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宏展开细看:
高闾写道:“《孙子兵法》云:兵力十倍才能包围、五倍才能进攻。
咱们一开始受曹虎诓骗,接应他而去,出兵本就不多,还把战线拉得老长,自然很难成事。
现在,陛下又想在淮南筑新城,加以守卫、招抚新近归附的南齐百姓,臣认为不妥。
当年世祖皇帝拓拔焘,带几十万大军南下,州郡尽降,就胜盱眙一座小城打不下来,最后撤军时未留一兵一卒。
如今寿阳、钟离、盱眙,这三个淮南重镇还在南齐手里,建新城留守,根本毫无意义。
兵少了守不住,兵多了粮草运不过去;大部队一走,留守的人肯定心慌,夏天河水上涨,又难救援。
南齐要是来打,守城的老弱对战生力军,心虚胆怯,最后新城肯定会丢、人肯定会被俘,白费力气。
如今天气说话间转暖,雨节马上来临,陛下不如学世祖皇帝拓拔焘先行撤军,咱把洛阳建好,攒实力、等机会,过后徐徐图之!”
拓拔宏攥着他的信,紧皱眉头,犹豫不决。
尚书令陆睿也看出了陛下去留难决,于是上书道:“长江天险,南齐难攻;江南又闷热多雨,咱们的士兵,夏天一到,易生瘟疫。
如今刚刚迁都,啥都没建好,文武百官跟露宿街头差不多。
现在又要打仗,又要建都,就算是圣王,也难两头兼顾。
军队在外打仗,民夫在洛阳干活,每天耗金成千上万,以疲惫之师攻打守城的敌人,根本赢不了。
陛下已经在淮南获得大胜,夺取了无数土地,招抚了几万民众,广布恩德,尽显仁爱,我觉得咱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今年春夏该歇兵止战了。
不如早点撤兵回洛阳,把根基打牢,等老百姓把洛阳建好,再派兵南征,到时候士兵精力充沛,战马膘肥体壮,肯定能赢。”
拓拔宏又召集群臣商量此事,道:“咱们是接着打,还是回去建设洛阳?”
众臣一听:“回军!建设洛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孝文帝点头道:“那就听大家的,回去以后,安心建都,撤军!”
此次南征,拓拔宏完成了战役意识转移,将重心从“武力拓土”转回“内部汉化”,如营建洛阳、巩固新都统治上,又将鲜卑贵族手中的兵权策略地收回手中,为长期汉化改革奠定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可以这么说,还是稳赚不赔的。
而萧鸾扛住了北魏“兵临江淮”的威慑,稳定了淮南防线,虽然失去了大片淮南国土,但是随着拓拔宏的撤军,这些地方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可以说,寸土未丢。
而且在抗击北魏的过程中,国内空前团结,萧鸾“废帝自立”的事情,突然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此次抗魏胜利,神奇的起到了凝聚了国内人心的作用,又因为“御敌成功”,强化了自身政权的合法性,缓解了内部统治压力。
还从没哪次战争,能获得这样双赢的结局,就这么神奇。
公元495年三月,拓跋宏定下方案:全军有序撤退,退回淮河北岸,不留一兵一卒,大家都要安全回家。
但是这都是军事机密,绝对不能让南齐知晓,于是拓拔宏诏令部下,依旧装模作样的在淮南修筑邵阳城!
南齐的崔慧景那是军事天才,他不修还好,一修反倒是心中了然了,这是在虚张声势,肯定要撤兵啊,目的是害怕自己随后追击吧?
他也挺通情达理,派遣部将张欣泰到邵阳城下与北魏交涉谈判,游说拓拔宏,使者见到了拓拔宏,直言不讳道:“陛下您想走,就走吧,我们肯定不随后追杀,您也别建城了,多麻烦啊,劳民伤财的……”
拓拔宏沉默不语,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使者最后极其诚恳道:“我们大帅说了,俩国交兵,情非得已,如能两厢情愿,罢兵休战,可真是求之不得,我们怎么还能阻止您返回国内呢,就是这个时机不好,要不,我们大帅,都安排人了护送你北归了……”
孝文帝听闻,问道:“你们大帅什么意思?”
“我们大帅的意思,从今天开始,双方休兵,绝不派兵滋扰,您安心部署,撤回本国吧!”
拓拔宏道:“那好吧,既然你们大帅一片诚意,那城我就不建了,兵我也不留了,朕即刻北撤!可是过后我这里有一万民工,要借道回国,朕许你们五百匹战马,你们肯放行否?回去问你们大帅,快些给朕答复!”
崔慧景一琢磨,所谓:“归师勿遏,若置之死地,反而后生。而且胜之不武,不胜徒丧前功;不如许之。”于是同意放这个人情给拓拔宏!
双方讲定,俩人整的挺好。
话虽然这样说,崔慧景通情达理,别的南齐将领谁知道是何心思?
拓拔宏可不敢掉以轻心,任命前将军杨播率3000步兵、500骑兵为后卫,在淮河南岸布阵,以防南军变卦,为大部队渡河争取时间。
自古兵不厌诈,北魏淮河渡过一半左右时,除了杨播,还有五个将领在南岸,不知哪里来的一支南齐军队,突然从水路而来,占据了河中之洲,舰船横亘,断绝了水路,南岸余下的北魏兵,顿时慌成一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