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公旦这位“金牌职业经理人”的强力护航下,大周集团顺利度过了董事长交替的危机期。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在叔父的辅佐和熏陶下,也逐渐成长为一名熟悉公司章程、认同企业文化的合格管理者。
当周公旦还政之后,周成王正式亲政。不久后,成王去世,其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
成王和康王在位期间,西周集团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史称“成康之治”。
【跨时空吐槽会议室】
汉文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朕心向往之。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亦是如此!只可惜后来……唉。
宋仁宗:仁政之道,在于守成。这二位董事长,颇得其中三昧。
乾隆:盛世?那得看文治武功!不过能躺赢,也是福气。
这个时代的特点,如果用现代企业管理角度来解读,那就是:
前期强力推行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周礼),开始进入收获期,释放出巨大的“管理红利”。
具体表现为:
1. 流程化运作: 各级“管理人员”(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都已经习惯了《周礼》规定的行为准则和办事流程。祭祀、朝觐、宴饮、婚丧嫁娶等都有章可循,大大减少了内部摩擦和决策成本。大家按部就班,各司其职。
2. 价值观认同: “敬天保民”、“以德服人”等集团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诸侯们普遍认可周天子的“共主”地位,按时述职纳贡,遵守集团规定,内部团结稳定。企业文化成了最强的凝聚力。
3. 品牌效应显着: “大周”这个品牌在已知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周边的“竞争对手”(蛮夷部落)大多望风归附,或者不敢轻易挑衅。集团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中。
4. 业绩稳定增长: 天下安宁,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分公司”(诸侯国)经营状况良好,上交总部的“利润”(贡赋)源源不断,总部国库充盈。史载“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意思是社会治安好到刑罚搁置了四十多年没用,堪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职场环境。
作为集团董事长的成王和康王,在这个阶段反而显得有些“佛系”和“存在感不强”。他们不需要像祖父姬发那样日夜奔忙地“创业”,也不需要像叔祖父周公旦那样劳心劳力地“维稳”。
他们更像是“守成之君”,主要工作就是:
· 扮演好象征角色: 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主持好各类国家级仪式(祭祀、典礼),当好集团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 维持体系运转: 按时接受诸侯朝觐,处理一些日常政务(相当于批阅各部门报告),确保整个官僚体系和企业文化体系正常运转。
· 享受分红: 嗯,这是董事长应得的。
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说是“躺赢”了。他们享受的是创始人武王和顶级经理人周公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建立的成熟体系所带来的红利。
朝廷之上,一片和谐。诸侯之间,虽有小的摩擦,但基本都能在集团框架内通过“仲裁”解决,很少需要总部动用“武力制裁”。
周康王去世时,甚至搞了一个超级豪华的葬礼,陪葬品极多,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咱不差钱!集团效益就是这么好!
然而,危机往往孕育在极致的稳定和繁荣之中。
长期的和平与宽松的管理,也让一些“分公司”逐渐坐大,实力悄然增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严格而繁琐的“企业文化”(周礼),在代代相传中,也逐渐变得僵化和形式主义,失去了最初凝聚人心的力量。
总部的权威,在温水煮青蛙中,被一点点侵蚀。
“成康之治”就像一家大型企业经历了创业初期的混乱和整合后,进入了一段稳定增长的平台期。一切都很好,但创新的活力似乎在减弱,官僚气息在加重。所有人都习惯了按流程办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流程。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内部出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试图打破所有流程的“奇葩”董事长时,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又能经受住多大的冲击呢?
盛世之下,暗流悄然涌动。但至少在这一卷的最后,大周集团依旧看起来固若金汤,欣欣向荣。姬发和周公旦若是看到这番景象,想必会感到无比欣慰吧。
---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帝王串串烧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