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攻与黄金台效应
接连成功并购韩、赵,大秦集团的“战国市场”占有率飙升,品牌威慑力达到顶点。董事会主席嬴政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并购团队加快进度,力争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全面垄断”的OKR。
下一个摆在面前的是魏国股份有限公司和楚国集团。
这两个“竞对”情况迥异,需要采取不同的并购策略。
魏国:技术型小公司的末路
魏国,曾经是战国初期的霸主,拥有最早进行变法(企业改革)的明星CEO李悝和吴起,旗下“魏武卒”产品更是闻名遐迩。但时过境迁,到了战国末年,魏国已沦为夹在秦、齐、楚之间的“技术型小公司”,虽然还保留着一些核心技术(如大梁城的城防设计),但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管理层(魏王假)昏聩,战略摇摆不定。
对付这种体量不大但有点“技术底蕴”的公司,嬴政的指示是:“速战速决,重点获取其核心技术资产(城池、人才、典籍),避免节外生枝。”
项目经理王贲(王翦之子,新生代并购专家)领命出征。兵临魏国都城大梁城下,王贲发现这是一块硬骨头。大梁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强攻成本太高。
“硬并购不行,就进行‘策略性并购’。”王贲勘察地形后,注意到了流经大梁的黄河(当时称河水)。一个大胆的“资本运作”方案在他脑中形成——水攻。
这相当于利用自然力量(洪水),对目标公司的“核心资产”(大梁城)进行“流动性冲击”(水淹),迫使对方董事会(魏王)接受苛刻的并购条件。
王贲调动大量“工程部门”(士兵),开挖渠道,引黄河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垣崩塌,魏王假被迫出降。魏国株式会社正式被大秦集团收购。
在清点资产时,秦军特别注重收集魏国的律法典籍、水利工程图纸(魏国地处中原,水利技术发达)等“技术文档”。嬴政得知后,批示:“魏之《法经》颇有可取之处,交由李斯团队参考,融入我大秦集团新版《员工手册》(秦律)。”
楚国:老牌巨头的艰难消化
相比于魏国,楚国集团则是个庞然大物。地广人众,文化独特,地方势力(贵族)盘根错节,属于典型的“家族式管理的老牌巨头”。虽然近期管理层(楚王负刍)能力欠佳,公司战略混乱,但体量在那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最初,嬴政低估了并购楚国的难度。他轻信了年轻气盛的将领李信的话,认为只需二十万“并购资金”(兵力)就能搞定。结果,李信团队在楚国遭遇了激烈的“反收购抵抗”(项燕反击),并购失败,血本无归。
这是嬴政上任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投资失利”。他深感懊恼,亲自前往老将王翦的府上“三顾茅庐”,请这位金牌项目经理再次出山。
王翦提出了苛刻的“项目预算”:非六十万兵力不可。这几乎掏空了大秦集团的“流动资金”。嬴政一咬牙,批了!同时,王翦在出征前,不断向嬴政索要田宅美器,摆出一副贪图享受、毫无野心的样子,这是一种高超的“风险管理”策略,旨在消除老板的猜忌,确保项目能获得持续的资源支持。
王翦的并购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深知并购这种文化差异巨大的老牌巨头,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他采取“堡垒战术”,不急于进行“恶意收购”(决战),而是不断建设“前沿据点”(营垒),压缩楚国的市场空间,消耗其“现金流”(国力),同时进行“文化渗透”(散布秦法优越论),瓦解其员工(军民)斗志。
这就是一场消耗战,比拼的是双方的“资本耐力”(国力)。显然,拥有关中、巴蜀两大“现金流生产基地”的大秦集团更胜一筹。楚军求战不得,士气日益低落。最终,王翦抓住战机,一举击溃楚军主力,并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并购楚国后,整合的难度远超韩赵魏。王翦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策略,对楚地原有的部分“业务模式”(风俗)予以一定程度的保留,避免激起强烈的“企业文化冲突”。同时,大量迁徙楚国贵族到关中,相当于将原公司的“核心管理层”进行“异地安置”,削弱其地方影响力。
在验收楚宫时,来自南方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让嬴政的特派员大开眼界:“楚人好巫鬼,这宫殿建得跟神仙洞府似的,层台累榭,气势恢宏!就是采光不太好……记下来,这种神秘主义风格,或许可以在未来的离宫别苑中借鉴一二。”
跨时空吐槽时间:
宋仁宗赵祯: 文景二位老祖宗看看!看看!这才叫花钱如流水!六十万大军啊!这得多少粮饷!朕要是有这钱,够给天下百姓减多少赋税!(羡慕嫉妒恨)
汉景帝刘启:仁宗小子说得对!打仗就是烧钱!还是我爹(文帝)和我这种“抠门”经营模式好,攒下家底才是硬道理。@汉武帝刘彻,你个败家子学着点!
汉武帝刘彻:(不服气)@汉景帝刘启 爹!没有您二位的积累,我能放开手脚开疆拓土吗?格局要打开!像政哥这样,该投入时就得大手笔投入!你看他后来修长城、驰道、阿房宫……那才叫大场面!(隐隐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嬴政此时正志得意满,楚地的广袤疆域并入版图,意味着统一大业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看着只剩下燕、齐两国的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超级托拉斯”诞生的曙光。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帝王串串烧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