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 > 第104章 零陵之行(四)

邓安三人信步而行,穿过几条熙攘的街道,忽见前方有一处院落,气象与周遭店铺民居迥然不同。

院墙并非寻常的黄土或砖石,而是以青砖细细垒砌,墙头覆以青瓦,显得整洁而肃穆。

门前并无华丽装饰,只悬一古朴木匾,上书四个遒劲大字:“襄阳学宫”。

门廊下立着两株苍劲的古柏,枝叶扶疏,投下大片荫凉。

虽非官府衙门,却自有一股令人不敢喧哗的庄重气息。

此刻,学宫大门敞开,门外围了不少身着儒衫的士子以及一些看似好奇的百姓,皆伸颈向内观望,时而低声交谈,时而点头赞叹。

“哦?这地方看起来不一般啊!”

邓安好奇心大起,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立刻凑上前去,向一位看起来像是本地士子的人打听:“这位兄台,请问此处是……?”

那士子见邓安气度不凡(还是底子好),便客气回道:“此乃襄阳学宫,乃州中大儒与名士讲学、论道之所。

今日恰逢司马德操司马徽、宋仲子宋忠、庞德公、黄承彦几位先生在此聚讲,机会难得,故而来此聆听高论。”

司马徽!宋忠!庞德公!黄承彦!

邓安脑子里“嗡”的一声,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好家伙!这可是荆襄地区顶级的文化天团!

虽然他对“襄阳学宫”这个名字没啥印象或许是小范围的高端沙龙性质,但这几位的大名,那可是如雷贯耳!

尤其是司马徽,“水镜先生”的名头,以及他那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哪个三国迷不知道?

要知道,这家伙在早期的贴吧里,也是妥妥的概念神一位。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赶紧拉着秦琼和公孙胜挤到人群前列,竖起耳朵仔细聆听。

学宫院内,古柏掩映下,设着几张蒲席。

四位长者席地而坐,衣冠朴素,却气度凛然。

他们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围绕某些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与阐发。

邓安挤在人群前,起初还抱着学习的心态,很快就发现自己连入门资格都没有。

首先发难的是宋忠,他面容严肃,手持一卷竹简,声音洪亮而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春秋·隐公元年》书‘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明言:‘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

此乃诛心之笔,直指郑庄公蓄意纵容其弟共叔段,养成其恶而后杀之,讥其失兄友弟恭之道,阴险狡诈!

而《左氏》却详述段之骄纵、武姜之偏私,似有为郑伯开脱之嫌。

范宁注《谷梁》,亦深以为然。故依《谷梁》之微言大义,此乃人伦之大防,岂可轻忽?”

他引经据典,直接将《春秋》三传中《谷梁传》和《左传》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摆上台面,并引用后世注疏大家范宁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立场,强调《春秋》笔法在于道德审判。

话音刚落,司马徽便微微摇头,他神色恬淡,语气却不缓不急:

“仲子兄此言,未免过于拘泥。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其意在‘拨乱世反之正’。

然时移世易,岂能尽以古义绳之?郑伯身处其时,内有母后偏私,外有强弟觊觎,若不断然处置,恐非郑国宗庙之福。

《左氏》详述其事,正是让人明其不得已之苦衷。

经义之用,在于通权达变,若一味强调‘克’为‘能杀’,则后世君王面对宗室内乱,是否皆要束手,坐待其成?

岂不闻《易》云‘穷则变,变则通’?吾以为,读经当观其大义,明其精神,而非斤斤于一字一词之训诂。”

司马徽不仅反驳了宋忠对字眼的执着,还引入了《易经》的“变通”思想,强调经义要结合现实情况灵活理解,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

宋忠闻言,眉头紧锁,显然不服:

“德操兄此言差矣!

若经义可随意变通,则标准何在?权威何存?

《尚书·尧典》开篇即言‘钦明文思安安’,马融注曰:‘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

此乃圣王法度,一字不可易!

今文家谓《泰誓》非古,然其‘抚我则后,虐我则仇’之语,深合民心天理,岂可因版本之疑而废其义?

郑玄康成公,兼采今古,融会贯通,其《毛诗笺》、《三礼注》,考据精详,义理深邃,方是治经正途!

若如兄所言,各逞臆说,则圣人之道,必将淆乱!”

他再次拉出《尚书》的不同版本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争,引用汉代大儒马融、郑玄的注疏来强调考据和师承的重要性,指责司马徽的观点会导致经义解释的混乱。

司马徽却淡然一笑:

“仲子兄,康成公之学,博大精深,徽亦深佩。

然学问之道,贵在自得于心。

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岂是照搬前典?亦是取其精华,契于时用。

且夫,经者,常也,然常中有变。譬如《礼》云‘男女授受不亲’,然‘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亦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等读经,若只知寻章摘句,皓首穷经,而不能如郑玄般融会贯通,切于时用,纵是注疏千万言,于这‘洛阳二百里无炊烟’之乱世,又有何益?

不若思索如何‘尊王攘夷’,保境安民,使生民得免于涂炭,方不负圣贤着经之本意。”

他巧妙地将辩论从纯粹的学术考据拉回到现实关怀,引用孟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经世致用”的观点,并再次联系到眼前战乱的惨状,使得辩论的层面更加丰富和深刻。

两人你来我往,引用的典籍从《春秋》三传、《尚书》到《诗经》、《三礼》、《易经》、《孟子》,提及的学者从孔子、孟子到马融、郑玄、范宁,涉及的不仅是经文本身,还有历代注疏、学派分歧、乃至现实应用。

邓安在一旁听得头晕目眩。

他感觉自己就像个不小心闯入了博士生答辩现场的小学生,那些佶屈聱牙的经文、层出不穷的人名、书名、学派名称,如同无数个飞速旋转的符号,在他脑子里搅成一团浆糊。

他只能勉强抓住“郑伯克段”、“嫂溺援手”等几个相对熟悉的故事梗概,但对其中的微言大义和学术分歧,完全摸不着头脑。

他求助般地看向秦琼,秦琼微微摇头,低声道:“末将……只知郑伯杀弟是不义,孟子说救人是对的。然此间辨析,牵涉过深,非我所长。”

这位猛将的理解停留在最基本的道德和实用层面。

他又看向公孙胜,老道捋须微笑,低语:“贫道观其争,如观云气变幻,各有其理,然执着于文字相,已是落了下乘。我道家言‘道可道,非常道’,真义在心不在口。”

公孙胜直接从更高维度“俯瞰”了这场辩论,觉得他们争论的都是表象。

邓安心中哀叹:“完了,彻底文盲了!这比我当年背《出师表》难一万倍!”

他只能继续硬着头皮,充当一个迷茫的旁观者,深刻感受到了汉末顶尖知识分子圈层的文化壁垒。

这水,太深了!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想他一个现代人,跑到汉末跟顶尖学者聊经学,简直是自取其辱。

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当个安静的吃瓜群众。

激烈的经义之争暂告一段落,学宫内的气氛却并未轻松下来。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眼前这令人忧心的世道。

先前言语交锋的锋芒,化作了沉郁的叹息与务实的探讨。

庞德公长叹一声,那叹息仿佛带着北地烽烟的焦灼。

“去岁有友人自颍川北上,欲归河内,其所见……

唉,言道自洛阳以东,直至荥阳、中牟,二百里内,几无炊烟。

昔日繁华京畿,如今阡陌荒芜,村落尽成墟里。

白骨露于野,非虚言也。

更有流民络绎于道,面如菜色,衣不蔽体,倒毙于途者,无人收殓,任由鸦雀啄食……

此情此景,每每思之,令人心胆俱裂。”

他的描述具体而微,将一幅人间地狱的画卷缓缓展开,学宫内一片寂静,唯有沉重的呼吸声。

司马徽接口,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董卓一把火,烧的不只是洛阳宫室,更是天下纲常。

如今关东诸公,名为讨董,实则各怀私心,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苦的,终究是黎民百姓。

我荆襄之地,赖刘景升勉力维持,暂得安宁,然亦如风中残烛,不知能持几时。”

他将个人的悲惨上升到秩序崩坏的高度,点出了安宁的脆弱性。

黄承彦的忧虑则更为具体,他轻抚着身旁的一卷帛书,沉声道。

“战火一起,玉石俱焚。

诸子典籍,先贤心血,毁于兵燹者不知凡几。

老夫与几位友人,正尝试将重要经书,以新近改良之‘左伯纸’抄录副本。

此纸虽不及缣帛坚韧,却远轻于竹简,易于携带藏匿。”

他提到了一种当时较为先进的纸张。

宋忠补充道:

“不仅如此,还需寻觅稳妥之地。襄阳城内虽安,然非万全。

我等商议,或可将部分抄本,分藏于岘山、鹿门山等处的世家坞堡密室之中,多重分散,以期薪火不绝。”

他们讨论的已不仅是学术,更是在为文明的火种寻找避难所,其思虑之深远,让邓安动容。

话题继而转向如何在乱世中生存。

庞德公分析道:

“荆州七郡,目前看来,以南郡襄阳、江陵为核心,江夏虽有黄祖镇守,然直面孙坚兵锋,并非万全。

零陵、桂阳地处南陲,山峦阻隔,或可暂避兵祸,然蛮夷杂处,开发不易。武陵郡亦然。”

黄承彦则更关注具体生计:

“若要开垦荒地,首选近水之下田。

然需注意排涝,可效仿先秦旧法,修建陂塘,旱则引水灌溉,涝则泄洪。

种子亦需精选,襄樊一带稻种尚可,若能引入交州占城之稻,或可增产……”

他开始涉及具体的水利和农业技术。

司马徽提醒道:

“开垦虽好,亦需依仗地方宗族。

蒯、蔡、庞、黄等家,在各地皆有田庄坞壁。

欲行事,需得其首肯或合作,否则寸步难行。

譬如宜城西山、中庐河谷等地,多为蒯氏产业;而那鱼梁洲左近,则是蔡家势力范围……”

他点出了在荆州行事无法绕开的地方豪强势力。

邓安听着这些讨论,相比于之前的经学辩论,这些内容他总算能听懂大半了。

他能理解战乱的残酷,明白保护文化的重要性,也对寻找安全之地、开荒种地有了概念。

但是,当话题深入到具体的地理位置如岘山、鹿门山、宜城、中庐、技术细节陂塘修建、占城稻、以及错综复杂的家族势力分布蒯、蔡、庞、黄各自的地盘时,他又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他知道“占城稻”大概是很高产的稻种,但具体如何引入、种植条件是什么,一无所知;

他知道豪强很重要,但蒯家、蔡家具体掌控了哪些资源,与其他家族关系如何,对他而言是一团迷雾;

他知道要修水利,但“陂塘”的具体形制和工程要点,更是他的知识盲区。

他就像一个刚刚学会看地图的人,突然被要求去规划一个国家的区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有想法,却缺乏支撑这些想法的具体知识和本地信息。

这种“半懂不懂”的状态,反而更让他焦躁,意识到自己距离真正融入和理解这个时代,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他或许能带来一些超越时代的理念,但要将这些理念落地,需要无数像眼前这几位名士所掌握的、扎根于这片土地的“细节”来填充。

就在邓安为此感到些许气馁之时,话题再次转向,这一次,直接戳中了他最敏感的神经——人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