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夜屹医疗科技”崭新的logo上。沈屹站在办公楼前,仰头望着这个由他和白夜的名字共同构成的公司标志,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
白夜从身后靠近,手臂自然地环住他的腰:“喜欢吗?”
“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沈屹诚实地说,向后靠进那个温暖的怀抱。
这是他们新公司正式开业的日子。短短三个月,从白夜毅然离开白氏集团,到如今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专业团队,这段路程艰难却令人振奋。
“准备好了吗,沈总?”白夜在他耳边低语,声音中带着调侃和自豪。
沈屹微微一愣。作为首席医疗官,他确实拥有了新的头衔,但还没完全适应这个身份。
“还在习惯中,”他承认,转身面对白夜,“白总。”
两人相视而笑,然后并肩走进大楼。
开业典礼简洁而高效。没有白氏集团惯常的奢华排场,只有核心团队和几位重要投资方。白夜在致辞中感谢了团队的努力和投资方的信任,特别强调了公司“技术创新与医疗价值并重”的理念。
沈屹的演讲则更加专业,他详细介绍了公司首款产品的研发进展——一种革命性的神经介入导丝系统,能够大幅提高脑动脉瘤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这套系统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职业生涯中最为复杂的一台手术。”沈屹向嘉宾展示产品原型,“当时,现有的器械无法满足手术需求,我不得不在术中临时调整方案。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款更加灵活的导丝系统,手术成功率将提高至少二十个百分点。”
他的讲述专业而充满热情,几位投资方代表频频点头。白夜站在台下,目光始终追随着他,眼神中充满骄傲和爱意。
典礼结束后,研发团队立即投入工作。沈屹带着几位工程师在实验室调试设备,白夜则在办公室与市场团队讨论推广策略。
中午,两人在员工餐厅碰面。看着盘中营养均衡的工作餐,白夜忍不住笑道:“还记得医院食堂的炸鸡吗?林晓阳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他现在还是老样子,”沈屹微笑,“昨天还发消息问我们要不要订他朋友开的外卖。”
这种平凡的对话让沈屹感到莫名的温暖。在新环境里,他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谈论共同的朋友,分享生活的点滴。
下午,沈屹主持了第一次产品研发会议。与在白氏时不同,这里的团队更加精干高效,没有繁琐的流程和官僚作风。讨论中,一位年轻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改进,沈屹认真听取并给予了专业指导。
“在这里,好的想法会被认真对待,”会议结束后,工程师感激地对沈屹说,“在白氏时,我的建议从来没人理会。”
沈屹拍拍他的肩:“在夜屹,每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值得被倾听。”
与此同时,白夜正在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白景明动了手脚,”市场总监面色凝重地汇报,“三家原本答应试用我们产品的医院,今早同时取消了订单。”
白夜面不改色:“预料之中。启动B计划,联系那几家我们之前预留的二级医院。同时,准备好产品临床数据,我要亲自去见仁和医院的院长。”
“仁和?他们可是全国神经外科的权威,要求极为苛刻。”
“正因如此,才值得争取。”白夜站起身,眼神锐利,“告诉沈医生,准备好产品演示,明天一早我们去仁和医院。”
当沈屹得知这个消息时,他正在实验室测试导丝的灵活性。放下电话,他深吸一口气。仁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是他的导师,也是全国最权威的脑血管专家,以要求严苛着称。
“有压力?”白夜不知何时出现在实验室门口。
沈屹转身,微微一笑:“正好相反。如果要说谁最能看出我们产品的价值,那就是李主任。”
白夜走近,轻轻为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我知道你能行。但我更在乎的是,你不要太累。”
这个温柔的举动让沈屹心中一暖。他握住白夜的手:“我们一起面对。”
第二天,仁和医院神经外科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李主任——一位银发老者,正仔细审视着沈屹带来的产品数据。会议室里坐着近十位该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表情都严肃而挑剔。
“沈屹,我教过你,医疗创新不能只追求技术先进,必须考虑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李主任抬头,目光如炬,“你的这套系统,凭什么说它比现有产品更优秀?”
沈屹不慌不忙地打开演示设备:“李主任,各位老师,请允许我通过三个病例来展示。”
接下来的半小时,沈屹用实际手术录像和模拟演示,清晰地展示了新产品在复杂病例中的优势。他的讲解专业、严谨,对每一个可能的质疑都准备了充分的回应。
演示结束后,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李主任缓缓摘下眼镜,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沈屹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