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共同体的“技术交流小组”如期抵达新望京空港。小组由十二名成员组成,领队是一位名叫“分析师凯伦”的雌雄莫辨的个体,同样保持着那种完美却缺乏生气的仪态。他们乘坐的小型穿梭机其科技含量让负责接待的联邦工程师暗自咋舌——它降落时几乎没有任何能量波动,仿佛只是从一层空间滑入另一层。
欢迎仪式盛大而克制。悬浮在云端的宴会厅流光溢彩,联邦高层几乎尽数出席。凯伦小组的成员举止无可挑剔,他们对晨曦文明的建筑艺术、生态科技表示出适度的赞赏,言辞礼貌,知识渊博,能就任何技术细节进行深入探讨。
然而,在这片和谐的表象下,无形的交锋早已开始。
“逻各斯之芽”构建的信息防御网络监测到,凯伦小组的成员在交谈时,其生物电场与信息场始终保持着一种极高频的、加密的内部通讯,内容无法破译,但其波动模式显示出高度的协同性与目的性。他们看似随意的提问,往往精准地指向联邦科技树中与“心核”能量应用、意识上传技术、以及“逻各斯之芽”信息处理模式相关的关键节点。
艾琳娜坐镇信息监控中心,脸色凝重:“他们在进行高强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远超我们的常规扫描。他们在试图反向推导我们的技术路径和……力量来源。”
赵卫国穿着笔挺的元帅礼服,端着酒杯,看似在与一位共同体成员闲聊星际航行见闻,实则肌肉紧绷,如同蓄势待发的猎豹。他能感觉到,这些看似温和的“学者”身上,散发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近乎本能的战术评估意识,他们的目光扫过宴会厅的安保布置、与会高层的身体语言,甚至窗外悬浮的防御平台时,都带着一种冰冷的计算意味。
“妈的,说是交流,骨子里还是侦察兵那一套。”他在加密频道里对陈峰和林晚低语。
林晚作为元老,并未出席宴会,而是在幕后统筹。她通过遍布会场的微观传感器,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保持冷静,按计划进行。陈峰,你那边准备好了吗?”
陈峰的回应直接在她意识中响起:“他们已经‘看’到我了。”
就在刚才,一位共同体成员“无意间”问起了陈峰的存在形式,表示出对“意识与规则融合”这一概念的极大“学术兴趣”。几乎在他问出问题的瞬间,一股极其隐蔽、却带着强烈解析意图的特殊感应波束,如同无形的触须,试图穿透层层空间,探向远方的“心核”山脉。
这股波束在触及“心核”外围陈峰预设的信息屏障时,被柔和而坚定地阻挡、偏折了。但就在那接触的瞬间,陈峰清晰地感知到,波束中蕴含的技术,与百年前“桥梁”飞船的信息渗透方式,有着同源的冰冷逻辑,只是更加精妙、更加难以察觉。
“他们确实与那个古老文明有关,”陈峰将这一发现同步给核心层,“而且,他们对‘心核’力量的渴望……或者说警惕,远超表面态度。”
宴会接近尾声,凯伦代表小组向执政官表达了感谢,并再次“礼貌而坚定”地提出,希望明日能正式开始“学术交流”,特别是希望能获得与“逻各斯之芽”进行直接信息交互的许可,以及……再次请求拜访“心核”区域,进行“非接触性的远距离能量场观测”。
“对于‘文明守护之灵’陈峰阁下的独特存在,我们共同体内部也存在不同学派的观点,”凯伦的语气依旧平和,但话语中的压力清晰可感,“一次正式的、公开的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 mutual understanding(相互理解)。这符合共同体的‘透明化接触原则’。”
压力回到了联邦这边。完全拒绝,势必激化矛盾。
“答应他们与‘逻各斯之芽’的有限度信息交互,”陈峰做出决断,“范围限定在公开的科学问题探讨。至于‘心核’区域……可以允许他们在指定距离外,使用我们提供的观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我……会在那时现身。”
这是一个折中方案,既展现了合作姿态,又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但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考验,在陈峰现身的那一刻。
次日,在新望京最大的信息交互中心,“逻各斯之芽”的一个子意识集合体,以一团不断变幻的银白色光晕形态,出现在特制的隔离场中。凯伦小组的成员们坐在场外,通过专用接口,开始了“学术交流”。
问题一开始还围绕着信息生命的演化、逻辑结构等基础理论。但很快,问题开始变得尖锐而深入,直指“逻各斯之芽”与晨曦文明意识网络的连接方式、其处理“虚影”残响和低维信息时的核心算法,甚至试探性地问及它与陈峰意识连接的“带宽”与“协议”。
“逻各斯之芽”依照预设的安全协议,对敏感问题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或直接拒绝回答。但凯伦小组显然早有准备,他们的问题层层递进,如同最精密的探针,试图从任何可能的缝隙中撬出信息。信息交互中心内的气氛,渐渐从学术探讨变成了一场无声的信息攻防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