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狩之后,舜的身体状况明显下滑,更多时间卧病在床。权力的转移进入快车道,但最后一道程序——“征询四方意见”,仍需完成。
于是,一场空前规模(也是最后规模)的“民意考察”开始了。皋陶和伯益作为禹的左右手,负责具体执行。
他们派出使者,前往各个部落、氏族,名义上是“询访贤能”,询问“谁可继盟主之位”。但使者们带去的,往往不仅是问题,还有隐晦的承诺、潜在的威胁以及关于禹如日中天权势的描述。
一些偏远的小部落首领,战战兢兢地接待了来自联盟中心的使者,听着使者侃侃而谈禹的功绩与威望,小心翼翼地问:“那……除了司空,还有其他贤人可选吗?”
使者面露惊讶:“哦?首领您竟还知道比司空更贤明的人?不知是哪位?我等正好前去拜访请教!”语气恭敬,眼神却锐利如刀。
那小首领顿时冷汗就下来了,连忙摆手:“不敢不敢!是在下孤陋寡闻了!司空大人功高盖世,自然是唯一人选!我等小部落,唯联盟马首是瞻!”
使者满意地点点头,记录在案。
对于一些实力较强、或许还有些别样心思的大部落,使者的策略则更灵活。或许以联盟未来的资源倾斜,或暗示不合作的后果(比如在贡赋分配、猎场划分上可能会遇到“麻烦”),或通过已经投靠禹的相邻部落进行施压。
伯益甚至亲自跑了几处重要的、曾在他掌管山林畜牧时打过交道的部落,利用旧日情分和现实利益,软硬兼施。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剧本早已写好,角色各就各位,只等最后落幕。
消息不断汇集到蒲坂。皋陶将“民意”整理成册,向舜和各方首领汇报:“东至旸谷,西至昧谷,南交北幽,各方首领、民众,无不称颂司空禹之功德,推举其继盟主之位,此乃天下民心所向。”
卧病在床的舜,听着皋陶朗声宣读那长长的、几乎一边倒的“民意报告”,缓缓闭上了眼睛。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形式,但他也必须走完这最后一步。
“既然如此……那便,准备仪式吧。”他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一丝解脱。
【跨时空吐槽互动】
王莽(再次跳出来): 看看!看看!这才是标准的“民意”操作流程!朕当年也是这么干的!为什么后世史书就说我篡位?@司马迁 太史公!你出来说说!是不是双标!
司马迁(疑似匿名用户): 史料记载,自有公论。王巨君之事,岂可与大禹相提并论?
曹丕(幽幽道): 禅让嘛,不就是那么回事儿?‘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汉献帝 陛下,您说呢?
汉献帝: ……(已退出群聊)
某现代舆情分析员: 这波民意引导堪称教科书级别!精准推送(使者谈话),把控关键节点(大部落),营造压倒性优势(报告),最终实现合规化操作(舜点头)。上古时代的pR高手啊!
禹(本尊): 民意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顺势而为,非强求也。(测量水位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