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0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委中穴

委中穴:从《黄帝内经》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与临床应用

一、委中穴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到马丹阳的“天星”定位

委中穴的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其中明确记载其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土穴),位于“腘中央”,是足太阳经脉气“合”于腘窝的关键穴位。《灵枢·本输》原文:“膀胱出于至阴……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强调其“合穴”的地位与“委而取之”的取穴方法。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又称《天星十二神针法》)中,将委中穴列为“十二穴”之第五穴,并赋以经典歌诀:“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这首歌诀不仅明确了委中穴的定位(腘窝横纹中点)、主治(腰痛、下肢痿痹、风痹等),更概括了其“疗效如神”的特点——“针入即安康”。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体系,源于道家“法天则地”的思想。他认为人体是天地的缩影,十二经脉的气血盛衰与十二星宿的出没规律相合(如“肺经旺于寅时”“心经旺于午时”),因此通过针灸十二经脉的要害穴位(如委中穴),可“借天星之气,通人体之脉”。委中穴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对应北斗七星的“奎星”(西北方),其“土”属性(五行属土)与膀胱经的“水”属性(五行属水)形成“土克水”的制化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其“利水通淋、舒筋活络”的功效。

二、委中穴的特性:“合穴”的“核心功能”与“解剖密码”

委中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

定位:“腘窝”的“正中密码”

委中穴的标准定位为: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即膝盖后方的凹陷处,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其“委中”的通俗名称,源于其位于“腘窝”的“正中”——“委”指“委屈、弯曲”,“中”指“正中”,取穴时需“屈膝”(委而取之),故得名。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委中穴的深层结构包含腘筋膜(浅层)、股腘静脉(皮下)、腘静脉(深层内侧)、腘动脉(最深层),以及股后皮神经(分布皮肤)、胫神经(支配肌肉)等神经。这些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使得委中穴成为“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穴位——针灸委中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治疗腰背痛、下肢痿痹),或调节神经功能(如治疗中风后遗症)。

五行属性:“土”穴的“生金”作用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合主逆气而泄,属土”)。膀胱经五行属“水”,“土克水”的制化关系,使得委中穴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如治疗小便不利、水肿);同时,“土生金”(五行相生),委中穴可通过“补土”来“生金”(肺金),间接调理肺的功能(如治疗咳嗽、气喘)。

功能:“舒筋活络、凉血泻热”的“核心功效”

委中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三点:

舒筋活络: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因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背、下肢”,委中穴作为“合穴”,可“疏通经气”,缓解肌肉痉挛;

凉血泻热:主治丹毒、皮肤瘙痒(如湿疹、风疹),因足太阳膀胱经“主表”,委中穴为“血郄穴”(气血聚集之处),可“清泻血热”,治疗热毒性疾病;

通腑泄热:主治腹痛、急性吐泻(如急性肠胃炎),因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经相表里”,委中穴可“调节腑气”,缓解胃肠痉挛。

三、委中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委中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显着”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

古代医案:马丹阳的“即时疗效”传奇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委中穴的“即时疗效”:

腰痛:“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古代一位樵夫因长期砍柴导致腰痛,无法弯腰,马丹阳取委中穴针刺,针入后樵夫立即感到腰痛缓解,可下床活动;

风痹:“风痹复无常”——一位老人因风寒湿邪侵袭导致风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马丹阳取委中穴“点刺放血”,放血后老人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可自由行走;

急性吐泻:“腹痛、急性吐泻”——一位农妇因吃了不洁食物导致急性吐泻,马丹阳取委中穴“直刺1.5寸”,配合足三里穴,针刺后农妇吐泻停止,腹痛缓解。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委中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

神经系统:委中穴可调节神经功能,治疗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下肢无力)。研究表明,刺激委中穴可通过“神经传导”加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

泌尿系统:委中穴可调理膀胱功能,治疗小便不利、遗尿(如老年前列腺增生、小儿遗尿)。研究表明,委中穴为膀胱经“合穴”,可“增强膀胱气化功能”,促进尿液排出;

皮肤科:委中穴可治疗丹毒、皮肤瘙痒(如湿疹、风疹)。研究表明,委中穴“点刺放血”可“清泻血热”,抑制皮肤炎症反应;

消化系统:委中穴可治疗急性肠胃炎(如腹痛、吐泻)。研究表明,委中穴“直刺”可“调节胃肠蠕动”,缓解胃肠痉挛。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

委中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配伍与刺灸法:

配伍方法:

治疗腰痛:配肾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补肾强腰)、腰阳关穴(督脉,温阳散寒),组成“腰三针”,增强“舒筋活络”的功效;

治疗下肢痿痹:配环跳穴(足少阳胆经,通经活络)、阳陵泉穴(足少阳胆经,舒筋利胆),组成“下肢三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治疗丹毒:配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清热解毒)、血海穴(足太阴脾经,凉血活血),组成“清热三针”,清泻血热;

治疗小便不利:配中极穴(任脉,利尿通淋)、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调理肝肾),组成“利尿三针”,增强膀胱气化功能。

刺灸法:

针刺法:直刺1~1.5寸,得气后(患者感到“酸胀麻电感”)留针15~20分钟;

点刺放血:用三棱针点刺委中穴“腘静脉”,放血3~5滴,适用于急性腰扭伤、丹毒等“热毒性疾病”;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腰膝酸软、小便清长),但需注意“避免瘢痕灸”(因委中穴有“腘静脉”,瘢痕灸易损伤血管)。

四、总结:委中穴的“中医智慧”

委中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穴位之一,其“渊源、特性、临床应用”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智慧。其“舒筋活络、凉血泻热”的核心功能,覆盖了神经、泌尿、消化、皮肤等多个系统,是中医“治未病”与“临床治疗”的重要穴位。

正如《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说:“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委中穴的“疗效显着”,并非“迷信”,而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