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长明灯火光依旧,檀香袅袅;殿外,东方的太阳已升起大半,万道金光洒在太庙的琉璃瓦上,也洒在应天城的街巷里。
百姓们仿佛听到了殿内的誓言,纷纷朝着太庙方向跪拜,嘴里念着“吾皇万!”
可朱允炆与柳雨嫣的目光,仍停留在东方,心里装着对现代的思念,也装着对大明未来的牵挂——
明远的帝王之路才刚刚开始,那些潜藏的暗流何时会浮现?他能否顶住压力,守住今日的誓言?
他们还能有机会回到现代,看看那个熟悉的家吗?这些牵挂,像一根线,牵着人心,让人忍不住满心期待,盼着能再看清往后的每一步,盼着能再见证大明的每一个变化。
太庙殿外的晨光,已铺得满宫都是,鎏金般的光芒落在朱红宫墙上,落在青石宫道上,也落在朱明远、朱允炆与柳雨嫣三人紧握的手上。
朱明远的手尚显稚嫩,却握得格外用力,指尖泛白,仿佛要将两人的温度与嘱托,都刻进自己的掌心里;
朱允炆的手,带着常年批奏折、握犁耙留下的厚茧,掌心粗糙却温暖,稳稳托着朱明远的手,也护着柳雨嫣的手;
柳雨嫣的手,纤细却坚定,紧紧攥着朱允炆的手,像是抓住了穿越时空的念想,也抓住了对未来的盼头。
殿内的长明灯,还在静静燃烧,供桌上的稻穗,在晨光里泛着饱满的光,那是去年江南丰收的新稻,是朱明远特意让人挑选的,每一粒都透着“仓廪实”的安心。
司礼监老太监站在一旁,看着三人紧握的手,看着他们脸上的泪痕与坚定,也红了眼眶,悄悄退到殿门处,轻轻带上半扇门——
他知道,此刻的时光,是属于他们三人的,是属于“初心”与“牵挂”的,不该被打扰。
朱允炆看着朱明远,又看了看柳雨嫣,声音还带着未散的哽咽,却多了几分笃定:“明远,父王知道,帝王之路不好走。明朝的暗流,你现在或许还没完全看清——
有些世家,虽表面顺从均田之策,暗地里仍在兼并土地;有些官员,虽不敢明着贪腐,却在暗处推诿政务,糊弄百姓;
还有些宗室,看着你年轻登基,心里难免有别的心思。这些,都是你往后要面对的坎。”
他顿了顿,伸手擦了擦朱明远脸上的泪,又擦了擦柳雨嫣的泪,继续说:“可你要记住,无论遇到多大的坎,都别忘今日在太庙的誓言,别忘‘百姓’二字。
就像你刚才念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就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也要让百姓过得安稳。父王会一直陪着你,帮你挡着暗流,帮你推行新政,帮你实现‘人人平等、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的心愿。”
柳雨嫣点点头,伸手摸了摸朱明远的脸颊,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明远,母后也会陪着你。你小时候,娘教你读‘巾帼不让须眉’,
往后,娘就陪你一起,让大明的女子也能读书、能做事,不用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真真正正撑起半边天。你别害怕,不管遇到什么事,父王母后,都在你身边。”
朱明远用力点头,眼泪砸在三人紧握的手上,冰凉却滚烫:“父王母后,我记住了!我不会忘今日的誓言,不会忘百姓,更不会忘你们的嘱托。
就算有再多暗流,就算前路再难,我也会扛过去!
我会让那些世家不敢再兼并土地,让那些贪官不敢再糊弄百姓,让宗室都守规矩,让大明的百姓,不管男女,都能平等生活,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房住!”
他说着,又想起朱允炆教他的诗,忍不住再念了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父王母后咱们一起,等大明真正变好的那一天!”
这句话,让朱允炆与柳雨嫣的眼泪,又一次决堤。朱允炆望着殿外东方,那里的天空已染成了明红色,像极了他们现代家乡日出时的模样——
柳雨嫣靠在他肩上,想起穿越过来,他们不仅陪着彼此,还在这个陌生的时空,做了一件“有意义到能改变历史”的事.
他们让流民有了田,让百姓有了饭,让海疆没了倭寇,还培养出了朱明远这样一位心怀苍生的新皇。
“雨嫣,你看东方,多像咱们家乡的日出啊。”朱允炆轻声说,声音里满是思念,“咱们穿来这一趟,没白来。改变历史,培养出明远这样的皇君,
让大明的百姓能过得好,这就是咱们穿越过来的核心价值,是咱们的理想,也是咱们的志向。
就算往后再也回不去,想起这些,也没什么遗憾了。”
柳雨嫣靠在朱允炆肩上,眼泪哗哗往下淌,浸湿了他的素色朝服:“夫君,我知道,可我还是想家……
想咱们现代的房子,想咱们常吃的外卖,想咱们手机里的歌,想那些不用担惊受怕、不用为百姓疾苦熬夜的日子……咱们真的再也回不去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