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大会的激情过后,面对的是日复一日、具体而微的艰苦劳作。
禹将团队进行了分工:
· 勘察小队: 由伯益带领,包括几名身手敏捷的猎人和学徒。负责前期探路,标记路线,识别地质风险,顺便寻找食物来源。相当于“项目前期勘探与风险评估组”。
· 工程大队: 由禹亲自负责,几位老河工作为技术指导,带领主要民夫进行挖掘、清淤、筑坡等作业。这是“项目施工主力军”。
· 后勤保障部: 由后稷总领,负责粮食的种植、采集、分配,工具的维护、打造和发放,营地的管理,伤病员的简单照料。这是“项目的hR 财务 行政 食堂”。
· 工具研发组: 由那个年轻工匠(名叫“垂”)牵头,根据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改进和发明新工具。比如把木耒的头包上铜皮更耐用,设计出更适合挖泥的簸箕等。这是“项目的研发中心(R&d)”。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很快,团队成员,尤其是工程大队的民夫们,开始私下吐槽起来。
原因无他,就是他们的总负责人禹,实在太“较真”了!
他完全不像以前工头那样,大致指个方向就让大家拼命挖。他要求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他事先画好的标记来。
“停!这里深度还不够!再下挖半臂!”禹跳下泥坑,用手臂当尺子,亲自测量。 “这块石头不能随便扔旁边!会影响水流!搬到那边指定的石料堆去!” “这段河岸的坡度不对!太陡了容易塌!过来几个人,跟我一起把它修缓一些!” “工具坏了不要勉强用!去找垂登记更换!安全第一!”
他几乎泡在泥水里,眼睛像尺子,脑子像算盘,时刻计算着土方量、坡度、深度。民夫们累得腰酸背痛,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他却总是要求“再来一点”、“再修整一下”。
休息时,大家聚在一起啃干粮,忍不住抱怨:
“我的娘诶,禹大人这要求也太细了!挖个泥沟而已,比大姑娘绣花还仔细!”
“就是!差不多得了呗!反正水过来自己也会冲……”
“我看啊,老大是比他爹鲧总看起来靠谱,知道不能蛮干,可这也未免太……太较真了!累死个人!”
“嘘!小点声!让老大听见又得给我们上课讲什么‘水力学’、‘土力学’了……听不懂啊!”
但也有细心的人发现不同:
“哎,你们发现没?虽然累点,但按老大说的做,挖出来的河道就是看着顺溜,结实!不像以前,老返工。”
“还有,工具坏了真给换!后稷大人那边伙食也确实没克扣,虽然没啥油水,但能吃饱!”
“伯益大人昨天还搞回来一头獐子呢!晚上能开荤了!”
抱怨归抱怨,但团队的氛围在悄然改变。禹的“较真”虽然让大家一时叫苦,却建立了一种“质量第一”的工程文化,减少了无用功和安全隐患。而后勤的保障,又让大家有了坚持下去的物质基础。
伯益的勘察小队经常能带回一些野味,改善伙食。后稷甚至在营地旁边开辟了一小片菜地,种上些生长快的野菜。禹有时也会在休息时,亲自给大家烤鱼,虽然手艺一般,但这份同甘共苦的态度,让大家觉得这个“较真”的老大,似乎又不那么讨厌了。
【跨时空吐槽互动】
质量总监(qA): “泪流满面!终于遇到知音了!禹总这才是质量管理的祖师爷!标准明确(深度、坡度)、过程控制(亲自测量)、持续改进(工具研发)、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上古ISo9001认证有望!”
一线员工: “老板,进度压力大啊!KpI考核能不能别那么细?差不多行了!(狗头保命)”
项目经理: “细节决定成败!禹总深谙此道。前期严格把控,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这才是真正的效率!虽然短期看似乎慢了,长期看绝对是快的。”
美食记者: “工地伙食报道:主食-粟米粥\/馍,蛋白质-伯益野获(不稳定),维生素-后稷野菜(少量)。建议:开发泥鳅、河蚌等稳定蛋白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