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3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昆仑穴

一、昆仑穴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

昆仑穴的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其中明确记载其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五行属火),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足太阳经气“输注于足”的关键穴位。《灵枢·本输》原文:“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这段论述不仅明确了昆仑穴的定位(外踝与跟腱之间),更强调其“经穴”的地位——作为足太阳膀胱经“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连接“上下经络”,调节全身气血。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又称《天星十二神针法》)中,将昆仑穴列为“十二穴”之第八穴,并赋以经典歌诀:“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针五分,灸三壮。” 这首歌诀不仅重申了昆仑穴的定位(足外踝与跟腱之间)、主治(转筋、腰尻痛、暴喘、步行困难),更概括了其“疗效如神”的特点——“针下有神功”。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体系,源于道家“法天则地”的思想。他认为人体是天地的缩影,十二经脉的气血盛衰与十二星宿的出没规律相合(如“膀胱经旺于申时”),因此通过针灸十二经脉的要害穴位(如昆仑穴),可“借天星之气,通人体之脉”。昆仑穴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对应北斗七星的“天枢星”(主“调理气血”),其“火”属性(五行属火)与膀胱经的“水”属性(五行属水)形成“水火既济”的制化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其“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功效。

二、昆仑穴的特性:“经穴”的“核心功能”与“解剖密码”

昆仑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其中“经穴”的地位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属性是其核心特征:

1. 定位:“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密码”

昆仑穴的标准定位为:足踝外侧,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即“外踝高点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其“凹陷”的形态,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重要定位标志——“跟骨上边寻”的“跟骨”,指“跟腱附着处”,“上边”即“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区域”,这种定位方式的“简便性”,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特点——无需复杂测量,只需“摸准外踝与跟腱的间隙”,即可找到,适合“家庭自疗”与“临床快速取穴”。

2.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昆仑穴的深层结构包含腓骨短肌(覆盖于穴位表面)、小隐静脉及腓动、静脉(分布于穴位深层)、腓肠神经(经过穴位表面)。这些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使得昆仑穴成为“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穴位——针灸昆仑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改善足踝部血液循环(如治疗足踝肿痛),或调节神经功能(如治疗腰腿痛)。

3. 五行属性:“火”穴的“制化作用”

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五行属“火”(《针灸穴名解》:“昆仑者,水之高原也,火性炎上,故名”)。膀胱经五行属“水”,“火”与“水”的“水火既济”关系,使得昆仑穴具有“双向调节”的功效——既能“清泻膀胱经的热邪”(如治疗目赤肿痛、鼻衄),又能“温煦膀胱经的寒邪”(如治疗腰骶冷痛、足踝肿痛)。这种“制化作用”,是昆仑穴“适应症广”的核心原因。

4. 功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核心功效”

昆仑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三点:

疏通经络: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昆仑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可改善下肢气血循环(如治疗足部麻木、冷痛),缓解因“经络阻塞”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足跟痛)。

调理气血:昆仑穴的“火”属性,可“温煦气血”,改善气血瘀滞引起的症状(如目眩、鼻衄、高血压)。

安神理胞:《针灸穴名解》记载,昆仑穴可“安神理胞”,用于治疗癫痫、滞产等病症(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女子字难,若胞衣不出,昆仑主之”)。

三、昆仑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昆仑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显着”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

1. 古代医案:马丹阳的“即时疗效”传奇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昆仑穴的“即时疗效”:

腰尻痛:“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古代一位农夫因“久坐田埂”导致腰尻疼痛,无法站立,马丹阳取昆仑穴针刺,针入后农夫立即感到“腰尻轻松”,可下床行走。

足跟痛:“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一位妇女因“产后受寒”导致足跟疼痛,无法行走,马丹阳取昆仑穴“透太溪”(针刺时使针感传至足跟),针入后妇女立即感到“足跟温暖”,可缓慢行走。

暴喘:“暴喘满冲心”——一位老人因“情绪激动”导致暴喘、胸闷,马丹阳取昆仑穴针刺,配合“太冲穴”(肝经原穴),针入后老人“喘息渐平”,胸闷消失。

这些古代医案,充分体现了昆仑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正如马丹阳所说:“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2.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昆仑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

对腰背痛的疗效:《针灸临床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昆仑穴治疗腰背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的总有效率为92%,其中“直刺0.5-1寸”配合“艾灸”的疗效最佳(有效率95%)。研究认为,昆仑穴的“疏通经络”作用,可改善腰背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对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中国针灸》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昆仑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如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总有效率为90%,其中“昆仑穴 环跳穴 承山穴”的配伍疗效最佳(有效率93%)。研究认为,昆仑穴的“调理气血”作用,可缓解坐骨神经的压迫症状。

对高血压的疗效:《上海针灸杂志》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昆仑穴(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85%,其中“昆仑穴 太冲穴”的配伍疗效最佳(有效率88%)。研究认为,昆仑穴的“清泻肝火”作用,可降低血压(肝火上炎是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对足跟痛的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昆仑穴“透太溪”治疗足跟痛(如足底筋膜炎)的总有效率为91%,其中“配合外敷中药”(如红花油)的疗效最佳(有效率93%)。研究认为,昆仑穴的“疏通经络”作用,可改善足跟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筋膜炎症状。

3.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

昆仑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配伍与刺灸法:

配伍方法:

腰背痛:配“肾俞穴”(补肾强腰)、“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增强“疏通经络”的作用。

坐骨神经痛:配“环跳穴”(足少阳胆经穴位)、“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疏导“下肢经络”。

高血压:配“太冲穴”(肝经原穴)、“曲池穴”(大肠经合穴),清泻“肝火”与“大肠火”。

足跟痛:配“太溪穴”(肾经原穴)、“申脉穴”(膀胱经穴位),缓解“足部经筋挛急”。

刺灸法:

针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感可扩散至足底(《针灸大成》:“针五分,灸三壮”)。孕妇禁用(古籍记载可能引发胎动)。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针灸穴名解》:“艾灸昆仑,可温煦气血”)。适用于“寒邪引起的疼痛”(如腰尻冷痛、足踝肿痛)。

按摩法:用拇指指腹按压昆仑穴,力度以“酸胀感”为宜,持续3-5分钟(《博禾医生》:“按摩昆仑,可缓解运动后肌肉紧张”)。适用于“日常保健”(如久坐后按摩昆仑穴,缓解小腿肌肉紧张)。

四、总结:昆仑穴的“中医智慧”

昆仑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穴位之一,其“渊源、特性、临床应用”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智慧。其“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核心功能,覆盖了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是中医“治未病”与“临床治疗”的重要穴位。

正如《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说:“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昆仑穴的“疗效如神”,并非“迷信”,而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针灸穴名解》及现代研究文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