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六月。
这一日,群臣列班,皇帝高坐。
王德迈步上前,刚要宣布早朝开始,一名小太监便急匆匆的跑了进来。
他打眼一看,发现这冒冒失失的家伙竟然是他颇为看好的吴三桂。
原本这小家伙只知自己姓吴,并没有名字。
后来他偶然一次从对方口中听到了这个名字,便索性让他认下了这个名字。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名字还不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名字是出自那位程公子之口。
所谓关系、背景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陛下,卫国公捷报。”
吴三桂一开口,众人便齐刷刷朝着殿外看来。
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这位小公公的身后还跟着一名信使。
“进来。”
李世民轻声开口。
吴三桂赶忙示意身后信使入了殿中,而他自己则是又本分的候在了殿外。
看着这一幕,王德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拜见陛下!”
信使恭敬行礼后,赶忙将腰间的竹筒交给了王德。
“免礼。”李世民微微颔首:“下去领赏吧。”
“谢陛下。”
信使退出大殿,吴三桂便领着其去领赏了。
待信使离开,众臣的目光便落在了王德手中的信笺上。
“陛下,火漆完好,暗印无误。”
王德将信笺递来,李世民拆开后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一时间,整座大殿中鸦雀无声。
只能偶尔听到响起的翻纸声音。
随着李世民一页一页的看去,他脸上的笑容也是越来越盛。
直到看完最后一页。
“好!好!”
李世民大笑着,一连道了两声好。
众臣见状,便知道卫国公定然是大获全胜了。
便齐齐拱手拜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世民放下信笺,突然站起身来,一脸郑重的看向殿中众臣。
“诸位爱卿,我大唐战兵历时五月,击溃吐谷浑大军,斩其王,俘其子,大获全胜!”
铿锵的声音落下,殿内顿时响起了争相叫好声。
“干的漂亮!这该死的吐谷浑看他还敢不敢跳了!”
“左右逢源妄想一鱼两吃,早就该灭了!”
“唉!唯一有点可惜的是让慕容伏允那跳梁小丑死了,若是能将其押回长安来就好了,本官还想当面问问他,是怎么敢扣押我大唐使者的。”
“这位大人说的是啊,卫国公怎么就......”
听着大臣七嘴八舌的声音,李世民则一脸笑意的坐回了龙椅。
心情别提多么舒畅了。
吐谷浑这些年来在大唐面前反复横跳,真是把他恶心坏了。
如今看他还敢不敢跳了!
“陛下,可否容臣等一观卫国公的捷报?”
待殿中众臣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一名大臣突然出声道。
虽然已经知道了吐谷浑的结局,但是他们还是想详细看看卫国公是如何做到的。
“王德,给诸位爱卿念一下捷报。”
李世民笑着将手中的捷报递给了一旁的王德。
后者接过后便朗声诵读了起来。
“臣李靖,率北路军先于曼头山大破吐谷浑大军,休整三日后,率军追击至积石山,从左右两翼包夹伏允之子以及吐谷浑天柱王。”
“伏允之子慕容顺见大势已去,遂杀权臣天柱王,带领残军降唐。”
“翌日,南路军来报,侯君集、李道宗二位将军已于乌海大破慕容伏允精锐,斩其名王,慕容伏允仅率千余骑逃至突伦川,后被我大唐骑兵追上,慕容伏允伏剑自杀。”
李靖的奏报写的并没有多么的惊心动魄。
但众臣却是知道,这份大胜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单说那南路军的卧冰饮雪,便是九死一生。
至于其他艰险,更是不用多提了。
不过所幸,还是他们大唐胜了。
而就在众人还沉浸在大胜吐谷浑的喜悦中时,刚刚离开不久的吴三桂却又去而复返。
“陛下,蜀王殿下来信。”
吴三桂迈入殿中,高声打断了众人。
唰!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众臣猛地扭头看来。
蜀王殿下正在草原建城,众人都是知道的。
这几个月来,长安的粮草是源源不断的朝着草原而去,其中一大半其实都用在了建城之上。
如今这蜀王殿下发来信笺,难不成这新城已经建好了?
但是,这可能吗?
从卢国公等人出发到如今,也就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
他程处弼等人就算征召了十万民夫,这点时间恐怕都不够修完四面城墙吧?
“呈上来。”
王德赶忙快步而去,来到了吴三桂面前。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对方竟然递来了一个包袱。
王德狐疑的看着对方,满脸的问号。
你搞什么?
我要信笺,你给我一个包袱是啥意思?
让陛下亲自拆吗?
吴三桂苦着脸道:“蜀王护卫说,临行前殿下亲**待了,这包袱只能由陛下亲自打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