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2章 第十五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末列缺穴

列缺穴列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末,是经脉流注规律、道家天人相应思想及临床功能定位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逻辑在于承接肺经气血、收尾十二经流注,并为后续经脉运行奠定基础。以下从多维度展开详细论述:

一、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的“收尾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排列严格遵循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里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列缺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肺经气血从“脏”(肺)向“手”(上肢)流注的终点——肺经气血从肺脏出发,沿上肢内侧前缘(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运行,最终通过列缺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络穴的功能是联络表里经),完成肺经的气血输布。因此,列缺穴作为肺经的“收尾穴”,自然成为十二穴排列的最后一位。

二、道家天人相应:“十二时辰”与“肺经功能周期”的对应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十二”之数,源于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十二穴对应十二时辰(24小时),每穴主管一个时辰的气血运行。列缺穴对应巳时(9:00-11:00),此时是肺经气血最旺盛的时段(“肺经旺于巳时”)。当巳时结束,肺经的气血运行进入“收尾”阶段,列缺穴作为肺经的“时辰穴”,承担着结束当日肺经功能、为后续时辰(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的气血运行奠定基础的作用。这种“时辰-经脉”的对应关系,符合道家“顺天应时”的养生逻辑,列缺穴的“末位”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

三、临床功能定位:“通调多经”的“收尾枢纽”

列缺穴的临床功能决定了其“末位”的必要性——它是连接肺经与多经的“枢纽穴”,能收尾肺经功能并启下后续经脉的气血运行:

1、宣肺通调,结束肺经“输布”:列缺穴作为肺经络穴,能“宣发肺气、通调水道”(《灵枢·经脉》)。当肺经气血流注至列缺穴时,其功能已完成“输布津液、濡养全身”的任务,列缺穴通过“宣肺”作用,将剩余气血“收尾”并转输至手阳明大肠经(表里经),确保肺经功能圆满结束。

2、通调多经,启下后续经脉:列缺穴不仅联络肺经与大肠经,还通过“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的功能,调节任脉气血(任脉为“阴脉之海”,主生殖、泌尿)。这种“通调多经”的作用,使列缺穴能“收尾”肺经的同时,为后续经脉(如大肠经、任脉)的气血运行“铺路”,确保十二经流注的连贯性。

四、配穴逻辑:“担法”与“截法”的“收尾穴”

1、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配穴遵循“担法”(同经两穴协同)与“截法”(异经两穴制约)的逻辑。列缺穴作为“截法”的核心穴位(如“通里并列缺”),常与其他穴位配合,形成“收尾-启下”的治疗体系:

2、与“通里穴”(手少阴心经络穴)配合:通里穴主“心经气血”,列缺穴主“肺经气血”,两穴通过“截法”调节心与肺的气血平衡,结束心经与肺经的“交接”,为后续经脉(如小肠经、大肠经)的治疗奠定基础。

五、总结

列缺穴列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末,是经脉流注规律(肺经收尾)、道家天人相应(时辰对应)、临床功能(通调多经)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末位”不仅是经脉流注的必然,更是道家“顺天应人”思想与临床疗效的体现——通过结束肺经功能、收尾十二经流注,列缺穴为后续经脉的运行“铺路”,确保整个针灸治疗体系的连贯性与有效性。这种排列逻辑,正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病如神灵”的核心奥秘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