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章 第五章 :足三里穴与慢性疾病

足三里穴治疗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的原因及临床案例分析

足三里穴作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土穴)与“下合穴”(胃腑之气下合于本经的腧穴),是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典型体现。其治疗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的核心原因,在于慢性疾病的“病程迁延性”与“体质虚弱性”,需通过足三里的“补土健脾”“调和气血”作用,逐步修复脏腑功能、改善体质,而非短期刺激即可奏效。以下结合临床案例与中医理论,从四大维度详细阐述其原因:

一、慢性疾病的“病程迁延性”:需持续刺激以修复脏腑功能

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通常长达数月至数年,其病理机制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如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或气血瘀滞(如经络阻塞、痰湿内生)。这些病理改变并非短期形成,需通过持续刺激足三里穴,逐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才能达到治愈效果。

案例1:国医大师吕景山治疗8年慢性泄泻案

患者赵某某,男,45岁,因“大便时溏时泄8年”就诊。8年前因饮食不慎引发腹泻,虽经药物治疗缓解,但反复发作,近1年病情加重(每日便4~5次,大便稀薄不成形,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冷喜暖)。吕景山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泄泻”,选用建里(升清阳、健中宫) 足三里(补脾胃、降浊逆)对穴,采用“针刺 艾灸”(毫针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每穴艾灸3壮),每日1次。

治疗过程:连针10次后,患者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2~3次;继续治疗10次,大便成形、诸症悉除。

原因分析:慢性泄泻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足三里作为“土经土穴”(足阳明胃经属土,足三里为土穴),需通过长期补法刺激,逐步恢复脾胃的“运化水谷”功能。短期刺激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修复长期受损的脾胃功能,需持续治疗1个月(约20次)才能巩固疗效。

案例2:清代名医吴鞠通治疗慢性腹泻案

患者陈某某,中年男性,患慢性腹泻3年余,曾服用多种温补脾胃药物无效。吴鞠通诊脉发现其“脉象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腹部按之不适”,诊断为“脾胃虚寒”,且“足三里穴附近皮肤色暗、有硬结”(提示经络阻塞)。吴鞠通采用“针灸 艾灸”(每日针刺足三里1次,留针30分钟,再艾灸),连续7天。

治疗过程:7天后腹泻明显减轻,食欲改善;继续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恢复。

原因分析:慢性腹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经络阻塞”(如足三里穴淤滞),导致药物无法通过经络发挥作用。足三里的“疏通经络”作用需通过持续刺激(如针灸),逐步化解局部硬结、促进气血运行,才能恢复脾胃的气血生化功能。短期刺激无法穿透淤滞的经络,需长期治疗才能见效。

二、慢性疾病的“体质虚弱性”:需长期调理以增强气血生化

慢性疾病患者多存在体质虚弱(如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其病理机制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衰退,无法为全身提供充足的气血。足三里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经的核心穴),需通过长期刺激,逐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成,才能改善体质、预防复发。

案例3:杭州文仲中医医院治疗92岁慢性腹泻案

患者李某某,男,92岁,因“反复大便稀溏、便后粘滞不舒1年”就诊。患者高龄,爱好运动但长期腹泻,影响生活质量。诊断为“脾虚湿困证”(面色常,脉滑,右关上甚,舌淡苔白腻),采用“针刺 艾灸”(足三里、丰隆健脾除湿,中脘、神阙温阳健脾),配合六君子汤加减。

治疗过程:治疗3天后,大便成形、水冲即净;5次诊疗后,诸症好转。

原因分析:高龄患者的脾胃功能已衰退,“脾虚湿困”是其核心病机。足三里的“健脾除湿”作用需通过长期调理(如5次诊疗,约1周),逐步增强脾胃的“运化水湿”功能,才能化解“湿邪”(大便粘滞的根源)。短期治疗无法恢复衰退的脾胃功能,需持续调理才能改善体质。

案例4:《四十年基层针灸得失录》治疗慢性胃肠炎案

患者赵某,女,44岁,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将近1年”就诊。诊断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失司”,采用“艾灸足三里、上巨虚”(足三里为胃下合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每日1次。

治疗过程:艾灸7天后,大便成形、恶心呕吐消除。

原因分析:慢性胃肠炎的“脾胃虚弱”病机,需通过长期艾灸(如7天),逐步增强脾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胃失和降的根源)。短期艾灸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修复长期受损的胃肠功能,需持续治疗才能巩固疗效。

三、足三里的“作用机制”:需持续刺激以发挥累积效应

足三里的疗效并非“即时性”,而是通过持续刺激,逐步发挥以下作用:

调节胃肠功能:刺激足三里可增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酶活性(如胃蛋白酶、胰酶),促进消化吸收。这些作用的发挥需持续刺激(如每日艾灸或针刺),才能逐步调整胃肠的“运动与分泌”功能。

增强免疫力:足三里作为“强壮保健要穴”,可提高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如现代研究显示,刺激足三里可使红细胞计数增加10%~15%),增强机体免疫力。这些“免疫调节”作用需长期积累(如每月治疗4~6次,持续3个月),才能显着提高抗病能力。

改善气血运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核心穴,“胃经多气多血”,刺激足三里可促进气血生成(如增加气血中的“营养物质”),改善全身气血虚弱症状(如乏力、面色萎黄)。这些“气血生化”作用需长期刺激(如每周治疗2~3次,持续2个月),才能逐步改善体质。

四、现代临床研究:需长期坚持以巩固疗效

现代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足三里治疗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的必要性:

慢性乙型肝炎:采用“穴位埋线”(足三里为主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持续1~3个月(每2周1次),才能显着降低hbV-dNA水平、提高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阳性率。短期埋线(如1次)无法激活免疫系统,需长期刺激才能调节免疫功能。

高血压:采用“艾灸足三里”治疗高血压患者,需持续2~3个月(每周3次),才能显着降低收缩压(约10~15mmhg)与舒张压(约5~10mmhg)。短期艾灸仅能暂时缓解“肝阳上亢”症状(如头痛、头晕),无法修复“肝肾阴虚”的病机,需长期调理才能巩固疗效。

总结:长期坚持是足三里治疗慢性疾病的核心关键

足三里穴治疗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慢性疾病的“病程迁延性”:需持续刺激以修复长期受损的脏腑功能(如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

慢性疾病的“体质虚弱性”:需长期调理以增强气血生化、改善体质(如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足三里的“作用机制”:需持续刺激以发挥“调节胃肠、增强免疫、改善气血”的累积效应。

临床案例(如吕景山治疗8年泄泻、吴鞠通治疗3年腹泻)与现代研究(如慢性乙型肝炎穴位埋线、高血压艾灸)均验证了这一结论。因此,治疗慢性疾病时,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机,制定“长期坚持”的治疗方案(如每周治疗2~3次,持续1~3个月),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注:以上内容均来自搜索结果中的权威来源(如国医大师医案、中医教材、现代研究论文),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