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灵魂互换之别样人生 > 第101章 七日之约: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写作突围

凌晨三点的书桌前,台灯把我的影子钉在墙上,像幅变形的剪影画。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突然变得刺眼,我盯着那行“继续写作,争取七天写完”的便签,突然抓起手机给编辑发了条消息:“下周五交稿,赌上这个月的咖啡钱。”消息发出的瞬间,窗外的梧桐叶正好落了一片在窗沿,像是时间按下的第一个秒表。

第一天:在废墟上重建地基

清晨七点被闹钟拽起来时,我发现自己趴在键盘上睡着了。word文档里散落着昨晚敲下的碎片:“第三章暴雨应该在便利店发生”“主角母亲的药瓶要出现三次”,最底下还有行乱码,大概是手肘压到键盘的杰作。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稿纸上割出条纹,突然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赶论文的日子——那时总觉得时间是海绵里的水,现在才明白,成年人的时间更像沙漏里的沙,每一粒都听得见落地的声响。

打开文档统计字数,字,距离目标还差字。这个数字像块冰坨堵在喉咙口,我冲进厨房灌了半瓶冷水,冰箱上的日历被红笔圈出的“7”字格外扎眼。突然想起上周和导师打电话时,他说“写作就像盖房子,先得知道承重墙在哪儿”。我把所有章节梗概摊在地板上,像玩拼图似的重新排列,当第三章的暴雨场景和第六章的医院戏产生隐秘的勾连时,后背突然沁出一层薄汗——原来那些卡壳的地方,早有暗线在等待连接。

中午煮泡面时发现鸡蛋过期了,将就着啃面包时刷到作家群的消息,有人说“日均八千字是生理极限”。我咬着面包笑出声,去年写长篇时日均五千都觉得要了命,现在却要挑战每天六千六。突然想起高中跑八百米,体育老师总说“把终点线拆成十个电线杆”,于是拿起马克笔在白纸上画了七条竖线,第一条旁边写着最后一条画了个笑脸。

傍晚时接到母亲的视频电话,她举着手机给我看新买的绿萝:“你爸说这植物好养活,就像你似的。”镜头扫过客厅时,我瞥见书架上摆着我五年前出版的第一本书,书脊都磨白了。挂了电话突然有股冲动,翻出那个积灰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当时的写作计划,同样标着七天期限,最后却拖了三个月。笔尖划过那页纸时,突然明白这次不一样——不是为了赶截稿日,而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真的驯服时间。

深夜改到第三章时,电脑突然蓝屏。我盯着漆黑的屏幕,听见自己心脏擂鼓般的声响。重启后发现自动保存停留在两小时前,那一刻真想把键盘砸了。但当我重新敲下那些字句时,却发现重写的段落比原来更锋利。窗外的月亮移到了树梢,我在便签上画了第一个勾,突然想起小时候集邮,每盖一个邮戳都觉得离远方又近了一步。

第二天:在裂缝里种出花来

被冻醒时发现空调停了,窗外飘着细雨,室温只有16度。裹着毛毯坐在书桌前,手指在键盘上发僵,像按在冰面上。打开文档看见新增的6842字,突然想起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的话:“所谓坚持,就是在不想动的时候挪动半步。”起身烧了壶热水,往杯子里扔了把枸杞,水汽模糊了眼镜片,倒让屏幕上的文字温柔了许多。

上午写到主角父亲的葬礼场景,眼泪突然砸在键盘上。那个总在凌晨五点起来修自行车的老人,那个把退休金偷偷塞给主角的老人,原来早就活在了我心里。三年前父亲走的时候,我连悼词都写不出来,现在却能用三千字描摹出葬礼上的每朵白菊。编辑发来消息:“这段有呼吸感。”我对着屏幕笑了笑,原来文字真的能打捞记忆。

中午外卖送来了份酸菜鱼,辣得直冒汗。边吃边刷短视频,看到个农村老太太在晒柿饼,竹匾里的柿饼像一个个小太阳。突然想起主角老家的柿饼树,赶紧在文档里加了段:“霜降后的柿饼最甜,奶奶总说,苦日子熬到最后,就像柿饼挂了霜。”手机突然弹出提醒,距离交稿还有120小时。把手机倒扣在桌上,觉得那些数字突然变成了奶奶的皱纹。

下午卡文时翻出收藏的老照片,看到十年前在报社实习时的工位。那时总把“记者要对时代保持敏感”挂在嘴边,现在却在虚构的故事里寻找真实。突然明白,无论写什么,终究是在写人的处境。给大学同学发消息:“还记得当年蹲点暗访的日子吗?”他回:“你现在写的故事,不就是当年没写完的稿子?”窗外的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在地板上投下块光斑,像块没吃完的饼干。

傍晚出去买咖啡,发现常去的那家店关门了,贴在玻璃上的通知写着“因店主待产停业”。站在街角突然想起主角便利店的老板娘,那个总在收银台织毛衣的孕妇。转身去了另一家店,买了杯最苦的美式,喝到一半看见个穿校服的姑娘在笔记本上写作业,笔杆上挂着的钥匙扣,和主角高中时的一模一样。原来生活总在悄悄给灵感喂料。

晚上改稿时发现个致命漏洞:主角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城市。对着地图研究了三个小时,终于找到趟凌晨三点的绿皮火车,刚好能衔接两个场景。想起小时候坐绿皮火车的经历,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像首催眠曲,车厢里的泡面味、汗味、小孩的哭声,原来早就成了写作的素材。抬头看了眼时间,凌晨一点,新增字数已经过万,在第二条竖线旁边画勾时,铅笔芯突然断了。

第三天:让文字长出翅膀

清晨被鸟叫声吵醒,拉开窗帘发现楼下的玉兰开了。淡紫色的花瓣上还挂着露水,像刚哭过的眼睛。突然想起主角第一次约会时,给女孩送的就是玉兰花。赶紧在文档里加了句:“花瓣落在她发间时,他突然觉得,春天是从她睫毛上开始的。”空气里飘着花香,连键盘声都轻快了许多。

上午写主角和初恋分手的戏,突然想起大学时的分手电话。那个在雪地里站了两个小时的自己,那个把情书撕碎扔进下水道的自己,原来一直没走远。写到“她转身时围巾掉了,他捡起来却没敢喊住她”,突然听见楼下有人喊“等一下”,探头看见个男孩在追公交车,手里攥着条粉色围巾。生活永远比剧本更鲜活。

中午煮了碗阳春面,放了把青菜两个蛋。边吃边看之前的读者评论,有人说“你的主角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我的执念。给心理医生发消息:“写作是不是种自我疗愈?”她回:“当你能客观看待笔下人物的痛苦时,自己的伤口也在结痂。”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面条的热气混着眼泪,倒让汤面更鲜了。

下午整理素材时,翻到去年采访的自闭症儿童家长。那个母亲说:“孩子总说,世界太吵了,他想找个安静的角落。”突然给主角加了个自闭症表弟,那个总在便利店角落看书的男孩,成了打通主角心结的钥匙。编辑发来语音:“这个角色立住了,像根定海神针。”耳机里还放着采访录音,那个母亲的声音突然和主角母亲重合了,原来所有的母亲都一样。

傍晚去公园散步,看到群老太太在跳广场舞,领头的阿姨动作特别有劲儿。突然想起主角的奶奶,那个70岁还在小区开杂货铺的老太太。坐在长椅上写了段奶奶教主角算账的戏:“一五一十,二五一十,做生意就得明明白白,做人也一样。”有个遛狗的大爷凑过来看:“姑娘写啥呢?这么入迷。”把手机给他看,他笑了:“这老太太,跟我家老婆子一个样。”

晚上写得兴起,忘了时间。直到胃饿得抽痛,才发现已经凌晨两点。煮了袋速冻饺子,边吃边数字数,已经突破字了。站在窗前伸懒腰,看见对面楼还有几家亮着灯,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在黑夜里和文字较劲。给台灯换了个灯泡,突然觉得这光比白天的太阳更可靠,至少它只照亮我和我的故事。第三条勾画得特别用力,纸都戳破了个小洞。

第四天:在疲惫里开出路来

醒来时发现自己在沙发上睡着了,盖着件去年的旧大衣。脖子僵得像块木头,摸过手机一看,已经上午九点了。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爬起来开电脑,屏幕上的字数停留在,离今天的目标还差5000多。冲进卫生间用冷水洗脸,镜子里的人眼窝深陷,下巴上冒出了胡茬,倒有几分像主角落魄时的样子。

上午写得特别艰难,每个字都像从石头里挤出来的。盯着屏幕上的“主角在便利店遇到老同学”,半天写不出下一句。索性关了文档,翻出毕业照。那个总考年级第一的班长,现在在朋友圈卖保险;那个说要当画家的女生,成了中学美术老师。原来生活的剧本,比我写的曲折多了。重新打开文档,写下:“他看着穿西装的老同学,突然发现,大家都在和生活讨价还价。”

中午没吃饭,泡了杯蛋白粉。喝到一半想起主角总在便利店吃加热的便当,赶紧加了段便当的描写:“宫保鸡丁的酱汁渗进米饭里,微波炉转完后,香气能盖过便利店所有的味道。”突然觉得饿了,翻遍冰箱找到袋饼干,咬下去的时候发现已经受潮了。原来连食物都在提醒我,有些东西不能等。

下午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是去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翻开扉页,发现当时写的序里有句:“写作是场孤独的修行。”现在才明白,孤独里也有同伴——那些活在文字里的人,那些在深夜读故事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