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46章 《歌手》开播!收视率破3

江城的周日晚,暮色刚漫过窗棂,不同角落的人们却有着相同的动作——老周在医院病床上调整平板角度,身边围了四五个病友,每个人手里都攥着瓷坊老师傅送的“迷你歌手瓷偶”;瓷坊老师傅把窑火调至小火,搬着小马扎坐在电视前,桌上摆着刚出窑的“《赤伶》主题瓷盘”;大学城的宿舍里,四个女生关掉了正在播放的游戏综艺,集体把目光投向电脑屏幕,弹幕里早已挤满“等开播”的留言——《歌手·当打之年》,终于迎来首播。

晚上八点,随着李伯庸弹着吉他唱起节目主题曲(改编自苏澈解锁的《光阴的故事》,歌词里加了“用歌声写岁月”的句子),节目正式开播。没有冗长的开场游戏,没有嘉宾互相调侃的环节,镜头直接切到舞台——第一位歌手抱着吉他上场,演唱原创民谣《南方的风》,全程无修音的嗓音里满是故事感,台下听审团的表情从平静到动容,弹幕里刷起“好久没这么认真听一首歌了”。

实时收视率数据在平台后台飞速跳动:开播5分钟,收视率1.8,超过同期所有综艺;15分钟,随着陈阿瑶演唱《赤伶》的片段出现,收视率直接破2.5,弹幕密度达到每秒30条;半小时后,李伯庸点评“歌手要守住‘声’的初心”时,收视率定格在3.2,远超同期最火的游戏综艺《星光派对》(收视率1.2),甚至超过了上周《三国》片花的播放热度。

“破3了!真的破3了!”澈心工作室的会议里,李薇盯着数据屏幕,声音激动得发颤。她手里的报表显示,3.2的收视率不仅是今年综艺开播纪录,更是近五年音乐综艺的最高纪录——其中,25-45岁的“品质观众”占比68%,45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占比22%,甚至有10%的00后观众留言“跟着爸妈一起看,居然没快进”。

平台内容总监李姐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狂喜:“苏总,我们赌对了!后台数据显示,观众留存率高达92%,比《星光派对》的65%高太多!很多观众说‘终于不用快进看综艺了’,广告商已经打爆了我们的电话,都想追加赞助!”

网友的狂欢在社交平台蔓延。#歌手开播收视率破3# #终于不用看明星装疯卖傻了# 两个话题霸占热搜前两位,2小时内阅读量合计破10亿。评论区里,满是跨越年龄的共鸣:

- “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看,居然从头到尾没快进!听陈阿瑶唱《赤伶》时,我妈从厨房出来问‘这是什么歌?真好听’——第一次和我妈一起追综艺不吵架!”

- “之前看综艺,全是明星撕名牌、互喂零食,尴尬到抠脚,这次《歌手》全是唱歌和专业点评,李伯庸老师说‘唱歌不是炫技,是走心’,直接说到我心里了!”

- “作为音乐生,终于看到综艺里有人聊‘气息控制’‘共鸣位置’了!那岚老师指出歌手的音准问题,不包庇不吹捧,这才是导师该有的样子!”

- “给平台提个醒:别加游戏环节!别炒cp!就保持现在的纯粹,我们能追到收官!”

广告商的反应比观众更迅速。节目开播半小时,独家冠名商“蓝星之声”就发来消息,宣布追加5000万赞助费,理由是“节目收视率超预期3倍,品牌曝光量比签约时预估的多5000万次,还带动了我们新款麦克风的预售”;高端家电品牌“极光家电”紧随其后,以5000万拿下“歌手休息室独家赞助”,负责人在邮件里说:“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25-45岁的品质人群,《歌手》的受众和我们完美契合,这比投10档游戏综艺都管用!”短短一晚,广告商追加的赞助总额就突破1亿,让节目总招商收入达到6亿。

更意外的是观众对“幕后内容”的渴望。节目播出后,社交平台上满是“想看歌手后台练声”“想知道乐队怎么编曲”的留言——有观众说“听李伯庸老师和歌手讨论歌词改编,比看游戏环节有意思100倍”,还有人希望“直播歌手彩排,哪怕看一小时调音都愿意”。平台紧急开会,决定连夜加开衍生直播《歌手幕后日记》,每天开播前1小时上线,内容聚焦“音乐相关幕后”:歌手和乐队沟通编曲细节、李伯庸给素人歌手改歌词、那岚指导发声技巧,甚至包括“麦克风调试”“乐谱整理”的日常片段。

衍生直播上线首小时,观看人数就突破1000万。镜头里,陈阿瑶正在和越剧老师打磨新曲目的戏腔部分,李伯庸坐在一旁用铅笔标注歌词的“情感重音”;林晓抱着吉他,和乐队讨论《后来》的新编版,时不时停下来调整和弦——这些没有剧本、没有作秀的片段,弹幕互动量却远超预期,有观众留言“原来一首歌要磨这么久,难怪听起来这么舒服”,还有人说“看到李伯庸老师用手写批注,突然觉得音乐很珍贵”。

瓷坊老师傅在直播里看到陈阿瑶的瓷偶被摆在后台,激动地给苏澈发消息:“苏小子,我看到我的瓷偶了!陈姑娘还摸了它一下,太开心了!我明天就多烧几批,给节目组送过去!”老周的病友群里,大家看完直播后约定“每天先看幕后直播,再看正片”,有人还说“等病好了,要去现场当听审,亲眼看看歌手们唱歌”。

当晚十一点,系统的淡蓝色光膜在苏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市场认可”的厚重感:

【检测到《歌手·当打之年》开播收视率破3,创五年综艺纪录,获观众、广告商、平台高度认可,衍生直播反响热烈,达成“综艺标杆”里程碑,触发“市场验证”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综艺创新”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衍生内容矩阵”权限:可开发《歌手音乐课堂》《戏曲与流行融合教程》等衍生内容,国家广电总局表示将作为“文化创新案例”推广,助力音乐普及;

2. 触发“国际合作意向”:韩国SbS、英国bbc等海外电视台发来邀约,希望购买《歌手》模式版权,计划打造本土化版本,推动蓝星华国综艺模式输出;

3. 平台承诺追加2亿宣发预算,用于“歌手全国校园巡演”筹备,让素人歌手走进高校,近距离传递音乐文化。】

苏澈关掉光膜,站在工作室的露台,看着远处城市的灯火——家家户户的窗口里,或许还有人在回看《歌手》的片段,或许有人在追衍生直播,或许有孩子跟着陈阿瑶的戏腔轻轻哼唱。他想起筹备这档综艺时的质疑:“纯唱功没人看”“没有游戏没爆点”,而现在,收视率、观众反馈、广告商支持,都在证明:好的内容,从来不需要靠“装疯卖傻”博眼球。

“苏总,您看!李伯庸老师在直播里说,想和我们合作出《歌手音乐教材》,给中小学当课外读物!”张岚拿着手机跑过来,屏幕里是李伯庸和那岚在直播里讨论“音乐教育”的画面——李伯庸说“希望这档综艺不仅能让观众听歌,还能让更多人懂音乐、爱音乐”,那岚接着说“我们可以把点评里的专业知识整理出来,让孩子知道‘唱歌不是靠吼,是靠方法’”。

苏澈笑着点头,心里满是踏实。从《青花瓷》到《三国》,从《生命的价签》到《红楼》,再到现在的《歌手》,他始终坚持“品质高于流量,真诚大于作秀”,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是观众对“好内容”的渴望,是团队对“初心”的坚守,是所有为文化、为音乐努力的人的共同成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