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38章 《红楼:金陵十二钗》爆火!文学奖提名

阅文星平台的后台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字,指尖悬在键盘上却忘了操作——《红楼:金陵十二钗》的连载页面,点击量在连载满3个月的当天,毫无悬念地冲破了5亿大关,评论区累计留言超80万条,收藏量突破2000万,创下蓝星古典文学类小说的三项纪录。更惊人的是,这些数据里没有一丝水分:72%的读者是“周更追更党”,45%的读者会在每章下写下千字长评,甚至有高校文学系的学生自发组织“红楼读书会”,把小说章节当作“古典文学赏析案例”。

“黛玉葬花那章,我读了三遍,每次都哭湿纸巾。”后台截图里,一条高赞评论被顶在最前排,来自一位叫“青黛”的读者,“苏澈老师没写‘黛玉多愁善感’,只写她把落花埋进土里时,手指被花枝划破,血珠滴在花瓣上——就这一个细节,比一万句‘悲伤’都戳心。”另一条评论来自中学语文老师:“我把‘宝钗扑蝶’的章节打印出来,给学生讲‘侧面描写’——宝钗追蝴蝶时的笑声、帕子被风吹落的慌张、撞见小红时的应变,每个动作都藏着她的性格,比教科书里的范文生动一百倍。”

小说的爆火,早已超出“网文”的范畴。蓝星作协的副主席张启明,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长文《〈红楼〉:蓝星古典文学的新坐标》,文中写道:“长久以来,蓝星的古典题材文学陷入‘权谋内卷’,要么是帝王将相的征战,要么是才子佳人的套路,却鲜有人关注‘深宅大院里的女性’——她们的悲欢、她们的挣扎、她们的智慧,几乎是文学的空白。而《红楼:金陵十二钗》填补了这份空白,用细腻的笔触塑造出黛玉的敏感、宝钗的通透、探春的才干、熙凤的泼辣,每个角色都不是‘标签化的花瓶’,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更意外的是,小说还引发了“古典文化考据热”。读者们自发研究小说里的“天启王朝礼仪”,比如黛玉进府时行的“万福礼”,宝钗给贾母送的“枫露茶”,甚至连袭人给宝玉缝的“松花绫汗巾”,都有人去查《天启朝舆服志》确认形制。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小说连载期间,“古典纹样布料”的销量同比增长300%,“汉代茶具”搜索量涨了250%,不少读者留言说“想穿一次黛玉的素色襦裙,喝一杯宝钗的枫露茶”。

就在这股“红楼热”席卷蓝星时,“蓝星文学奖”的提名名单如期公布。作为蓝星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蓝星文学奖向来以“严谨、小众”着称,极少将提名颁给“网文作者”。但这一次,《红楼:金陵十二钗》赫然出现在“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中,与它同台竞争的,是三位深耕传统文学数十年的老作家。

提名公布的直播现场,评委代表、蓝星文学院院长李敬之,特意提到了《红楼》的价值:“我们争论了整整三天,最终一致同意将提名给这部作品——不是因为它的点击量,是因为它的‘文学性’。苏澈用‘以小见大’的笔法,把天启王朝的世家兴衰,藏在黛玉的一首诗、宝钗的一次劝、探春的一次改革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比战争更能体现时代的底色。更难得的是,他笔下的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悲剧——这在蓝星古典文学里,是开创性的。”

消息传到澈心工作室时,苏澈正在和《三国》电视剧的历史顾问讨论“官渡之战的粮草补给”,手机突然被无数祝贺消息轰炸——阅文星编辑发来“平台准备为《红楼》开‘古典文学专区’”的喜讯;作协副主席张启明发来“期待和你在颁奖礼见面”的邀约;甚至连之前拒绝过《生命的价签》的华星影视总裁张涛,都发来消息:“苏总,《红楼》的影视改编权还有吗?我们愿意按最高规格筹备,绝不瞎改。”

瓷坊老师傅的反应最是直接,他带着刚烧好的“金陵十二钗瓷偶”冲进工作室,每个瓷偶都对应小说里的角色:黛玉捧着落花,宝钗拿着团扇,探春握着账本,釉色温润,眉眼间满是小说里的神韵。“我花了两个月,把小说里描写的服饰、道具都刻在瓷偶上,”老师傅笑得合不拢嘴,“比如熙凤的‘攒珠累丝金凤钗’,我查了天启朝的首饰图谱,一点都不敢错——这是给《红楼》的贺礼,也是给蓝星古典文学的贺礼。”

老周也从医院发来视频,他的孙子举着一张画满红楼角色的纸,奶声奶气地说:“苏叔叔,我最喜欢探春姐姐,她好厉害,能帮家里做事!”老周补充道:“病友群里的阿姨们,现在每天都在讨论《红楼》,有人说‘从黛玉身上看到了自己生病时的敏感’,有人说‘从宝钗身上学到了怎么乐观面对困难’——你的小说,不仅填补了文学空白,还帮我们找到了共情的出口。”

最让行业震动的,是苏澈成为蓝星首个“同时获影视、文学最高奖提名”的创作者——此前,他凭《生命的价签》获金鸡奖7项提名,如今又凭《红楼》获蓝星文学奖提名,横跨影视、文学两大领域,打破了“影视人不懂文学”“文学人不懂影视”的刻板印象。京市电影学院的教授在社交平台发长文:“苏澈的成功,证明了‘好的故事’是相通的——无论是用镜头还是用文字,只要能抓住人心的温度,就能跨越领域的界限。”

海外的反响同样热烈。英国企鹅兰登出版社的编辑发来邮件,希望能签下《红楼》的英文版版权,“我们想让西方读者看看,蓝星的古典文学,不仅有帝王将相,还有这么细腻的女性故事”;日本讲谈社则提出“推出‘红楼文化绘本’”,邀请知名插画师根据小说绘制插画,“让日本读者通过画面,感受蓝星古典文学的美”。

当天晚上,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苏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文化突破”的厚重感:

【检测到《红楼:金陵十二钗》获蓝星文学奖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引发古典文学热潮,宿主成为跨影视、文学领域的双提名创作者,达成“文化跨界”里程碑,触发“文学赋能”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文化传承”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古典文学深度开发”权限:可获取《红楼梦》完整版诗词、服饰、饮食文化解析,助力小说后续章节创作及实体书出版;

2. 触发“影视-文学联动”效应:多家影视公司提出《红楼》影视改编合作,文旅部表示将支持“红楼文化主题展”(含小说场景复原、服饰展);

3. 蓝星文学研究会邀请宿主担任“古典文学创作导师”,培养年轻创作者,推动蓝星古典文学发展。】

苏澈关掉光膜,看着桌上的“金陵十二钗瓷偶”,指尖拂过黛玉瓷偶的衣角——那上面的纹样,是老师傅按小说里“月白绫子袄,青缎掐牙背心”复刻的。他想起穿越初期,在漏雨的出租屋里写《青花瓷》时的迷茫,想起第一次在蓝星提起“红楼梦”时的忐忑,想起连载《红楼》时担心“读者不接受细腻情感”的焦虑——如今,这些都变成了“填补空白”“开创先河”的认可。

“其实我没做什么,只是把地球的经典,用蓝星读者能理解的方式讲了出来。”苏澈对着团队成员说,语气里没有骄傲,只有踏实,“《三国》是让蓝星读者懂‘历史的厚重’,《红楼》是让他们懂‘情感的细腻’,两者都是文化的一部分,缺一不可。”

工作室的会议桌上,团队已经开始讨论《红楼》的后续计划:实体书将邀请古典文学专家做序,收录读者的优秀长评;影视改编权暂时不急于出售,要先确定“尊重原着、不魔改”的合作原则;甚至有人提议做“红楼主题非遗手作”,把小说里的刺绣、瓷器、茶点,变成能触摸的文化产品。

夜色渐深,苏澈还在回复读者的留言——有读者问“黛玉最后会怎么样”,他没有剧透,只回复“每个角色的结局,都藏在她的性格里”;有读者说“想写红楼同人文”,他鼓励道“只要尊重角色,每一种解读都是有意义的”。窗外,江城的灯火里,或许有无数读者还在手机上追更《红楼》,或许有学生在灯下写“黛玉葬花”的赏析,或许有匠人在琢磨红楼角色的服饰纹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能跨越时空,连接无数人的心灵。

这一晚,蓝星的文学界因为《红楼》的提名而沸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关注“女性群像”“古典生活”,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设立“古典文学专项基金”。而苏澈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他还要把《水浒传》《西游记》带到蓝星,让蓝星的古典文学,不再只有权谋,还有人情冷暖、烟火日常,还有那些被忽略的、却最动人的“小日子”。

第二天清晨,苏澈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动态,配着“金陵十二钗瓷偶”的合影和蓝星文学奖提名截图:“5亿点击,一个提名,不是终点,是更多人爱上古典文学的起点。感谢每一个为《红楼》感动的读者,感谢每一个为文化传承努力的人——文学的温度,能跨越领域,能温暖人心,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意义。”

动态发布后,评论区里满是跨越年龄、跨越国界的祝福:

- “奶奶今年70岁,每天都让我读《红楼》给她听,她说‘这才是女人该有的故事’!”

- “海外党已经开始学中文,就为了看原版《红楼》——太喜欢宝钗的通透,探春的果敢了!”

- “苏老师,您让我明白,古典文学不是老掉牙的古董,是能让我们读懂自己的镜子!”

苏澈关掉手机,看向窗外升起的太阳——新的一天开始了,《三国》电视剧还在拍摄,《红楼》还在连载,文化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知道,只要守住“真诚”与“敬畏”,就一定能让更多地球的经典,在蓝星绽放新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