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雾尚未散尽,夜屹医疗科技的会议室里已坐满了人。投影屏上展示着“睿听”神经模拟助听系统的第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曲线图呈现出一条令人振奋的上升趋势。
沈屹站在屏幕前,激光笔的光点精准地落在关键数据上。“六个月随访显示,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语音识别率平均提升47%,远超现有任何助听设备。”他的声音平稳,带着科学家特有的审慎,“但我们不能忽视那3%的异常数据。”
白夜坐在会议桌末端,目光追随着沈屹的每一个动作。自从沈屹重返手术台后,他身上某种紧绷的东西松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自信。
“异常数据来自三位患者,”研发主管调出新的图表,“他们都报告了类似的症状——间歇性眩晕和耳鸣加重。但检查显示,他们的前庭功能和听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在医疗器械研发中,患者的主观报告有时比客观数据更值得关注。
“我们需要深入调查,”沈屹果断决定,“暂停下一步的商业推广计划,直到弄清楚原因。”
几位市场部主管面露难色,白夜抬手制止了他们的异议:“安全永远是第一位。按沈总说的做。”
会议结束后,白夜跟随沈屹回到办公室。
“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白夜关上门,问道。
沈屹站在窗前,眉头微蹙:“可能是神经适应的个体差异。大脑对人工模拟的神经信号产生排斥反应,就像器官移植后的排异。”
“有解决办法吗?”
“也许。”沈屹转身,眼神专注,“如果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更精准的校准系统,根据每位用户的神经反应进行个性化调整。”
就在这时,沈屹的助理敲门进来,面色紧张:“沈总,白先生,有几位患者在接待室,说要见负责人。”
沈屹与白夜交换了一个眼神。该来的总会来。
接待室里坐着三对男女,从他们的姿态和衣着判断,是那三位报告异常反应的患者及其家属。站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子,神情激动。
“你们就是负责人?”男子看到他们,立刻站起来,“我父亲用了你们的产品后头晕得站不起来!这就是你们吹嘘的科技创新?”
白夜上前一步,姿态从容而尊重:“我是白夜,夜屹公司的CEO。这位是沈屹医生,我们的首席医疗官。请坐下慢慢说,我们会认真听取每一位的反馈。”
他的镇定感染了在场的人,气氛稍微缓和。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他们仔细聆听了每一位患者的经历。三位都是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使用“睿听”系统后初期效果显着,但在一到两个月后开始出现眩晕和耳鸣加重的情况。
“我父亲上周摔倒了,”一位中年女性哽咽道,“因为他突然头晕。他现在不敢再用你们的设备,但又回到了几乎全聋的状态。”
沈屹的左耳寂静无声,但他全神贯注地用右耳倾听每一个字,不放过任何细节。当最后一位家属说完后,他平静地开口:
“感谢你们亲自来告诉我们这些。作为医生和研发者,我向你们保证,我们会彻底调查这个问题,并免费为所有用户提供全面的身体检查。”他的声音诚恳而专业,“你们的体验对我们改进产品至关重要。”
白夜补充道:“在问题解决前,我们将承担所有相关的医疗费用。如果各位同意,仁和医院的专家团队今天就可以为你们安排检查。”
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明显出乎患者家属的意料。原本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送走患者家属后,沈屹立即召集研发团队。
“我们需要一个专项小组,”他对团队成员说,“从生物工程、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三个角度同时切入。白总会协调资源,确保你们有足够的支持。”
白夜点头:“不计成本,只要结果。”
接下来的日子,夜屹公司进入了紧急状态。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沈屹和团队埋头于海量的数据和实验中。白夜则忙于危机公关,应对媒体的询问,安抚投资者,同时确保公司其他项目的正常运转。
一天深夜,沈屹仍在实验室分析三位患者的脑部扫描图像。白夜提着晚餐进来,轻轻放在工作台上。
“你错过了晚餐。”他的声音带着责备,但眼神温柔。
沈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看这里——”他指向电脑屏幕上的图像,“三位患者的内耳结构都有微小的异常,虽然不足以被诊断为疾病,但可能与‘睿听’系统的特定频率产生共振。”
白夜俯身细看,脸颊无意间擦过沈屹的头发。那种熟悉的触感让两人都微微一顿。自从研发进入关键阶段,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亲密接触了。
“所以是设备与特定生理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症状?”白夜直起身,专业地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