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赚钱是工作,修仙是生活 > 第52章 新农具

赚钱是工作,修仙是生活 第52章 新农具

作者:琨玉秋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6 21:57:52

参观结束时,月尘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礼物:《溪山清远图》丝织画,这是南宋夏圭的山水,用缂丝技法还原,一寸工时需三日。

《星月夜》刺绣版,梵高的名作,用掺针绣表现漩涡笔触,丝线分48色渐变。

犀皮漆文房四宝,漆器需要三冬四夏才能成胎,这套笔洗上的山水纹是天然形成的。

机关蝈蝈笼,转动底部铜片,竹编螳螂会挥臂捕蝉,这是失传七百年的墨家机关术。

紫砂壶茶具,壶身刻有《茶经》全文,胎体采用民国原矿紫泥,越用越润。

最后,月尘郑重递上油布靴:这双靴子用三蒸九煮法处理棉布,鞋底是千层布 天然橡胶复合设计。他轻敲鞋面,看,防水又透湿,适合欧洲多雨气候。鞋内暗藏艾草香囊,驱蚊保健。

伯纳特伯爵双手接过靴子,轻触鞋面流光溢彩的油光:这让我想起威尼斯穆拉诺岛的手工玻璃——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他抬头环视陈列室:这里不仅是农场,更是一座文明的博物馆。你们用双手延续着五千年智慧,而我们在欧洲常把传统锁在博物馆里。

月尘微笑:传统不是供人膜拜的遗迹,而是需要活态传承的基因。

伯纳特伯爵郑重收起礼物:我邀请您下月访问法国普罗旺斯,我们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农庄也保留着中世纪榨油坊和蒸馏工艺。

月尘点头:东西方的农耕文明,本就是同源的智慧长河。

电视台的报道:传统农耕的复兴

电视台的专题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镜头下,明月农场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田园画卷:

男耕女织:男人们操作着曲辕犁和人力水车,女人们则在织坊里穿梭织锦,刺绣。

自给自足:农场内,稻田、菜地、果园、养殖场、养蜂场、手工作坊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蛙声虫鸣,百鸟唱:没有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在田间回荡。

游客们被这古朴而宁静的景象深深吸引:

这简直就是古代的村落!太美了!

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的农村也是这样宁静祥和。

更有趣的是,一只苍鹰突然俯冲而下,精准地抓起一只田鼠,又迅速飞向云霄。这一幕被摄像机捕捉下来,成为报道中的亮点。

然而,报道也引发了一些专家的质疑:月尘的做法是在复制古代,这会阻碍农业的进步。

他拒绝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这是对生产力的倒退。

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小规模生产,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粮食的巨大需求。

面对这些质疑,月尘在一次采访中作出了回应。

月尘坐在织坊前,面对镜头,语气平和却坚定:

我复制的是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拒绝现代科技。

他解释道:我们使用传统农具,是因为它们更环保,更适合小规模精细化耕作。但我们也引入了太阳能灌溉系统和生物防治技术,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成果。

月尘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犀利:你们用的是现代的技术,但思维却是古代的制度。

他举例说:你们饮食分三六九等,叫别人吃化肥、农药种出来的高产粮食,自己却吃的是国外进口的无化肥、无农药,落后方式种植的高价粮。

这就是双标!月尘毫不客气地指出,你们一边享受着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一边却指责我们落后。

月尘继续说道:我们用几千年的传统稻种,打出了每亩九百斤大米。我们还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争取达到一千斤。

他嘲讽道:国外的有机粮、有机蔬菜水果,你们叫顶级,说人家先进。我们的有机农业,你们就叫阻碍进步,叫落后。

这完全是双标!月尘加重了语气,我们的有机粮,直接销售,5块钱一斤,人人都吃得起。而你们所谓的高端商品,不过是少数人的特权。

月尘最后指着镜头,语气坚定:明月农场是老子的,老子种什么粮食,用什么肥,怎么种,关你们鸟事!

他毫不留情地抨击那些质疑者:你们不去研究如何让杂交稻留种,如何让化肥不伤地,反而来指责我们落后。

去你妈的!月尘爆了句粗口,你们这些人,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根本不懂农业,更不懂农民。

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播放量迅速突破千万。月尘直率敢言的形象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时间推移,公众舆论逐渐转向支持月尘。

一位网友留言:月尘说得对!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少数人?有机食品应该是大众的福利,而不是奢侈品。

另一位消费者表示:我去过明月农场,那里的环境确实让人震撼。能看到苍鹰抓田鼠,说明生态真的很好。

媒体报道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游客暴增。明月农场不得不实行限流措施,每天只接待300名游客。

游客们可以体验传统农耕、手工织锦、古法酿酒等项目,亲身感受五千年农耕文明的魅力。

月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月农场的意义不在于证明哪种模式更优越,而在于展示多样性的可能。我们需要现代高效的农业,也需要传统生态的农业;需要为大多数人提供基本口粮,也需要为追求品质的消费者提供选择。

他最后总结:传统不是阻碍,傲慢才是。

晨露未散,明月农场的铁匠坊已传来金属锻打声。月尘站在工作台前,面前是半成品的新型犁具——五个犁头呈雁翅状排列,木质车轮代替了传统犁架,钢管支架泛着冷光。

传统曲辕犁用了上千年,月尘抚摸着犁臂上斑驳的包浆,但南方水田黏重,耕深总是不够。

他指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我们做了三次迭代——

第一次试验:月尘将传统犁的铸铁犁头改为锰钢锻造,增加入土角度,但发现整体重量达25公斤,黄牛拉起来仍显吃力。

第二次改进:他拆下木制犁架,改用无缝钢管焊接,犁架重量减轻40%。但测试时发现转弯半径过大,在梯田边缘容易侧翻。

第三次突破:月尘突发奇想,将自行车轮毂焊接在犁架两侧:看这三点支撑结构,轮毂轴承能自动调节平衡。

他拍着牛背笑道:老伙计,现在你拉的是牛拉版拖拉机了。

当第一架新型犁在试验田亮相时,农场工人们围成一圈窃窃私语:

这犁头怎么是歪的?

钢管会不会生锈?

月尘不答话,亲自套上牛具,坐上新增的座椅。随着黄牛迈步,犁头切入泥土,翻出深褐色的泥浪。

传统曲辕犁15公斤,月尘站在田埂上解说,新型犁全重10公斤,**省力三分之一。

他指着翻出的土层:看这深度——25厘米,比传统犁深5厘米。宽度也增加20%,一垄顶过去三垄。

更令人惊讶的是,月尘用三轮摩托车替代耕牛犁地:发动机轰鸣中,犁具在田间划出笔直的轨迹,效率竟比牛拉还高50%。

对于买不起机械的农户,月尘语气坚定,这比租联合收割机划算十倍。

与新型犁同期问世的,还有**改良版耧车。月尘拆解了宋代《王祯农书》插图中的传统耧车,将木制播种装置改为铝合金框架,排种器采用重力 离心力双作用原理。

传统耧车需要两人操作,月尘演示着新设备,现在只要转动手柄,种子就能均匀播撒。

他指着耧车底部的可调式排种盘:小麦、玉米、大豆,不同种子对应不同孔径,一机多用。

农场技术员老张试用了改良耧车后惊叹:以前每天最多播种5亩,现在轻松突破25亩!

月尘将新农具的3d打印模型和使用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引发农业圈震动:

小农户欢呼:终于不用全家借债买农机了!

农科院专家私信:能否提供设计图纸?我们想批量生产。

有机农业联盟发来合作邀约:我们需要适合生态农场的轻量化设备。

甚至连伯纳特伯爵也发来视频通话:月尘先生,这种设计太适合欧洲中小型农场了!我们普罗旺斯农庄愿意做欧洲代理。

面对铺天盖地的赞誉,月尘在农场例会上冷静分析:新农具只是传统智慧的升级,不是否定过去。他拆开新型犁的钢管接口:看这螺纹连接,灵感来自宋代榫卯的咬合原理。

月尘语气变得严肃:我们不能为了效率丢了可持续性——新型犁的犁头可以更换,钢管可回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塑料农机低70%。

夕阳西下,月尘站在试验田边,看着新型犁具在暮色中划出整齐的田垄。

我们计划在周边村庄建立农具共享站,他向助手说道,让更多小农户用上好工具。

他转身望向远处的手工作坊:下一步要改良水碓和风车,让粮食加工也实现半机械化。

助手迟疑:这样下去,会不会失去传统手工业的特色?

月尘微笑:传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就像这新犁——骨架是钢管,但核心还是老祖宗深耕细作的智慧。

远处,传来新型犁具的齿轮转动声,与暮色中的鸟鸣交织成新的田园交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