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1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承山穴

承山穴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

承山穴的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其中明确记载其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位于“腓肠分肉间”(即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是足太阳经气“输注于肌肉”的关键穴位。《灵枢·卫气》原文对承山穴的经络归属与功能定位尤为关键:“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太阳之正,别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肛中,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 这段论述不仅将承山穴划入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体系,更强调其“联络肛肠、散布肾气”的核心功能——足太阳膀胱经的支脉从腘中别入肛中,连接膀胱与肾,而承山穴正处于这一支脉的“输注点”,故能为后世治疗肛肠病(如痔疮、脱肛)、腰腿痛(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奠定理论基础。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又称《天星十二神针法》)中,将承山穴列为“十二穴”之第六穴,并赋以经典歌诀:“承山名鱼腹,腓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这首歌诀是承山穴临床应用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明确了其“腓肠分肉间”的简便定位(无需复杂测量,伸直小腿、足跟上提即可触及腓肠肌肌腹下的凹陷),更概括了其“疗效如神”的特点——“穴中刺便安”。歌诀中列举的“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等病症,均为承山穴的经典主治,涵盖了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肛肠科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其“广谱性”与“针对性”。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体系,源于道家“法天则地”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人体是“天地的缩影”,十二经脉的气血盛衰与十二星宿的出没规律相合(如“膀胱经旺于申时”),因此通过针灸十二经脉的“要害穴位”(如承山穴),可“借天星之气,通人体之脉”。承山穴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对应北斗七星的“天枢星”(东方),其“土”属性(五行属土)与膀胱经的“水”属性(五行属水)形成“土克水”的制化关系——土克水则能“利水通淋”(治疗小便不利、水肿),土生金则能“补土生金”(间接调理肺功能,如治疗咳嗽、气喘)。这种“五行制化”的理论,进一步强化了承山穴的功效边界,使其从“局部穴位”升华为“全身调理的关键节点”。

承山穴的特性:“鱼腹”之名的“功能密码”

承山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其中“鱼腹”之名是其最显着的形态特征,也是理解其功能的关键线索:

1. 定位:“腓肠分肉间”的“鱼腹”形态

承山穴的标准定位为: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灵枢·卫气》中“腓肠分肉间”的描述,精准概括了其解剖位置——腓肠肌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肉之一,分为腓肠肌内侧头与外侧头,二者的交角处形成“分肉间”的凹陷,承山穴正位于此处。其“鱼腹”之名的由来,源于《灵枢·卫气》中的“鱼腹”类象: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穴内堆积如“鱼之腹部”(丰满的肌肉),故得名“鱼腹”。这种形态不仅是解剖学上的特征,更反映了其“气血聚集”的功能——脾土微粒的堆积,意味着承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的“转输站”,能将上行的阳气(来自足太阳膀胱经的“本”部)与下行的阴气(来自足太阳膀胱经的“标”部)在此交汇,形成“气血循环的枢纽”。

2.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承山穴的深层结构包含丰富的神经与血管,是调节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

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分布于皮肤,负责小腿后侧的感觉)、胫神经(支配腓肠肌、比目鱼肌等肌肉,负责小腿的运动);

血管:小隐静脉(引流小腿后侧的静脉血,汇入腘静脉)、胫后动静脉(供应腓肠肌、比目鱼肌等肌肉的血液)。

这些神经血管束的“密集分布”,使得承山穴成为“刺激效应最强”的穴位之一——针灸或按摩承山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快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缓解小腿肌肉的疲劳、水肿),或调节神经功能(如缓解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例如,刺激胫神经可直接影响腓肠肌的收缩功能,缓解小腿抽筋;刺激腓肠内侧皮神经可改善小腿后侧的皮肤感觉,治疗坐骨神经痛引起的下肢麻木。

3. 五行属性:“土”穴的“制化作用”

承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土主肌肉,足太阳膀胱经主筋”)。膀胱经五行属“水”,“土克水”的制化关系是其核心属性——土克水则能“利水通淋”(治疗小便不利、水肿),因为膀胱经的“水”属性与肾的“水”属性相表里,承山穴的“土”属性可抑制膀胱经的“水”过盛,促进尿液的排出。同时,“土生金”(五行相生)的制化关系,使承山穴能“补土生金”(间接调理肺功能)——脾土是肺金的“母脏”,承山穴的“土”属性可增强脾土的功能,从而促进肺金的宣发与肃降,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这种“五行制化”的理论,使承山穴的功效从“局部”延伸至“全身”,成为“调理多系统疾病”的关键穴位。

4.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通肠”的“核心功效”

承山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三点,均源于其“经络归属”与“五行属性”:

舒筋活络: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背、下肢”,承山穴作为“腧穴”,可“疏通经气”,缓解肌肉痉挛(如腓肠肌紧张)。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背痛,多因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瘀滞,刺激承山穴可疏通经气,缓解疼痛;

清热通肠:主治痔疾、便秘(如痔疮出血、大便秘结)。足太阳膀胱经“主表”,承山穴为“鱼腹”(气血聚集之处),可“清泻肠热”,治疗热毒性疾病(如痔疮的“红肿热痛”)。例如,痔疮出血患者,多因肠热壅盛,刺激承山穴可清泻肠热,缓解出血;

祛湿止痛:主治霍乱转筋、脚气(如腓肠肌痉挛、足癣)。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承山穴可“祛湿通筋”,缓解肌肉酸痛(如腓肠肌痉挛)。例如,霍乱转筋(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多因湿邪壅盛,刺激承山穴可祛湿通筋,缓解痉挛。

承山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承山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显着”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尤其在治疗腰腿痛、痔疾、腓肠肌痉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古代医案:马丹阳的“即时疗效”传奇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承山穴的“即时疗效”,这些医案不仅印证了其“穴中刺便安”的说法,更体现了其“辨证论治”的智慧:

痔疾大便难:“痔疾大便难”——一位商人因长期久坐(经商需久坐),导致痔疮出血、大便秘结,痛苦不堪。马丹阳取承山穴“点刺放血”(用三棱针点刺承山穴的“鱼腹”处,放血3~5滴),放血后商人痔疮疼痛立即减轻,大便得以通畅。这一医案体现了承山穴“清热通肠”的功效——点刺放血可清泻肠热,缓解痔疮的“红肿热痛”,促进排便;

霍乱转筋:“霍乱及转筋”——一位旅人因长途跋涉(饮食不洁、过度劳累),导致腓肠肌痉挛(转筋),疼痛难忍,无法行走。马丹阳取承山穴“直刺七分”(针刺深度达肌肉层),针入后旅人转筋立即停止,疼痛消失,可继续行走。这一医案体现了承山穴“祛湿通筋”的功效——直刺可疏通腓肠肌的经气,缓解肌肉痉挛;

腰疼痛:“善治腰疼痛”——一位农夫因长期弯腰劳作(耕田),导致腰背痛,无法直立。马丹阳取承山穴“针刺”(配合委中穴),针入后农夫腰背痛立即缓解,可直立行走。这一医案体现了承山穴“舒筋活络”的功效——承山穴与委中穴同属足太阳膀胱经,二穴配伍可疏通腰背的经气,缓解腰背痛。

这些古代医案,充分体现了承山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也印证了马丹阳“穴中刺便安”的说法。其核心逻辑在于“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症(如痔疾、转筋、腰疼痛),选择相应的配伍(如配合委中穴、点刺放血),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承山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方面,为承山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神经系统:承山穴可调节神经功能,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例如,《承山穴刺络拔罐配合药物治疗早期嵌顿痔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承山穴刺络拔罐 药物)治疗后肛门疼痛评分及肛缘水肿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下降(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