑料布糊着,课桌椅也破旧不堪,和新教室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我刚来支教时的教室,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林岚摸着旧课桌上的刻痕,“第一部电影上映后,有企业给我们捐了新教室,但还有很多山区学校,还在用这样的旧教室——希望续集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地方。”

苏澈拿出手机,拍下旧教室的场景:“我们把这个场景加进电影里,用闪回的方式呈现,让观众看到乡村教育的变化,也看到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地方。”他转头对林岚说,“等电影上映后,我们发起一个‘乡村教室改造计划’,用捐赠的钱,帮这些学校把旧教室换成新的,再配上非遗教具,让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