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北伐失败,其实也没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嘛,至少他敢打,也吓了北魏一跳,只要能打,能有统一华夏之心,就还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对于刘宋来说,后果很严重,万一拓跋焘趁机南下,威胁建康,他就废了。
放眼一看,可用的人不多,于是想起来父亲刘裕的遗训,要用诸皇子去镇守边镇,突然觉得很有道理,一来皇子们去了边镇,京师就没人搅和了,二来上阵还得亲兄弟。
于是刘义隆开始调整战略部署,江夏王刘义恭,也是他最亲近的小弟弟,任南兖州刺史,督南兖六州军事,也给了待遇,开府仪同三司;
临川王刘义庆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刘义庆咱们得说说,荆州位于长江上游,那是江南的造反基地啊,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
这里土地辽阔,财物和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占到刘宋的一半。刘义庆不是皇子,是刘裕的侄子,算不上刘义隆的亲兄弟,怎么派他去了呢?
说来话长,刘义隆曾经被过继给了叔父刘道轨,刘义庆是另一个叔父刘道怜的儿子,也过继给了刘道轨,结果顶了刘义隆的继承权,致使刘义隆回归本家,可是兄弟俩关系特好,所以刘义隆才把这里托付给了他。
而且刘义庆这个王子特别有趣,品行极佳,聪慧异常,不喜欢争权夺利,就喜欢编书。《世说新语》 听说过吧?他是主编,开创了后世小品文和玄学故事的先河!
竟陵王刘义宣担任了中书监;衡阳王刘义季派去做了南徐州刺史。
这么一安排,刘义隆心是不慌了,也睡着觉了,可是,还是那个问题,事情都有两面性,他跟拓跋焘设置六镇一样都为王朝的后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说起拓跋焘他忙活什么呢?琢磨北燕呢!
拓跋焘不跟刘义隆置气,那是因为他想集中精力统一北方,所以灭胡夏,打柔然,接下来就是这个倒霉催的北燕了。
北燕是咋回事呢?就是慕容熙和小苻去世后,留下来的那个政权。
国君也在春秋更替,折腾得你死我活,现在的国君姓冯!
拓跋焘命太子拓跋晃录尚书事,坐镇京师,小太子才五岁。虽然柔然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可是还得防着点,又遣左仆射安原,建宁将军李青等屯兵漠南,防备柔然。
同时又派散骑常侍邓颖出使刘宋,跟刘义隆缓和关系。剩余小国一一安抚,意思很明确,我要打北燕,都老老实实的,谁也别给我捣乱!
燕石城太守李崇一看拓跋焘气势汹汹的来了,麻溜的,把十个郡拱手托给了拓跋焘,投降了!
北燕王也不能坐以待毙啊,遂派出数万精兵出城,迎战拓跋焘。
北魏昌黎公拓跋丘虎背熊腰,豹头环眼,猛将一枚,看见北燕军红了眼,长矛一挥,所向披靡,斩杀北燕一万多人。
北燕国尚书高绍一看这情况,跑吧,率领一万余家百姓,退守羌胡固。
拓跋焘亲自上场,一路狂追,高绍还想和拓跋焘试吧试吧,结果不出十回合,被拓跋焘斩于马下!拓跋焘看着他的尸体,叹了口气,道:“不过瘾!”
拓跋焘喜欢多路作战,而且将领都挺猛,与此同时,带方、建德、冀阳,全部攻克,各路军凯歌频传!
北燕尚书郭渊,见此情景,力劝北燕王冯弘:“别打了,议和吧。”
冯弘说:“两国之间在慕容垂时期就是死敌,怎么议和?”
郭渊满脸愁容,道:“少不得表示一下诚意,拓跋焘最喜和亲,您把女儿献出去吧,承诺永为北魏的藩属,实在不行,送太子去做人质吧。”
冯弘什么都舍得,就是舍不得儿子,皱着眉头道:“让我再考虑考虑。”
这边拓跋焘拿下和龙城,住进了慕容家的圣殿,想起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一代黄金家族,也禁不住感慨万千,都过去了,可惜无缘一见。
他把身边护驾的卫士都派去沙场冲锋陷阵,留在行宫的很少,也是艺高人胆大,毫无畏惧。
可是有一个人却特别担心,那就是花木兰,女人心思细腻,总觉得心惊肉跳,于是派了几名得力密探在和龙城,密切关注着拓跋焘的安全。
半夜有人冲进来,跪倒在地喊道:“不好了,花将军,朱之反了,密谋要行刺陛下!”
花木兰翻身而起,披挂上马,一边带人冲向和龙城,一边问详细情况。
原来是朱之睡了郡主以后,假装投降,此时见拓跋焘守卫稀薄,正是好时机,暗中联络南方降人,要突袭行宫,杀掉拓跋焘。
花木兰心急如焚,快马加鞭,跟随的将士更是玩命的奔跑!
朱之联络好刘宋降将毛之等人,本来说好的,夜半一起行动,然后奔后燕,回江南,没想到这些家伙临阵退缩,朱之气的火冒三丈,那我自己干!
于是带着人猫到半夜,直奔行宫,已经到了行宫门口,守卫不敌,眼见着就要杀将进去,突然来了一股生力军,花木兰带人赶到,从后掩杀,朱之人数不过百余人,哪里能敌花木兰的铁甲战将,见大势已去,跳墙逃走,直奔北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