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77章 《歌手》第二季开播!全球收视冠军

纽约时间晚上8点,曼哈顿的公寓里,华裔留学生林薇早早打开Netflix,屏幕上《歌手》第二季的开场画面让她瞬间眼眶发热——舞台背景是用剪纸工艺制作的“全球音乐地图”,中国的古筝、非洲的鼓、欧洲的小提琴在地图上连成光点,随着音乐响起,光点汇聚成“music connects the world”的字样。同一时刻,伦敦的酒吧里,外国观众围着电视等待塞琳·多纳的点评;曼谷的家庭中,父母带着孩子跟着节目里的客家山歌打节拍;甚至在约翰内斯堡的华人社区,居民们自发组织了“集体观赛派对”,桌上摆着瓷坊定制的“音乐主题茶杯”——这场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盛宴,刚开播就点燃了全球观众的热情。

开播当晚,第三方收视数据机构尼尔森发布的实时报告显示,《歌手》第二季全球平均收视率突破2.0,其中北美地区收视率1.8(超过同期《美国偶像》的1.5),东南亚地区收视率3.2(创当地综艺收视纪录),欧洲地区收视率1.6(成为首个进入欧洲综艺收视前十的蓝星华国节目)。更令人惊叹的是,节目在Youtube的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00万,弹幕里不同语言的“Amazing!”“太棒了!”“?maravilloso!”(西班牙语“精彩”)刷屏,官方账号的粉丝量24小时内增长200万——《歌手》第二季不仅成为蓝星华国首个“全球综艺收视冠军”,更打破了“东方综艺难以吸引西方观众”的行业偏见。

节目内容的“文化融合”与“纯粹音乐”,是征服全球观众的核心密码。首期节目中,来自纽约赛区的华人歌手林思远,用古筝伴奏演唱《青花瓷》英文版,古筝的悠扬与英文歌词的韵律完美融合,台下的塞琳·多纳忍不住起身鼓掌:“我第一次听到这种音乐碰撞,古筝的声音像流水,歌词里的‘天青色’让我想起瑞士的湖,音乐真的能跨越语言。”来自伦敦赛区的李玥,则将京剧梅派唱腔融入《Rolling in the deep》,戏腔的婉转与英文摇滚的激昂形成强烈反差,演出结束后,海外社交平台#京剧摇滚# 话题迅速登上趋势,有外国网友留言:“原来中国传统戏曲这么酷,我要去学京剧!”

塞琳·多纳的“跨文化点评”更是圈粉无数。当16岁的悉尼华裔少年王宇用客家山歌演绎原创《乡愁》时,塞琳特意提前学习了客家文化背景,点评时说:“你的歌声里有‘家’的味道,虽然我不懂客家话,但我能感受到你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她还在节目中主动学唱中文歌《后来》,虽然发音略带生涩,却让中国观众直呼“暖心”,海外观众也跟着模仿,社交平台上#塞琳学中文歌# 话题阅读量破亿。

节目中的“非遗音乐元素”同样引发关注。瓷坊老师傅为节目定制的“青瓷编钟”首次亮相舞台,歌手阿哲用编钟伴奏演唱《逆光》,清脆的瓷音与流行旋律结合,让观众眼前一亮;苏州评弹传承人也受邀担任音乐顾问,在“传统与现代”环节指导歌手用评弹调改编流行曲,这些细节让海外观众意识到“蓝星华国的音乐,不止有流行,还有深厚的传统底蕴”。

收视爆火直接带动商业价值飙升。开播前,《歌手》第二季的招商收入已突破8亿,而开播后,海外广告商纷纷追加合作——国际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以1.2亿拿下“全球巡演独家服饰赞助”,计划为歌手定制“融合各国传统元素的演出服”;海外流媒体平台“Spotify”追加8000万,获得节目原声音乐的全球独家播放权;甚至连蓝星知名食品品牌“雀巢”都斥资1亿,推出“《歌手》主题咖啡”,在全球门店同步销售,包装上印着节目里的经典舞台画面。据平台统计,开播首周,节目新增赞助收入累计达3亿,总招商收入突破11亿,创下蓝星综艺招商新纪录。

平台方更是赚得盆满钵满。除了广告收入,海外版权收入也迎来爆发——亚马逊prime Video为获得北美地区独家播映权,支付了1.5亿版权费;东南亚地区的“Viu”平台则以8000万拿下播映权,还计划推出“《歌手》衍生纪录片”,记录海外华人歌手的追梦故事。某平台高管在内部会议上透露:“《歌手》第二季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5,不仅收回成本,还带动了平台其他中文内容的订阅量,北美地区的中文剧集订阅量同比增长150%。”

文旅联动效应同样显着。节目中提到的“瓷坊青瓷编钟体验课”,全球预约量突破5万;“客家山歌发源地文旅线路”在海外旅游平台的搜索量暴涨300%,不少外国观众表示“想亲自去听听地道的客家山歌,看看节目里的瓷坊”。文旅部趁热打铁,联合平台推出“《歌手》全球音乐文旅计划”,在10个海外城市设立“中国音乐体验中心”,游客可在中心体验古筝、青瓷编钟等乐器,还能预约中国音乐主题旅游线路。

老周的病友群里,大家也成了节目的“忠实粉丝”。每天观赛后,群里都会开展“音乐分享会”,有会乐器的病友还会模仿节目里的表演,用二胡拉《青花瓷》;瓷坊老师傅则忙着赶制“节目定制青瓷乐器”,订单排到了半年后,他笑着说:“没想到一把青瓷编钟,能让这么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瓷文化,这比卖多少瓷都值!”

行业内的评价更是一边倒。某头部综艺制作人称:“《歌手》第二季的成功,证明蓝星华国综艺不是‘本土化’的产物,而是能走向全球的‘文化产品’——它用音乐做桥梁,用文化做内核,这才是综艺国际化的正确路径。”广电总局也在“文化出口工作会议”上表扬:“《歌手》第二季为蓝星华国综艺树立了‘走出去’的标杆,它不仅传播了音乐,更传播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就在开播首周收视数据公布当天,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苏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音乐文化全球化”的厚重感:

【检测到《歌手》第二季开播获全球收视冠军,招商收入破11亿,推动中文综艺国际化与文旅融合,达成“综艺全球标杆”里程碑,触发“国际综艺赋能”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综艺全球化”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全球音乐资源库升级”:系统新增100 国传统乐器的数字化样本(如非洲鼓、印度西塔琴),助力歌手打造更丰富的跨文化表演;

2. 触发“国际音乐赛事合作”:国际音乐联合会邀请《歌手》团队联合举办“全球青年音乐大赛”,计划在纽约、伦敦、悉尼等城市设立分赛区,推动中外青年音乐人交流;

3. 获得“国家文化出口专项基金”6亿元,用于节目衍生内容开发(如《歌手》纪录片、音乐教材)及海外“中国音乐体验中心”建设,深化音乐文化输出。】

苏澈关掉光膜,站在工作室的“全球音乐监测中心”,大屏上滚动着不同地区的观众留言——有外国观众说“想学习中文,听懂更多中文歌”,有华人观众说“在海外听到客家山歌,突然想家了”,还有音乐人留言“希望能参加下一季,和全球歌手一起玩音乐”。这些留言让他想起筹备第二季时的初心:“不是做一档‘爆款综艺’,而是搭建一座‘音乐桥梁’,让不同国家的人通过歌声互相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