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9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合谷穴

一、合谷穴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到经典针灸文献的传承

合谷穴的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土穴),早在《灵枢·本输》中便有明确记载:“合谷,在大指次指歧骨间”。这一论述奠定了合谷穴“原穴”的核心定位与属性基础——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经气之所出,合谷穴是大肠经气血输注、转输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本经气血、联络表里经脉”的基础功能。

至《针灸甲乙经》,医家进一步补充了其主治范围,明确其可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咽喉肿痛、齿痛、口眼歪斜”等头面五官疾病。这些记载不仅拓展了合谷穴的临床应用场景,更印证了其“通经活络、疏风解表”的核心功效——无论是外感风邪引起的头面热病,还是经络阻滞导致的五官病症,合谷穴均能通过“原穴”的特性发挥“调节本经、疏通局部”的作用。

二、合谷穴的特性:“原穴”的“核心功能”与“解剖密码”

合谷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其“简便取穴”与“神经血管束关键节点”的特点,使其成为临床常用穴:

1. 定位:“虎口”的“凹陷密码”

合谷穴的标准定位为: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其“虎口”的通俗名称,源于其位于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形似“虎口”。这种定位方式的“简便性”,是合谷穴的重要特点——无需复杂测量,只需“虎口”处取穴(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拇指指间横纹正对虎口指蹼缘,屈指时拇指尖所指处),适合“家庭自疗”与“临床快速取穴”。

2.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合谷穴的深层结构包含桡神经浅支(支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支配手掌桡侧皮肤感觉),以及手背静脉网(引流手背静脉血)、第1掌背动脉(供应手背皮肤血液)。这些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使得合谷穴成为“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穴位——针灸合谷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治疗手部麻木、疼痛),或调节神经功能(如治疗头痛、牙痛)。

3. 五行属性:“土”穴的“生金”作用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原穴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主十二经之根本”)。大肠经五行属“金”,“土生金”的相生关系,使得合谷穴具有“补益大肠、调和气血”的功效。例如,对于“大肠经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齿痛,合谷穴可通过“土生金”的作用,清泻大肠经的“热邪”,同时补益大肠的“正气”。

4. 功能:“通经活络、调和营卫”的“万能穴”

合谷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四点:

通经活络: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上肢不遂(如中风后遗症的手臂无力)、风湿痹痛(如肩周炎、颈椎病引起的上肢疼痛);

疏风解表:主治风寒或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鼻塞、流涕;

开窍醒神:主治神志昏迷(如中暑、中风引起的昏迷)、癫痫发作(如癫痫的抽搐、意识丧失);

调理肠胃:主治胃肠疾病(如胃痛、腹胀、便秘、腹泻),因大肠经与胃经相表里(“手阳明与足阳明相表里”),合谷穴可通过调节大肠经气血,间接调理胃经功能。

三、合谷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合谷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如神”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

1. 古代医案:合谷穴的“即时疗效”传奇

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记录了多例合谷穴的“即时疗效”:

头痛:“头疼并面肿”,针刺合谷穴后“令人即便安”;

牙痛:“齿龋鼻衄血”,针刺合谷穴后“牙痛立止”;

疟疾:“疟疾热还寒”,针刺合谷穴后“寒热渐退”;

口噤:“口噤不开言”,针刺合谷穴后“口噤即开”。

这些古代医案,充分体现了合谷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印证了其“通经活络、调和营卫”的核心功能。

2.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合谷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

神经系统:合谷穴可调节神经功能,治疗头痛、牙痛、面瘫(如周围性面瘫的口角歪斜)、中风后遗症(如手臂无力、言语不利)。研究表明,刺激合谷穴可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天然止痛药),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缓解头痛、牙痛等症状;

免疫系统:合谷穴可增强免疫力,治疗感冒、流感(如病毒性感冒的发热、咳嗽)、过敏性鼻炎(如鼻塞、流涕)。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可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

消化系统:合谷穴可调理肠胃,治疗胃痛、腹胀、便秘、腹泻。研究表明,刺激合谷穴可调节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肠胃痉挛;

循环系统:合谷穴可调节血压,治疗高血压(如原发性高血压的头晕、头痛)、低血压(如体位性低血压的头晕、乏力)。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可降低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可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心输出量,升高血压。

3.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

合谷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配伍与刺灸法:

配伍方法:

治疗头痛:配列缺穴(手太阴肺经,原穴),组成“四关穴”(合谷 列缺),可“疏风解表、通经活络”,治疗风寒或风热引起的头痛;

治疗牙痛:配颊车穴(足阳明胃经,原穴)、迎香穴(手阳明大肠经,络穴),组成“面部三穴”,可“通经活络、止痛消肿”,治疗牙痛、面瘫;

治疗感冒:配风池穴(足少阳胆经,络穴)、大椎穴(督脉,原穴),组成“感冒三穴”,可“疏风解表、清热退热”,治疗感冒发热;

治疗肠胃病:配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天枢穴(足阳明胃经,募穴),组成“肠胃三穴”,可“调理肠胃、健脾和胃”,治疗胃痛、腹胀、便秘;

治疗痛经:配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原穴),可“活血调经、行气止痛”,治疗痛经、闭经。

刺灸法:

针刺法:直刺0.5—1寸,得气后(患者感到“酸胀麻电感”)留针15—20分钟;

艾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适用于虚寒证,如胃痛、腹泻);

点刺放血:适用于热病(如高热、中暑),用三棱针点刺合谷穴,放血3—5滴。

四、总结:合谷穴的“中医智慧”

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其“渊源、特性、临床应用”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智慧。其“通经活络、调和营卫”的核心功能,覆盖了神经、免疫、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是中医“治未病”与“临床治疗”的重要穴位。

正如古代文献所说:“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合谷穴的“疗效如神”,并非“迷信”,而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及现代中医研究文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