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庄的铁匠铺外,临时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棚下堆着陶罐、粗布、硝土和木炭——这是宋阳专门为周家庄、张家坳等盟友准备的“技术教学点”。周老爷带着周福和两个庄丁,张家坳的里正领着一个懂点铁匠活的青壮,早早地就到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麻纸和炭笔,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几分拘谨。
宋阳站在棚子中央,身边跟着吴硝石,手里拿着一小袋初级颗粒火药,开门见山道:“周叔、张里正,今天叫你们来,是要把造‘震天雷’的法子教给你们——清军快到了,光靠咱们宋家庄守不住,得让大家都有能防身的家伙。但丑话说在前面,我教的是简易法子,够用,却不是咱们庄里最厉害的。”
周老爷连忙点头:“宋小哥放心,我们懂——这是你们宋家庄的保命本事,能教我们点皮毛,让我们能护着庄民,就已经感激不尽了。”
吴硝石拿起桌上的硝土、硫磺和木炭,按比例摆开:“这是造火药的料,比例是硝七、硫二、炭一,都是粗料,不用提纯太细,磨成粉后加少量米汤,搓成小米粒大的颗粒,晾干就行——这是初级的颗粒火药,威力比普通粉末药强些,却比不上咱们庄里用的。”他一边说,一边演示搓颗粒的手法,周福和张家坳的青壮赶紧记在麻纸上,时不时提问:“米汤加多少合适?”“晾干要多久,晒太阳行吗?”
“米汤能把粉粘成团就行,别太稀;晾干得阴干,不能晒,晒了容易炸。”吴硝石耐心解释,又拿起一个陶罐:“震天雷就用这种厚陶罐,装火药到七分满,插三尺长的浸油麻绳当引信,用蜡封好口——记住,别装太满,满了容易炸手;引信一定要浸油,不然烧得太快,扔不出去就炸了。”
李铁锤则在一旁演示陶罐的加固:“陶罐外面用粗布裹两层,再用麻绳缠紧,既能防摔,炸的时候也能让碎片飞得更远些。你们回去后,先找废陶罐试试,别用新罐,万一炸了不心疼。”
周老爷看着吴硝石手里的初级火药,忍不住问:“宋小哥,你们庄里的震天雷威力更大,是不是因为火药更纯?”宋阳不置可否,只是笑着道:“周叔,提纯火药是个精细活,要耗大量山泉水,还得反复过滤,你们庄里没这条件,就算教了也做不来。先把这简易的学会,能炸退清军的散兵就行——真遇到大队人马,还是得靠咱们几家联手,用震天雷守山口。”
他这话半真半假——核心的提纯技术和“硝七三、硫一五、炭一五”的最佳配比,他绝不会透露。那是宋家庄的底牌,一旦盟友掌握了完整技术,不仅可能失控,更怕被清军俘虏后泄露。所以他只给了“能用却不强”的配方,既让盟友有自保能力,又保持了宋家庄的技术优势。
教学结束后,周老爷捧着记满字的麻纸,对着宋阳深深一揖:“宋小哥,大恩不言谢!我回去就按你教的法子造,造好后先在庄里试爆,等清军来了,一定守好黑松岭的西坡,和你们呼应!”张家坳的里正也跟着道谢,小心翼翼地把吴硝石演示用的陶罐和火药样品包好,仿佛捧着宝贝。
送走盟友,宋阳立刻转身去了庄西的山洞——那里的火药作坊,才是技术保密的核心地带。刚到洞口,就看到两个护庄队员背着劲弩站岗,腰间挂着宋阳特意制作的木牌,见了宋阳,齐声喊:“小哥!”
“今天有没有人靠近?”宋阳问。“没有!除了吴叔和李叔,谁都没靠近过,连送水的都是指定的庄民,在洞口就交接了。”队员回答。宋阳点点头,走进山洞——里面已经按他的要求,分成了“研磨区”“混合区”“组装区”三个隔间,每个隔间都有护庄队员看守,彼此之间用布帘隔开,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具体操作。
研磨区里,两个学徒正埋头磨木炭,他们只知道要把木炭磨成细粉,却不知道这些粉末会和什么混合;混合区里,吴硝石亲自操作,他面前的陶盆里,是用空间泉水提纯过的高纯度硝石和硫磺,只有他和宋阳知道具体比例;组装区里,李铁锤带着人给铁壳装火药,引信的长度和蜡封的手法,都是宋阳亲自教的,队员们只负责按步骤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吴叔,提纯的硝石和硫磺都锁好了吗?”宋阳问。吴硝石指了指角落的铁箱:“都锁好了,钥匙就我和你有。今天教他们的粗料,我单独放在了外面的陶瓮里,和提纯料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会弄混。”
宋阳又走到组装区,看着地上的铁壳震天雷,叮嘱李铁锤:“铁壳的厚度和装药量,一定要按我给的尺寸来,不能多装也不能少装——这些是给护庄队用的,绝不能流出去一个,就算是盟友问,也说‘铁料不够,只够自己用’。”
李铁锤点点头:“放心吧小哥,我每天都数一遍,少一个都能查出来。之前给王县令的那枚样品,是特意做的薄壳,装药量也少,就算他拆开看,也学不到咱们的真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